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府於一九五○年一月六日正式承認新政權。只是令人困惑的是,位於新首都的北京當局並沒有對此作出任何回應。反之,北京拒絕承認英國或其他北約集團外交官的地位。一九五○年年底,中國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參加韓戰,情況進一步複雜化,隨著衝突持續到一九五三年,衝突似乎隨時可能再擴大,英國官員不禁思忖,一旦衝突發生,該如何處理英國船上的中國海員這類問題。自一九四八年起,他們一直在馬來亞對抗以中國共產黨為主的叛亂。香港的安全與否引發極度焦慮。像太古這樣的公司當然想知道在暴力接收似乎有其可能的情況下,對殖民地進行大量投資是否明智,不過這威脅將會過去,因為新政權似乎願意等到其他時候再逼他們做出決定。但殖民地發生的事件也有可能引發跨境反應,一直是這段歷史的一個特點。接下來也還是如此。一九四八年一月,在抗議香港警方試圖驅逐九龍寨城(KowloonWalledCity)非法占住者所引發的騷亂中,太古廣州辦事處慘遭燒毀。內戰本身給殖民地帶來了大批人潮。在實施邊境管制的一九四五至五一年間,共有一百四十萬難民前來殖民地避難,在接下來的十年又增加了四十萬多人,其中包括許多對香港經濟有重大影響的企業家。他們帶來了技能、資金,有些人還帶來了他們的資產,船隻也不例外。香港如今踏上了成為冷戰飛地和製造業奇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