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進入秋冬,流行性感冒就蠢蠢欲動。季節流感經常引發高燒,痠痛、倦怠、頭痛、喉嚨痛及咳嗽等不適症狀,時間會持續1、2周,嚴重者甚至會併發肺炎、心肺衰竭等重症。然而,有些人明明已經接種流感疫苗,卻還是不幸中鏢,究竟是為什麼?
烏日林新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魏宏宇解釋,容不容易感冒與一個人的免疫力強弱有關,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抵抗外來病菌的能力高,自然不容易感冒;若是免疫力較弱的人,特別是免疫力低的老人及兒童,發生感冒的機率自然高。有些人不容易感冒,或者感冒能在5∼7天內迅速復元,代表體內的免疫系統較強,至於老是中鏢流感,就要注意免疫功能可能出問題。
魏宏宇進一步說明,不論是哪個季節都可能發生流行性感冒,致病原主要分為A型與B型兩種,其中A型流感具有較強的變異性,致病能力也高,容易造成流感大流行。
不只是消化、排泄器官,人體7成免疫細胞在腸道
很多人以為腸道僅只是掌管人體消化、吸收與排泄的地方,其實腸道與免疫力強弱有很大的關係。魏宏宇說明,我們吃進去的食物、體內代謝的廢物及毒素,大部分都由腸道排出,但身體高達7成以上的免疫細胞也集中在腸道。
如果從內視鏡觀察,可看到在空腸末端與迴腸有部分突起物,容易被誤認為腫瘤,其實這些突起物名為「培氏斑」(Peyer's patch),進一步透過顯微鏡觀察,可以看到培氏斑裡有無數的淋巴結聚集。
淋巴結的狀態直接反映人體免疫系統的強弱,魏宏宇介紹,年輕健康的人,培氏斑的數目多,凸起也明顯,數目最多的年紀約落在15∼25歲;不過隨著年紀增長,歷經身體虛弱、生病等狀態,數目會減少且變得平坦,若發生腸道發炎性疾病或感染時,培氏斑很快就會受損或潰爛,進而影響免疫功能。
腸道是身體最大的消化及排泄器官。魏宏宇表示,經消化吸收後的食物殘渣(糞便)都堆積在腸道,所以腸道是病菌與毒素聚集的地方;聰明的身體為了防止這些毒素傷害人體,便將大部分的免疫防衛軍團配置在腸道,包括巨噬細胞、T細胞、NK細胞、B細胞都集中在腸道,而高達70%以上的免疫球蛋白A,也在腸道製造。
腸道功能如果不好,壞菌不但容易入侵,也會被高效率輸送,使好菌節節敗退,免疫力自然就差了,這就是腸道之所以是「免疫最前線」的原因。
經常便秘、腹瀉,都是免疫功能下降警訊
正所謂「大便不通,心事重重;大便一通,渾身輕鬆」。魏宏宇說,腸道是身體最大的排泄器官,也是毒素累積最多的部位,如果沒有按時排出這些老廢食物殘渣,腸道壞菌就會孳生,與糞便互相作用下,甚至會製造出有毒的致癌物質,進而影響免疫功能。
除了便秘,動不動就拉肚子也是免疫功能不好的表現。最常見的腹瀉原因是病毒性腸胃炎,它是由飛沫及口水傳染,患者的表現會出現胃口差、吃不下、肚子脹痛,接著會出現嘔吐、腹瀉,嚴重者甚至會伴隨發生全身痠痛的症狀。 (相關報導: 一上大號馬桶就噴滿血!痔瘡、便秘問題不斷…想正常排便要吃這些 | 更多文章 )
魏宏宇表示,拉肚子不需要禁食,但必須格外講究放進嘴裡的食物,因為拉肚子時,也意味著身體會流失大量的水分與能量,禁食反而讓體力更虛弱。建議選擇有營養且好消化吸收的食物,比如魚肉粥、馬鈴薯粥、果汁等,或者吃些體積小、但不會刺激胃酸的食物,如軟軟的白飯加上海苔醬、白吐司、蘇打餅乾,配點白開水。但要特別注意,糖分不可多吃,因為太甜的食物會增加滲透壓,致使腹瀉的狀況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