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敘利亞反對派武裝逼近大馬士革,莫斯科方面在阿拉伯世界的主要盟友巴沙爾·阿塞德(Bashar al-Assad)轟然倒台,面對敘利亞的風雲突變,俄羅斯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淡然稱之為全球鬥爭中的一段小插曲。
拉夫羅夫說,西方世界緊緊追隨霸權日漸衰弱的美國,但在「自由世界」的進逼下節節敗退——「自由世界」,是他對以俄羅斯、中國、北韓和伊朗為首的專制軸心國的歐威爾式稱呼。「這兩個世界一個即將退出歷史舞臺,另一個正在崛起,在兩者的較量中,衝突在所難免,」他在卡達舉行的一次會議上表示。
對於拉夫羅夫試圖淡化莫斯科在敘利亞的地緣政治挫折的說法,西方領導人可能嗤之以鼻,但他們普遍贊同,世界正日益分裂成兩大對立陣營。目前,俄烏戰爭已持續近三年之久,中東多地戰火紛飛,東亞的緊張局勢日益加劇,曾經被認為互不關聯的衝突已經融合在一起,可能成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開端。
「這是全球對抗的時代,」捷克外交部長揚·利帕夫斯基(Jan Lipavský)說。「世界上目前發生的暴力事件證明了:我們已經不再有相互分離、可以單獨處理的衝突。現在有一些國家要共同破壞國際秩序,我們必須盡全力防止這種情況發生。」他補充說,北韓軍隊最近開赴烏克蘭為俄羅斯作戰,便清楚地表明了這種聯繫。
就在十年前,俄羅斯和中國還與美國及其西方盟友聯手遏制伊朗和北韓的流氓政權,在2015年投票支持聯合國安理會關於德黑蘭核計劃的決議,並在2017年投票支持對平壤實施制裁。然而,自那以後,這四個國家因各自與西方的衝突而漸漸走近。
專制軸心
這些專制國家之間建立更緊密夥伴關係的轉折點出現在2014年,當時,面對俄羅斯對烏克蘭的首次入侵,西方國家僅僅採取了溫和的制裁措施,讓普京深信民主國家軟弱無力。次年,俄羅斯和伊朗在敘利亞聯手拯救了搖搖欲墜的阿塞德政權。無法獲得某些西方技術的俄羅斯還越來越依賴中國。
俄羅斯2022年對烏克蘭的入侵鞏固了這四個國家之間的聯繫——在這場戰爭中,中國為俄羅斯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北韓和伊朗則為俄羅斯提供了武器。去年3月,俄羅斯的一票否決使得聯合國對北韓的制裁措施基本停止實施,而俄羅斯政府曾經是支持實施制裁的。幾個月後,俄羅斯與北韓又簽署了共同防禦條約。俄羅斯與伊朗的合作也變得更具戰略性,兩國正在對一項包括防務合作在內的「全面」條約進行最後敲定。
「大國博弈正在加速,使世界趨於分裂,」位於北京的全球化智庫(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的主任、曾任中國政府顧問的王輝耀說。「我們可能處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邊緣。俄烏戰爭、加薩戰爭的影響正在蔓延,而敘利亞是另一張多米諾骨牌。我們需要十分謹慎,以免出現更多的多米諾骨牌。」
分裂的民主世界
如今,俄羅斯和中國正試圖改變現有秩序,夢想重拾往昔的帝國榮光,尋求建立或恢復自己的勢力範圍,並糾正它們所認為的歷史不公,比如希望收復烏克蘭或台灣。對這一軸心以及委內瑞拉、白羅斯等「小兄弟」來說,所謂「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不過是掩飾美國霸權的工具而已。它們相信,鑑於西方民主力量在全球經濟和人口中所佔份額不斷縮小,西方的政治經濟影響力以及西方所倡導的自由民主等準則自然也會式微。
美國當選總統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將於1月20日就職,他先前承諾通過談判結束烏克蘭戰爭,同時要在世界其他地區推行「以實力求和平」,威懾中國等競爭對手。然而,在川普的第一任期,他試圖與北韓達成協議的嘗試以失敗告終,日後他能否與莫斯科達成共識也存在很大疑問。
此外,美國的歐洲盟友們越來越擔心,川普與俄羅斯討價還價達成大交易,可能會以犧牲歐洲盟友的安全為代價。美國的合作夥伴還擔心受到關稅措施的打擊,從而嚴重損害它們的經濟。
