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日前沸沸揚揚的王炳忠國安法搜索事件,目前陳姓道長質疑系爭搜索票未有蓋章,抑或有蓋章然不符合刑事訴訟法第128條「簽名」法定要式;或因其政治光譜,罕見檢辯一家,皆稱僅以適用民法第3條第2項蓋章為已足。筆者以為不妥,試以:文義、體系、立法、實務見解、民法規定論之。首查,《刑事訴訟法第39條》:「文書,由公務員制作者,應記載制作之年、月、日及其所屬機關,由制作人簽名。」等語,定有明文。又依《司法院大法官第432號解釋》:『有關專門職業人員行為準則及懲戒之立法使用抽象概念者,茍其意義非難以理解,且為受規範者所得預見,並可經由司法審查加以確認,即不得謂與前揭原則相違。』等語,著有明文。承前,刑事訴訟法第128條搜索票「簽名」,依上開法規文義與釋字432號解釋,如何能預見簽名,等同蓋章?足見,本案陳稱簽名等同蓋章,恐有違反上開大法官會議解釋『法律明確性原則』,不足為訓。又查,《刑事訴訟法第53條》:「文書由非公務員制作者,應記載年、月、日並簽名。其非自作者,應由本人簽名,不能簽名者,應使他人代書姓名,由本人蓋章或按指印。但代書之人,應附記其事由並簽名。」等語,定有明文。承前,依照「文義解釋」與「體系解釋」,文書制作人為「公務員」則須「簽名」,而制作人為「非公務員」,則可簽名、蓋章、或指印;是以,若認為簽名等同蓋章,則兩條規定不須做出迥異的立法,因此,稱搜索票蓋章代簽名的實務見解,亦恐有未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