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政治就是一門溝通的藝術。溝通,除了傳達彼此的要求、想法,同時也在創造局勢。因為在溝通的同時,合作與對立、開放與閉關、創新與守舊、和平與戰爭等也相應而生。當然,正因為溝通的重要,國際政治儼然就如同19世紀英國首相巴麥尊(LordPalmerston)所講的至理名言:「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Therearenopermanentfriendsorpermanentenemies;thereareonlypermanentinterests.)」每個國家為了自己利益,昔日朋友也可以變成今日敵人,今日之敵人,也可變明日之朋友。彼此間為了利益而相互合作與對立。合作,不見得就是一起做什麼事情,有時候尊重彼此底線,也是一種合作。而對立,也不見得是出自本身的不喜歡或不願意而對立,有時候除了為反對而反對,或是出於利益考量,既使不討厭對方,也要與對方對立。因此,將利益套在兩岸關係上來看,假設有一光譜可以製作,光譜的左側為獨立,而光譜的右側則是統一。那麼,我方想得到最大利益就是獨立,而陸方最大利益就是在於統一。因此,在這樣驅使下,合作的最終極就是趨近於統一,而對立的最終點,則是爆發戰爭。究竟合作與對立的分寸該如何掌握,相信都是政府最為頭痛的事情,同樣也讓各政黨投其所好,彼此產生出政策差異。然而,當在權力不對稱情形之下,合作的利益絕對遠大於對立的利益,看看中韓兩國的關係,就是一個最好的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