本(2)月8日,我隨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大陸事務部主任林祖嘉,前往中國大陸訪問,行程包括北京、南京、上海、武漢、重慶、成都等重要城市。中國人常說:「一回生二回熟。」我來往兩岸三十餘年,切身體會對岸對於夏立言此行的重視,並給與相當高規格的禮遇。在北京停留期間,我們除了先後會見國台辦主任宋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滬寧和北京市委書記尹力外,訪問其他城市,也是由當地的「第一把手」親自接待。王滬寧在中共領導階層排名第四,我們是他分管對台工作後會見的第一批客人,代表中共當局對國共兩黨關係的高度重視。在中共「20大」後,和大陸涉台人士交流,是夏立言此行的一個重要任務。在2008年至2016年國民黨執政時期,兩岸對話的層次逐步升高,從兩岸相關事務部門主管,一直到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的會面。國民黨敗選後,國共兩黨對話受到兩岸客觀因素和疫情的影響,呈現停滯不前的狀態。因此,夏立言前後兩次大陸之行,對於推展國共關係,具有「承先啟後」的作用。在當前民共執政當局缺乏溝通管道的情況下,國共對話對於維持兩岸和平,可以發揮重大的功能。例如,國民黨可以提供民進黨政府正確的訊息,避免兩岸因誤判而擦槍走火,因為「避戰」應是台灣的主流民意。美國政府官員曾公開表示,樂見兩岸和平對話;但對於夏立言的訪陸,「美國之音」中文網卻報導有學者表示,華盛頓政策圈對國民黨與中共互動的友善程度逐漸感到「不舒服」。坦白說,我很難理解外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Blinken)雖因「氣球事件」延後他的北京之行,但香港星島日報網引述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陶文釗的說法表示,中美兩國元首去年底會晤時達成管控衝突、加強合作的共識,「氣球事件」不可能顛覆這個共識。他相信兩國會找到一個適當的辦法,「讓雙方都下得了台階。」事實顯示,布林肯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還是藉本月17日登場的第59屆慕尼黑安全會議,進行了會面。雖然雙方針對「台灣問題」仍是各說各話;但誠如陶文釗所說,「現在雙方實際上都有意向會面,雖然會面不會像布林肯正式訪問中國談得那麼多,那麼深,那麼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