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上海學者 文章列表
#
上海學者
約 26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VIP
政治
兩岸
藝文
歷史
文化
大國博弈
獨家》賴17條禁令當前 「敵對勢力」涉台學者繞道來台 密會重量級官員
兩岸政治檯面上勢如水火,檯面下卻仍有暗流湧動?據《風傳媒》獨家掌握,總統賴清德提出「國安17條」指稱中國為「境外敵對勢力」後,大陸涉台學者交流「繞彎道」來台,有別於前兩波是直接從「對岸」來台交流,最近一次的涉台學者則是透過「第三地」來台交流,時間還在適逢陸配亞亞事件的敏感時期。
林庭瑤
2025-05-02 08:50
VIP
國際
政治
兩岸
國內
大國博弈
幕後》紅藍綠學者澳門過招竟是他創造契機 現場閉門調查兩岸走勢結果出乎意料
當世人關注川普(DonaldTrump)介入俄烏戰局後,烏克蘭命運何去何從之際,台海兩岸關係形勢嚴峻的程度也超乎想像,不只陸客、台生紛紛淪為政治祭旗,連前總統馬英九也為了兩岸交流的糾葛遭移民署約談。一場在澳門低調舉行的兩岸關係研討會,紅藍綠學者難得齊聚一堂,據《風傳媒》了解,現場氣氛看似一團和氣,但仍出現交鋒火花。
張鈞凱
2025-03-13 09:00
VIP
政治
兩岸
國內
歷史
文化
政經解密
人物》「阿爸,我代表你回來了!」張友驊生前數度哽咽完成這件大事,卻留下一個無法再實現的人生遺憾
政論節目名嘴張友驊於去(2024)年10月11日離世,引起社會譁然。其遺孀陳美秀曾在節目發布影片表示,媒體揣測張友驊的死因是跌倒,導致腦部受到撞擊,但其實這並非致死的原因;醫生所開出來的死亡證明,只寫了「無法明示原因」的心跳停止。陳美秀說,「友驊兄這一生很圓滿,不管是在他的事業上,他為台灣老百姓發聲,他為兩岸和平,希望能夠盡一份心力。」張友驊生前完成的一件大事,印證了陳美秀對其先夫的評價。
張鈞凱
2025-01-31 09:40
VIP
政治
兩岸
國內
大國博弈
台海解碼》塵封20年「澳門模式」能讓兩岸再度破冰?陸方3涉台人士幕後穿針引線
曾經熱絡的兩岸交流,遭遇到疫情衝擊,以及民進黨政府拒絕接受「九二共識」等雙重打擊。如今看似逐漸重啟,陸客可經由第3地入台自由行,馬龍等大陸球星也受邀到台灣訪問,更有不少大陸學者低調在台灣進行學術參訪。不過兩岸雙方就團客問題,依舊互相指責,陸方批評「兩岸旅遊問題的癥結和障礙完全在民進黨當局」,而我方則強調阻礙兩岸觀光的禍首在於大陸開放清單始終未納入台灣。
張鈞凱
2025-01-17 09:00
VIP
政治
兩岸
國內
大國博弈
台海解碼》紅綠交流假對話、真過招?綠智庫一句「逼戒嚴」點火 陸學者反嗆賴政府小動作
日前兩位上海著名涉台研究學者訪台,相關行程經媒體曝光後,被冠以「紅綠交流」、「二軌對話」等名目。特別是陸委會副主委兼發言人梁文傑9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證實「本會(陸委會)會和這些學者安排互動」,談論「兩岸之間一些具體存在的問題」,更令外界產生我方官員和對岸半官方學者,突破政治禁區而「接觸溝通」的無限聯想。
張鈞凱
2025-01-14 09:10
新聞
政治
網紅爆20萬台灣人持中國身分證 調查局全面清查:將依法函送
網紅八炯製作中國統戰紀錄片,提及20萬台灣人申請中國身分證,引起治安單位注意國人申請中華人民共和國身分證的實際情形,法務部調查局長陳白立認為事態嚴重,日前下令調查局各外勤處站全面調查,發掘這類案件並將持有中國身分證的台灣民眾函送主管單位辦理,避免國安出現破口。