「此時此刻,專制國家之間的團結也許比民主國家之間的團結更加緊密,」荷蘭國防軍司令恩諾·艾切爾斯海姆(Onno Eichelsheim)將軍說。「專制國家與民主國家正在展開鬥爭,而專制國家勝券在握。」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10月份在俄羅斯城市喀山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晤時強調,二戰後的國際體系正在崩潰。「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說。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和聯合國秘書長出席了這次峰會,這表明西方未能孤立俄羅斯。
一些適用於整個冷戰時期的準則已被打破:一個全球大國的領土被另一個全球大國提供的飛彈擊中。最近幾個月,烏克蘭多次使用美國提供的ATACMS飛彈襲擊俄羅斯境內的軍事設施,試圖擊退俄羅斯的入侵,而俄羅斯使用了北韓和伊朗提供的大炮、無人機和飛彈。
自2022年以來,普京成功利用核訛詐恐嚇美國及其盟友,迫使它們減少對烏克蘭的支持。與此同時,俄羅斯特工在歐洲各國開展規模不斷擴大的暴力活動,襲擊軍事工業和通信基礎設施,西方國家政府認為,這些活動的規模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俄羅斯在北約國家內部發動了種種破壞穩定的襲擊,包括搞破壞活動、暗殺陰謀和縱火,達到了我們前所未見的程度,至少是冷戰結束以來所未見的程度,」北約負責創新以及混合和網絡威脅應對的助理秘書長詹姆斯·阿帕圖拉伊(James Appathurai)說。「他們使用網路攻擊和勒索軟體等新工具來擾亂我們的社會,在這方面的效率越來越高。」
代理人戰爭
儘管局勢升級,但大國之間並沒有直接交戰——至少現在還沒有。「無論如何想像,這都不是一場世界大戰。仍然是一場代理人戰爭,」愛達荷州共和黨參議員詹姆斯·里契(James Risch)說。里契下個月應該會成為參議院外交委員會(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主席。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川普對AI和加密貨幣的支持,可能引爆清潔能源需求
|
更多文章
)
敘利亞阿塞德暴政的崩潰表明,不同衝突區域之間的相互關聯已經變得十分緊密。2015年,俄羅斯在軍事上介入了敘利亞內戰,以挽救阿塞德政權。這一次,俄羅斯因在烏克蘭戰場受挫而元氣大傷,無力集結軍力擊退敘利亞反對派武裝的突襲。伊朗及其代理人也無法幫助阿塞德,因為它們與美國支持的以色列進行了一年多的交戰,受到沉重打擊。
2024年12月21日,以色列裝甲兵朝戈蘭高地與敘利亞的邊境前進。(美聯社)
俄羅斯在敘利亞的海軍和空軍基地對於俄羅斯在若干非洲國家的軍事行動不可或缺,現在,這些基地的前景充其量只能說是充滿不確定性。對伊朗來說,阿塞德的倒台還意味著伊朗所在的「抵抗軸心」的瓦解,這一軸心從伊拉克和敘利亞一直延伸到黎巴嫩的真主黨民兵。
「沒有連通,就無法形成軸心,」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伊朗項目主任阿里·瓦茲(Ali Vaez)說。「如果在捍衛盟友利益方面失去信用,影響會波及那些仍在堅守的盟友。」
但對越走越近的專制大國來說,阿塞德的倒台只是戰術上的挫折。在烏克蘭這條最重要的戰線,過去一年莫斯科已成為得勢的一方,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北韓和伊朗向俄羅斯提供了彈藥和武器——自10月份以來,北韓還向俄羅斯輸送了約1.2萬名士兵。
據韓國軍方一位高級官員稱,這些軍隊能夠立即為在烏克蘭戰場上陷入困境的俄羅斯軍隊注入力量,與此同時,他們目前正在學習如何在現代戰爭中對抗美國武器,這會在中期內對韓國構成更大的威脅。
對俄羅斯的戰爭來說,更重要的是中國提供的支持。「中國不僅幫助挽救了俄羅斯經濟,還幫助重建了俄羅斯軍隊,由於中國的技術支持,俄羅斯軍隊變得越來越先進,」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中國維吾爾族人權利的著名倡導者努里·特克爾(Nury Turkel)說。「西方和美國在泥潭中陷得越深,對俄羅斯和中國就越有利。」
據美國官員估計,目前,俄羅斯軍工企業所使用半導體有約90%來自中國,所使用的機床有70%來自中國。他們說,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並沒有直接提供致命武器,但輸送了大量軍民兩用物品。
