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ˋ轉型正義 文章列表
#
ˋ轉型正義
約 45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評論
政治
觀點投書
國內
歷史
觀點投書:政府有權能剝奪人民的信仰嗎?
本月17日政府依《促轉條例》要求屏東新園鄉中興社區拆除蔣公銅像,中興社區多為民44年從大陳島撤退到台灣的大陳義胞後代,向立委蘇清泉陳情盼保留,蘇清泉與國產署、新園鄉公所等單位到場會勘。「台灣人權促進會」則說保留蔣公銅像無助轉型正義。社區第二代居民表示,小時候爺爺奶奶會講述大陳島往事,對蔣中正有深厚認同與情感,且銅像所在位置不妨礙外人,所謂「實踐轉型正義」,只是政黨鬥爭而已。
謝國榮
2024-07-17 06:10
評論
政治
兩岸
軍事
專欄
張鈞凱觀點:「必戰部長」顧立雄
準總統賴清德4月25日正式公布將由現任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接任國防部長,此項人事任命並不令人意外,蔡英文時期幾度內閣改組,顧立雄總在報派防長榜上有名。許多人議論顧立雄是史上第七位文人部長,他自己則表明上任後的戰略目標,乃加強國軍不對稱作戰與聯合作戰能力,同時讓國軍可以與國際合作、防堵中國。
張鈞凱
2024-04-30 06:40
走走晚報:俄羅斯年度暢銷書是這本70年前的小說
1215晚報
走走
2022-12-15 21:00
評論
政治
國內
風書房
歷史
專欄
鍾喬觀點:記憶的當下與未來─激進1949
嘗試不以歷史的觀點切入一本以歷史做為基石的書籍。這,會不會再一次給自己的作為,帶來苦惱或者成為箭傷呢?其實,也並不自知。然而,如果可以為一部值得深入探究其內涵的書,說些甚麼有意思的話語,或許也是另一種切入的觀點。
鍾喬
2022-07-30 13:40
評論
政治
觀點投書
觀點投書:民進黨黨國不分,假正義,真鬥爭?
今天民進黨政府推動所謂的「轉型正義」,指控國民黨在台灣統治時期,黨國不分,黨產都是國產,所以大多數國民黨的黨產如今都已被充公、凍結或沒收。
謝國榮
2022-06-12 13:40
VIP
政治
調查
政經解密
幕後》綠營自家人不諒解、黃偉哲線民疑案延燒 林佳龍爆曾經受害:無法為加害者背書
民進黨中執會今將處理台南市長提名,雖然上週六總統蔡英文親召選對會,根據「現任優先」原則,擬提名黃偉哲連任,但黃當年是否是情治佈建在學運線民疑雲仍延燒,黃營多認為,黨內正國會頻在此題上出招,一來是替有意挑戰黃的陳亭妃助陣,也有正國會領導人、前交通部長林佳龍對未來的焦慮;惟據指出,林佳龍在上週五正國會內部會議中強調,他自己是受害者,無法替當年學運的加害者背書,形同指控黃就是當年的「加害者」。
顏振凱
2022-03-02 16:40
評論
政治
觀點投書
歷史
觀點投書:段宜康不懂蔡英文的心
蔡英文總統出席「經國七海文化園區」開幕典禮,席間致詞引起民進黨新潮流「大土鰻」諸多不滿,在臉書上發表「莫名其妙,無言以對。既然如此,當初何必要我們推動轉型正義?大家說不要只追究加害體制最底層的線民,應該追查下令監控、加害的人。現在總統去肯定那個威權體制最頂端的人,這又算什麼價值?從哪個面向來評價一個當政者,代表評價者的價值觀。難道我們會去肯定希特勒復興德國嗎?」等語,就蔡總統的致詞內容,段宜康真的有很多誤解。
林青弘
2022-01-28 13:40
評論
政治
專欄
吳典蓉專欄: 賴清德能傳承蔡英文的勝選方程式?
