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北一女校友 文章列表
#
北一女校友
約 22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新聞
政治
區桂芝條款?北一女公告「禁教職員接受中國官媒採訪」
北一女中教師區桂芝日前接受中國央視專訪惹議,同為北一女校友的作家丘美珍在個人臉書發表公開信,要求校長陳智源表態,聲明區桂芝的言論不代表北一女全體師生,然而,陳智源僅回一句「給網友:不要誤以為我會公開回應甚麼,因為有些話,我只會對學生說。」而網路上今(1)日流傳疑似北一女校長陳智源3月31日發出的校內公告,內容指校方尊重不同立場,但考量兩岸關係緊張,即日起禁止校內教職員接受中方官媒採訪。
李孟恩
2025-04-01 22:53
評論
政治
兩岸
國內
專欄
黃丙喜觀點:區桂芝老師說錯了嗎?
橘逾准為枳,是地理因素。在台灣,統獨認同和言論自由也因掌權者的不同而由橘變枳了嗎?北一女教師區桂芝最近從賴政府所受的遭遇,不容忽視,否則,這種政府霸凌終會讓台灣的民主法治蕩然無存。
黃丙喜
2025-03-31 06:50
新聞
政治
校友批綁架校譽 區桂芝回嗆:北一女政治「綠光」讓多少台灣人噤聲
北一女中教師區桂芝接受中國央視採訪風波延燒,同為北一女校友的作家丘美珍批判她綁架北一女校譽,要她別躲在北一女的光環下,也盼校長陳智源發聲明澄清北一女立場。區桂芝今(29)日受訪時說,實在不敢沾北一女的光,在政府高層、台灣任何菁英階層有太多北一女傑出校友,可是她們的言行是令人害怕的「綠光」,讓多少人噤聲,現在台灣不就是如此?
李孟恩
2025-03-29 21:40
新聞
政治
校友公開信籲北一女回應區桂芝風波 校長陳智源1句話發聲
北一女中教師區桂芝日前接受中國央視訪問時,批評總統賴清德將中國定調為「境外敵對勢力」,言論引發爭議,同為北一女校友的作家丘美珍昨(28)日發表公開信,要求校長陳智源表態,聲明區桂芝的言論不代表北一女全體師生。對此,北一女校長陳智源今(29)日做出回應。
李孟恩
2025-03-29 20:22
新聞
政治
「區桂芝綁架北一女的校譽」 校友致校長公開信:她的個人意見讓世界對台灣有誤解
北一女中教師區桂芝日前接受中國央視訪問時,批判總統賴清德明確定義中國是境外敵對勢力,她認為這對在中國還有親人的人來說難以接受,有民眾不滿區桂芝言行,向北一女中檢舉區桂芝是不適任教師,風坡持續延燒。對此,北一女校友、作家丘美珍昨(28)日在臉書發表《致北一女校長的公開信》,希望區桂芝別再躲在北一女的光環下,傳遞「個人意見」。
李孟恩
2025-03-29 15:09
風生活
即時
娛樂
北一女沒出現在《夜校女生》感謝名單!監製揭內情引發爭議 學生連署要求道歉
國片《夜校女生》2月27日上映後,迅速成為熱門討論話題,讓許多北一女校友產生強烈共鳴,但也有眼尖觀眾發現北一女沒有在片尾感謝名單中。監製唐在揚對此表示,因為北一女對電影拍攝很不友善才沒出現在感謝名單,此一說法卻也惹得北一女學生不滿,發起連署要求監製道歉。
龔渝婷
2025-03-05 12:28
風生活
國內
即時
教育
建中校友宴菜單驚見「香鮑佐蘿莉」!合照正妹立牌「舔臉摟腰」 校方竟回:事前不知情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建中)第46屆學生今(2024)年迎來畢業30週年,數月前就開始籌辦盛大校友會,在上週陸續開始舉辦返校、晚宴等活動,並在16日舉辦「三十重聚晚宴」。不料,晚宴菜單竟摻有「硬拼雅美碟」、「香鮑佐蘿莉」等含性別歧視字眼的菜名,返校活動現場還擺放疑似影射多所女校的正妹人型看板,也讓網友傻眼直呼:「這是一種物化女性的基本操作嗎?」
古靜兒
2024-12-22 12:40
風生活
教育
建中、北一女畢業一聊天就知道?一票校友都有1特點!眾人點頭:師大附中更誇張
建中、北一女是台北市高中第一志願,令許多學子十分嚮往進入。近日,一名女網友發現,很多校友畢業2、30年了,還是很喜歡提到自己是建中、北一女的,令她十分不解。話題曝光後,還有網友點名師大附中,「妳沒遇過附中的...他們到八九十歲還在報班號」。
王若桐
2024-08-28 10:00
新聞
政治
賴清德出席北一女校慶 游毓蘭納悶:趙少康連清華、東華大學都進不去
北一女中12日舉行創校120周年校慶,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也出席現場,引發外界討論,國民黨立委游毓蘭直言,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趙少康連清華大學、東華大學的校園都進不去了,為何賴清德卻可以進入北一女中?
駱肇樑
2023-12-12 22:20
新聞
政治
蔣萬安「深蹲換搭公車」挨批 藍營回嗆:「綠師」豈不丟台灣的臉?
國民黨台北市長參選人蔣萬安8日拋出「深蹲20下免費搭1次公車」引發討論。新北市議員葉元之於臉書發文表示,深蹲換車票是羅馬尼亞的案例,律師林智群為了做稱職側翼,不分青紅皂白亂酸,如果被羅馬尼亞知道了,豈不丟台灣的臉?