林益民
2025-01-08 21:00
VIP
政治
兩岸
國內
大國博弈
獨家》紅綠交流正火熱?綠營2大智庫會見上海學者,重點談「3件大事」
兩岸政治檯面上勢不兩立,檯面下卻交流升溫?《風傳媒》獨家獲悉,近期上海2位著名涉台學者低調訪台,僅短暫停留3至4天,卻接連與我方兩大綠營智庫舉行閉門會議,重點放在了解賴清德政府的兩岸想法,試圖摸索雙方交流的新契機,希望減少誤判和猜忌。
張鈞凱
2025-01-08 18:37
VIP
評論
政治
兩岸
國內
歷史
專欄
文化
名家專欄
張鈞凱專欄:賴清德演說裡的魔鬼,比「互不隸屬」更殺的「神秘數字」
賴清德總統上任已滿7天,回顧一周前他的就職演說,台派叫好又叫座,但更多人是對這份「準台獨宣言書」既驚訝又擔憂。後者的感受不是沒有道理,不過才就任7天時間,立法院裡裡外外吵成一片,有理說不清;台海周邊又被解放軍用「聯合利劍」圍了起來,雖然拜登(JoeBiden)「再」承諾「出兵保台」,可是美國航母「雷根號」卻在南海「隔岸觀火」。
張鈞凱
2024-05-27 06:10
新聞
國際
兩岸
經濟
這2原因造成中國產能過剩 學者預測仍會持續數年
美國財長葉倫訪中之際,「中國產能過剩」再次受到關注。有上海學者認為,這個現象的背後,與疫情導致全球貿易結構失衡、各國追求供應鏈安全等有關,相關現象還會持續幾年。
中央社
2024-04-06 09:00
風生活
兩岸
財經
下班經濟學
經濟
外國人不想投資中國了?外資流入下滑16.7%,學者:有3個主要因素
2023年外商對中國直接投資年減幅度達16.7%,上海學者認為,地緣政治給企業帶來的「寒蟬效應」影響較大,而美國當前「小院高牆」式對中國的科技圍堵,對美國不利。
中央社
2024-03-23 09:10
新聞
政治
辯論會》柯文哲問「如何落實務實台獨工作者主張」?賴清德:兩岸互不隸屬就是台獨
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今(30)日下午2時將出席由11家媒體合辦、在公視製播的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會。進入第三階段交叉詰問時,柯文哲問賴清德要如何實踐務實台獨工作者主張,另外美國已有學者建議民進黨要凍結台獨黨綱,賴清德要如何處理?
黃信維
2023-12-30 16:14
新聞
政治
兩岸
美日韓峰會引中國不滿 上海學者示警:若反應過激將逼3方成真正軍事同盟
美日韓大衛營峰會結束後,有中國學者指出,峰會本身是防禦性的,中國如果做出過大反應,會逼使美日韓三方真正成為軍事同盟。中國當前海空聯合演訓,尚屬於「象徵性的反應」。
中央社
2023-08-20 12:51
新聞
國際
兩岸
中共高規格追悼江澤民,專家分析:避免社會添亂、安撫民心的權宜之計
中共中央於6日舉行已故前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的追悼大會,會場佈置規格不僅比照1997年的鄧小平追悼大會,現任中國國家主席的習近平更於追悼詞中高度推崇江澤民。對此,分析人士認為,時值「白紙運動」敏感之際,中共高規格追悼江澤民乃避免社會添亂、並安撫民心的權宜之計。
美國之音
2022-12-08 02:00
評論
國內
風書房
商業
把商品賣給所有人,註定失敗!「定位」是行銷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事《品牌的技術和藝術》選摘(3)
你真的懂定位嗎?