總統蔡英文出席「經國七海文化園區」開幕,此舉果然在綠營及進步陣營引發些許波瀾,藍營也不領情痛批她接收及誤用蔣經國路線;然而,不論她的舉動是否突兀到莫名奇妙(段宜康語),蔡英文擔任總統以來,終於踏出團結國人的第一步,但這樣的做法是否能夠持續,卻可能不是「莫名奇妙」的領導風格可能維持的。
吳典蓉
2022-01-27 14:20
評論
政治
兩岸
國內
風書房
軍事
歷史
文化
台灣民主之路如此迂迴曲折,令人困惑:《一山三虎》選摘(1)
我將行李留在台北市中心的飯店,第一站就是去中正紀念堂致上我的不屑。紀念堂位於首都市中心,俯瞰著一片大廣場,主體正面為開放式,有點像林肯紀念堂。堂體非常雄偉,正面有89個台階通往大廳(象徵蔣中正的年歲,從1887年至1975年),等到眼睛適應了較陰暗的室內之後,會看到2面中華民國國旗中間夾著一座巨大銅像:蔣中正穿著長袍,坐在寶座上。西方稱呼他蔣委員長(Generalissimo),通常帶點微微嘲弄的語氣。
麥克‧布斯 Michael Booth
2021-11-08 05:10
新聞
政治
黃國書曾是「國民黨線民」掀震撼!台獨大老嘆:盼「更多黃國書」出面
立委黃國書日前被爆曾是「國民黨線民」,使其數月前已被新潮流除名,黃國書今(17)日深夜更聲明將退出民進黨,任期屆滿後不再連任。對此,台獨大老施正鋒表示,消息令不少綠營支持者震驚,但這也是轉型正義的重大發展,並盼有「更多的黃國書」提防所謂的機密檔案。
郭怜妤
2021-10-17 12:09
新聞
政治
「最不轉型正義的是總統府」 林濁水揭威權象徵處置數量竟掛零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促轉會)12日召開記者會,宣布將報請行政院再延任1年,待行政院長蘇貞昌核定,此舉引發爭議,轉型正義議題也再成焦點。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13日表示,總統府處置威權象徵數為0個,「最不轉型正義的居然是總統府。」
陳芷晴
2021-04-13 21:17
新聞
政治
一句「打不贏共產黨」慘死獄中!家人等不到除罪就離世 楊翠悼:時間是轉型正義最大敵人
促轉會今(27)日舉行第5、6、7波有罪判決撤銷公告儀式,計100名受難者、105筆白色恐怖時期政治案件獲得平反。然而,促轉會主委楊翠致詞時提到一大遺憾,是本次平反名單中的阿美族人黃勳東、為受難者王競雄奔走的家屬王龔仁華,兩人原先都相當期待能參與儀式,卻在3月份相繼過世──如今政治受難者年事已高,像這樣「來不及」的遺憾並非個案,也因此楊翠再次提醒:「時間是轉型正義最大敵人。」
謝孟穎
2021-03-27 15:05
新聞
政治
遭網軍酸「你們家有多少個228版本?」陳佩琪諷:執政黨萬年執政
上周的228和平紀念日剛過,台北市長夫人陳佩琪才在臉書發文提到公公常在年夜飯桌上重談自己的228記憶和傷痛,但可能回憶失準、情緒交雜,每次總有些微差異。不過在柯文哲從政後,常常有網友罵「你們家到底有多少個228版本」,讓她感嘆,好像沒有統一版本就被打成萬惡不赦一樣。陳佩琪也質疑,為何對執政黨有意見就會被指是「唱衰台灣」?
郭怜妤
2021-03-06 21:06
新聞
國際
歷史
西班牙轉型正義》最後一尊雕像移除 全國不再有高聳的「佛朗哥將軍」
西班牙2007年通過《歷史記憶法》,正式譴責前獨裁者佛朗哥,承認他執政時期的內戰受害者,並開始移除他的雕像,距離西班牙本土最後1尊佛朗哥雕像被移除13年後,西班牙海外領地梅利亞23日移除設立逾40年的佛朗哥雕像,自此西班牙全國沒有這位獨裁者的雕像。
簡恒宇
2021-02-24 22:12
新聞
政治
國內
蔡英文出席人權日典禮 盼以多元形式傳遞人權觀念、反思公義是否充分落實
世界人權日將屆,蔡英文總統今(5)日上午出席「『2020世界人權日』典禮」時指出,和4年前相比,現在臺灣有了轉型正義的機制,有了人權教育的機構,也有把關政府的國家人權委員會。「當我們能面對歷史傷痛,不再重蹈覆轍,那麼,我們就一定可以走向共同的未來」。
顏振凱
2020-12-05 15:16
新聞
政治
國內
重要黨產史料疑遭藏匿政大!國民黨「台灣省黨部檔案」通報不實 促轉會動手封存
今(18)日下午促轉會派員至國立政治大學封存中國國民黨「台灣省黨部檔案」一批計124箱,其中包含二二八事件、叛亂案件、政黨與政府間人事相互調用紀錄、政黨接收日產清冊、黨產等重要且未曾公開之檔案。據促轉會新聞稿,過去因國民黨涉檔案通報不實、甚至將未通報的「台灣省黨部檔案」自行移至政大,因此促轉會本日依《促轉條例》第15條赴政大進行封存,未來這批檔案若經審定為政治檔案,將移歸檔案管理局、上網公開全文影像,供全民閱覽使用。
謝孟穎
2020-09-18 20:30
VIP
政治
國內
新新聞
《裡面的裡面》作者朱嘉漢,寫小說反映台灣歷史
台大政治系教授黃長玲經常在演講場合分享一樁個人經驗:她在一個國中同學聚會的場合,提及自己正在從事白色恐怖案件研究,無意中發現有好幾個人的家庭都曾遭同一案件牽連。然而直到那天之前,這群認識超過三十年的朋友從來都不曾提及這個話題。
李佳穎
2020-09-06 10:00
新聞
國際
「過去還未真的過去」:海珊政權「黨國秘密文件」回歸 伊拉克能否喚回恐怖記憶?
2003年4月,美國為首的多國聯軍進入巴格達,強人總統海珊24年的獨裁統治軋然而止,痛恨海珊政府的反對者以及趁亂打劫之人,紛紛湧向海珊所屬的復興黨總部所在地,準備來場大肆破壞的狂歡。
王穎芝
2020-09-01 19:30
新聞
政治
情治人員吼「替你爸報仇?」掀白色恐怖傷痕 司法平反鄒族人一等60年
「我熱愛台灣,為何遠離台灣?是無奈。我爸爸鼓勵我們幾個兄弟一起走,這是他的怨……」
謝孟穎
2020-08-24 16:00
新聞
政治
國內
藝文
歷史
新新聞
新新聞》綠島人權藝術季不說教,用藝術實現正義
隨著政治犯逐漸凋零,沒有見證人的歷史如何被記憶?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意識到,綠島的紀念活動不能只是受難者抱團取暖,必須讓白色恐怖與民主文化成為公共記憶。沒有標準答案的當代藝術,充滿多元的可能性與開放性,即便「看嘸」也能自有詮釋。
李佳穎
2020-07-18 10:00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