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Donald Trump)再次上台後,台灣政府應該會針對川普的領導風格和思路,一方面投其所好,另一方面小心翼翼地透過影響周圍的官員來影響他。應該也會更加努力地影響美國國會,試圖推動國會以立法、決議等形式來支持台灣,並透過國會推動川普政府繼續支援台灣。
針對川普的交易型風格,以及其多次強調台灣需要多付保護費,台灣很可能會給美國更多可見的利益,例如更多軍購,對美更多投資,尤其是可能設立更多晶片工廠,購買更多美國產品,更加積極地配合美國對中國的「去風險化」措施等。另一方面,因為川普身邊的人往往因仇中而更加看重台灣的戰略價值,所以台灣政府也許會更加努力地透過這些人來實現美台關係上的某些「突破」,例如現任內閣成員訪台,軍購某些重量級武器,美國艦機增加在台灣周邊活動頻率等等。
台灣政府最擔心的是川普可能會比較明確地以台灣議題為籌碼來向中國索取好處,為此他們會加大對美國國會的遊說,試圖透過國會來限制川普出賣台灣,推動美台政府在經濟、貿易、投資、科技、學術、軍事、宗教、衛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尤其是在推動「台灣地位未定論」和「台灣問題國際化」方面加強合作。
因為川普對於利用台灣問題聯合盟伴國家一同遏制中國不感興趣,所以台灣會更加努力地加強與歐洲、日本等國家的聯結,尤其是推動所謂的「國會外交」,試圖繼續打造「民主同盟保護傘」。但川普上台會加速烏克蘭戰爭的結束,歐洲重新恢復和平能夠減少歐盟對中國的不滿,這為中國和歐盟改善關係創造了條件。在這樣的形勢下,台灣要付出更多努力,加大進行國會外交、價值觀外交和民間外交,才能維持甚至提升與歐盟的非官方關係。

無論是對於中國還是美國來說,台灣問題都從屬於中美戰略競爭這個更高層次的問題,所以要從中美戰略競爭的高度來看台灣問題。就中美戰略競爭來看,川普上台比賀錦麗(Kamala Harris)上台對中國也許更有利一些,因為雖然川普在戰術上往往會給中國更大壓力,但其戰略卻是交易式、孤立主義、非意識形態、片面強調看得見的利益和硬實力而忽略軟實力,這些都不利於美國建立一套體系化的、可持續的、聯盟式的競爭戰略。這是世界各國,包括美國盟伴國家都了解的。所以,如果川普上台,中國不但會在台灣問題上進一步推動「疑美論」,在全球各種議題上都會推動「疑美論」。同時,中國也許可以抓住川普造成的機會窗口,以更加柔軟的身段改善和美國盟伴國家的關係,甚至包括改善和台灣的關係,加大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宣傳,建立中國「和平、穩定、包容、可靠」等正面形象,以和川普執政下「動盪、孤立、排外、不可靠」的美國形象對比。當美國盟伴尤其是台灣看到美國無力遏制中國、美國不可靠,而中國有決心、耐心和能力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時,台灣問題將逐漸步入和平解決的車道。 (相關報導: 中美聚焦》川普說「中國可以幫忙」解決俄烏衝突更像是施壓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本文經《海外看世界》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