風傳媒綜合報導
2022-10-09 23:51
新聞
政治
高虹安旗隊經歷挨轟,校友群起聲援!翟本喬:打我打你,莫打北一女
近期因為民眾黨新竹市長參選人、立委高虹安遭誣指「不是北一女樂儀旗隊」,引來政壇北一女校友如無黨籍台北市長參選人黃珊珊、國民黨立委游毓蘭,甚至是綠黨台北市議員參選人、律師李菁琪都出來澄清或為高抱不平,黃珊珊競選辦公室策略長翟本喬8日晚間有感而發表示,目前全台灣最團結的團體不是民進黨、也不是國民黨,而是北一女。
潘維庭
2022-10-09 17:33
風生活
國內
風歷史
文化
北一女校友會公益MV首播 號召全球校友光復青春
為修復北一女最古老的建築--光復樓,北一女校友會促成古蹟修復計畫,10日舉行光復樓古蹟修復及再利用工程線上開工祈福儀式,由王海玲、任家萱、丁曉雯等多位流行音樂界校友合力完成的「光復青春」公益MV,對全球首播,北一女校友會藉此號召海內外校友出錢出力守護光復樓,用愛延續青春的印記。
風傳媒綜合報導
2021-07-10 16:02
風生活
財經
下班經濟學
名人真心話
商業
石恬華專欄》你也有撕不掉的標籤嗎?放下,接受,享受它吧!
我們想讓你知道:每個人肯定都在意,職場周遭人士為自己貼上的標籤。但作者提醒,無須為這些印象多做辯解,因為綜合每個標籤,才是真實的自己。
Judy 石恬華
2021-04-07 06:50
評論
國內
風書房
歷史
專欄
陳柔縉專文:突破政治與時代桎梏的大港女兒
五年前,入冬後有一天,我又和前駐日代表羅福全大使及夫人享用壽司。承他們告知,著名的耶魯大學法學博士陳隆志教授的弟弟、住在紐約的法學博士陳隆豐先生要找我,陳博士本職律師,在紐約擁有銀行。羅代表特別強調,他是紐約台灣人圈的「老大」。
陳柔縉
2020-12-26 06:20
評論
國內
專欄
鄧鴻源觀點:從曉明女中的國文課到小野的童年故事
據報導,升學名校台中曉明女中,四分之一學生立志讀醫學系,然而最紅的選修課,竟是一堂國文課!
鄧鴻源
2020-11-29 07:00
風生活
教育
台灣家長對女兒的期待,抹煞了多少女科學家?「理工女」嘆:當初不知被多少親友唱衰
電影《關鍵少數》(HiddenFigures)敘述1960年代一個鮮為人知的真實故事:三位非裔女性數學家,在工作中並未受到重視,卻在美國太空總署的重要任務中擔任關鍵角色,促成人類首次成功繞行地球。
未來Family
2017-11-08 11:19
評論
政治
國內
歷史
專欄
花亦芬專文:處理婦聯會,先從「機構民主轉型」做起
內政部最近宣布婦聯會將轉型成社福基金會,原有資產八成回歸國庫,對此協商結果,社會反應不一。持正面肯定者,認為政府真正「贏得裡子」,以高度政治智慧處理了幾十年來沒人敢碰的燙手山芋,而且還可避免走上漫長、但最後不一定有效的法律訴訟之路。持負面看法者,則認為勞軍捐流向沒有交代清楚,內政部對婦聯會放水,形同轉型正義只做半套。
花亦芬
2017-08-04 07:10
評論
公共政策
國內
高思博觀點:What do we care?一個傳統主義者對同性婚姻的看法
在我開始下筆的日子,立法院司法與法制委員會完成審查攸關同性婚姻的民法親屬編修正案,四個法案版本進入了詭譎難料的政黨協商,正反雙方也進行了第三次高度動員,接著應該是一段冷卻期,這也許是本次修法最終章的對決前,最後說理的機會,我打算陳述作為一個無強烈宗教立場的傳統主義者的一些看法,希望有所貢獻於社會這場前所未見的大爭論,也就教於立場和我同或不同的的朋友。
高思博
2016-12-29 06:50
新聞
政治
柯文哲出席北一女校慶 勉勵學生「每人多做一點 就能帶來大進步」
今(12)日是北一女113週年校慶,台北市長柯文哲出席致詞。女兒也就讀北一女的他表示,這是他第一次參加北一女校慶,一進門就感受到家長、校友會志工和學生熱情歡迎,很開心自己的孩子能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他也期許,北一女的同學、校友每年再多做一點點,合起來就能帶給台灣很大的進步。
洪與成
2016-12-12 18:10
評論
觀點投書
公共政策
國內
觀點投書:那些不該被壓抑的彩虹
11月28日,我一早就到立法院一側的青島東路,本想待兩個小時就去上班,結果一直待到了傍晚。忘了是誰在台上發言時,說到歷史會記住讓婚姻平權在台灣通過的人,我身邊的友人突然紅了眼眶,接著是強忍也抑制不住的淚水。我有些驚訝,她平常不是愛哭的人。問她怎麼突然難過了,她說雖然一直都隱隱知道,但近來的風風雨雨,讓她第一次確實地感受到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真切地看見聽見了加諸在自己身上的排斥與歧視。
謝易軒
2016-12-04 06:20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