反美聯盟
上海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認為,北京和莫斯科走到一起,是對美國敵意的防禦性反應。「由於美國對俄羅斯和中國採取鷹派政策,中國和俄羅斯當然彼此走得更近。這很自然,」他說。「順便說一句,兩國國內也有許多人支持保持良好關係,而且兩國在經濟上有互補性。這應該怪誰?應該怪美國。」
德黑蘭治理與政策智庫(Governance and Policy Think Tank)聯合創始人賽義德·埃馬米安(Seyed Emamian)補充說,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於伊朗。「華盛頓軍事-安全綜合體的戰略目標是遏制中國、俄羅斯和伊朗這三個重要大國,並讓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彼此孤立,」他說。「需要攜手合作,以遏制來自整個北約,特別是來自美國安全和軍事體制的威脅。」
2024年10月17日,北約秘書長呂特(Mark Rutte)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布魯塞爾的北約總部召開記者會。(美聯社)
「我們可能都低估了這一新興軸心的規模及其對我們大家的戰略影響,」上個月,他在加拿大舉行的哈利法克斯國際安全論壇(Halifax International Security Forum)上警告說。「我們掉進了陷阱,孤立地看待每一個組成部分,而沒有看到它們之間的聯繫以及一個戰區與另一個戰區之間的深刻關聯……我們沒有調整心態,沒有考慮到它們的戰略野心之大。」
的確如此。西方的規劃者沒有考慮到一個簡單的事實:一條鐵路從平壤一直延伸到俄羅斯與烏克蘭的邊境,可以讓北韓的軍隊、大炮、飛彈和彈藥運往歐洲的縱深地區。
希勒指出,二戰期間的軸心國,即納粹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在關鍵問題上也存在分歧。例如,日本並沒有像希特勒那樣希望消滅猶太人,也沒有與希特勒共同進攻蘇聯。但這些國家的聯合行動險些攻陷了整個歐洲和亞洲。它們最終被打敗,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美國擁有全球最強大的工業基礎。
美國作好準備了嗎?
情況已今非昔比。在中國壯大軍力之際,美國卻已經力不從心,被追著向烏克蘭和中東的合作夥伴繼續提供武器。對台灣的訂單也推遲交付。儘管美國在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增加了軍工產量,但增速遠遠跟不上彈藥的快速消耗,而且生產主要集中於特定的產品,比如155毫米炮彈。
「我們根本沒有作好準備,從工業角度看,如果不進行徹底改革,就無法進行有效競爭,」美國傳統基金會艾利森國家安全中心(Allison Center for National Security at the Heritage Foundation)主任、在川普上一任期擔任白宮高級官員的羅伯特·格林威(Robert Greenway)說。「首先,我們必須將工業產能和產出視為影響國家安全的因素。」
由美國國會授權運作的國防戰略委員會(Commission on the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今年7月發布了一份報告,該委員會在報告中稱,在軍工生產方面,中國正在超越美國,而美國的國防工業基礎無法滿足美國和盟友的需要。「美國軍隊缺乏必要的實力和工業產能,無法確信其能夠發揮威懾作用並在戰鬥中取得勝利,」該報告警告稱。
根據美國政府的估計,四個尋求改變現有秩序的專制國家中有三個(俄羅斯、中國和北韓)已經擁有核武器,而第四個國家,即伊朗,如果選擇製造核彈,只需要幾周時間就能取得核突破。
「它們之間存在某種交易性共生關係,能夠滿足彼此的需求,」美國海軍上將、印太司令部司令塞繆爾·帕帕羅(Samuel Paparo)說。「不要以為我們能夠讓它們之間產生裂痕,這是天方夜譚。」
他說,美國軍方已經被迫重新思考自己的戰略,因為美國軍方預計,俄羅斯將向中國提供可能削弱美國海底優勢的潛艇技術,並向北韓提供飛彈和潛艇技術,使平壤方面能夠對美國領土構成威脅。
Yaroslav Trofimov是《華爾街日報》首席外交事務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