葉明桂
2022-10-31 13:40
國際
兩岸
僅一個半小時就落幕,上海台北雙城論壇「史上最冷、爭議最多」
今年的上海-台北雙城論壇7月19日召開,但僅歷時一個半小時就落幕,創下史上最短的議程。主辦方台北市長柯文哲於致詞時表示,中共軍機頻繁繞台,加劇兩岸對立,但仍呼籲兩岸持續交流。上海市長龔正則重申「兩岸一家親」的溫情喊話。觀察人士指出,雙城論壇是中共最新的政治操弄工具,目的在於拉攏「非台獨派人士」,雙城論壇的統戰價值恐高於海峽論壇。
美國之音
2022-07-21 18:00
新聞
國際
兩岸
中國怎麼了?兩位女教師一個「被學生告密」遭開除,一個「被精神病」遭軟禁
近日,兩名中國年輕女教師—上海震旦學院講師宋庚一和湖南湘西永順縣鄉村小學語文教師李田田—因為發表言論而遭受當局嚴厲處置,引起海內外支持者密切關注。特別是,懷孕數月的李田田因為公開聲援宋庚一的微博文章而被地方當局強行送進精神病院而引起強烈公憤,有評論稱「不是女教師病了,而是社會病了。」有網友為此發起聯署聲援行動,要求立即釋放因發表批評言論而被精神病的「準媽媽」李田田。
美國之音
2021-12-25 09:00
評論
國際
政治
兩岸
專欄
袁周觀點:美台建交的可能性及臺灣的風險
近期美國與臺灣的關係急劇升溫。繼衛生部長艾薩之後,美國又派出職位更加敏感的國務次卿克拉奇率團訪台。與此同時,美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發表言論,強調「美國會説明臺灣在不同的方式下參與聯合國,包括重返世界衛生組織」,美眾議員湯姆·蒂芙妮則宣佈已提出一項共同決議案,呼籲美國恢復與臺灣邦交關係,並終結一中政策。此外路透社等媒體曝出,美計畫向台出售包括「海空衛士」無人機、巡弋飛彈在內的七種較為先進的武器系統。
袁周
2020-09-25 07:10
新聞
國際
兩岸
前AIT主席薄瑞光:兩岸已不可能和平統一,美國必須有「相應準備」
前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薄瑞光星期一(2日)在華盛頓指出,台灣與中國的疏離過大,已經「不可能看到台灣和中國大陸有一個和平的統一」,北京有一些領導層已開始思考如何對統一在「強迫」之下發生做長期性準備,美國也必須對回應這個可能性做相應準備。
美國之音
2019-12-04 12:00
新聞
兩岸
歷史
石之瑜談反送中:維多利亞茶壺裡的兩種黴?香港包不住的多層次後華性
【前言】香港「反送中」運動延續至今,台灣的政治人物與民間紛紛表態支持,然而這些支持聲音背後往往帶著台灣自我的政治投射,對於香港的歷史、當今的問題、與內地的關係、民間的運動經歷等等認識有限,更缺乏左翼的視角,因此位在高雄的愛思左人文基地,以「今日香港,今日台灣」為主題舉辦了系列論壇,希望帶來更深入的理解與刺激。
李建誠紀錄整理
2019-08-20 15:11
評論
國內
專欄
蔡登山專文:真實與被扭曲的心靈
日記是最原生的史料,它的價值高過於回憶錄,因為雖然同為出自當事人的手筆,但前者是當天紀錄的文字;後者是經過多少年後的回憶記痕,經常會有種種的失誤。除此之外,日記因為是記給自己看的,因此就更「真實」了。正如周作人所說的:「日記與尺牘是文學中特別有趣的東西,因此比別的文章更鮮明的表出作者的個性。詩文小說戲曲是做給第三者看的,所以藝術雖然更加精煉,也就多有一點做作的痕跡。信劄只是寫給第二個人,日記則給自己看的(寫了日記預備將來石印出書的,算作例外),自然更真實更天然的了。」
蔡登山
2019-07-01 05:50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