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2008年上任總統時,面臨東亞與東南亞各國經貿整合腳步非常快速的急迫狀況。東協加中國(ASEAN加1)在2002年簽署的CECA(東協︱中國全面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從2010年1月1日起,11個國家迅速形成一個自由貿易市場,他們彼此之間九成以上的貨品貿易不用課關稅;韓國和日本當時也積極和中國在洽談自由貿易協定(FTA),東協加上日本、韓國、中國(ASEAN加3)等13個國家在2015年將形成一個更大的自由貿易市場,ASEAN加3的經貿協定區域內相互間大部分產品的關稅稅率都會降到零;而韓國又是台灣的主要貿易對手,當時韓國和台灣出口到大陸的產品相似度重疊性高達8成;當時台灣出口到大陸和東協十國佔台灣總出口的55%。因此,相關研究指出,東亞和東南亞快速形成的區域經濟整合將會對台灣的出口經濟造成嚴重衝擊,舉例來說,當時台灣出口到中國大陸的產品,在關稅方面,台灣石化業要多繳7%的關稅,機械業要多繳10%,汽車零組件產業要多繳25%。現實是,從1960年代起,數十年來台灣的經濟成長動能主要來自於出口,到了2008年,台灣出口佔GDP的7成以上。事實上,在2002年陳水扁執政時代,大陸就已經成為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超過了美國市場,佔台灣總出口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