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會議後的歐洲政治,雖籠罩在保守主義的氣氛下,強調正統,反對革命,以「協調」與「均勢」來維護梅特涅(K.vonMetternich,1773-1859)所建構的和平體系。但是一般民眾既受法國大革命期間「自由、平等、博愛」思想的激盪,又因英國工業革命後新興中產階級要求參政權的呼聲,仍然在各地與政府發生衝突。當法國的查理十世(CharlesX,1824-1830在位)繼承其兄路易十八(LouisXVIII,1814-1815.3,1815.7-1824在位)的王位後,因迷信君權神授且性情頑固,「寧可鋸木為生也不願為英國式君王」,乃倒行逆施地,乘法軍攻占阿爾及利亞(Algeria)之機會,頒布〈七月詔令〉(JulyOrdinances),箝制輿論,限制選舉,改組國會,意欲恢復專制;然卻立即遭到全國民眾的反對,巴黎發生暴動而形成了1830年的革命。飛舞三色旗,高唱〈馬賽曲〉的群眾,終於又推翻了波旁王朝,而改立奧爾良公爵路易腓力(LouisPhilippe,ducd'Orleans,1773-1850)為王。這一次的「七月革命」在法國建立了近似君主立憲的議會政制(aQuasilegitimateParliamentaryMonarchy),政權操縱在富有的中產階級手中(因選舉權有納稅資格限制),內閣對國會負責而不對君主負責,新的國王不是「法國國王」而是「法蘭西人的國王」(KingoftheFrench),天主教不復是國教而僅是大多數法蘭西人的宗教,三色旗更替代了波旁王朝的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