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 啟後?唯誠正勤樸方能傳承啟後

台灣師範大學為校史是否納入台北高校時期引發正兩方激烈交鋒。(圖/翻攝自FB/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審視日本高校校產,既然已經結束及廢校,則《啟後》永遠不會出現。

1894年的甲午戰爭,大日本帝國擊敗大清後,以戰勝國姿態接收臺灣這件戰利品時,大清在臺所有公私機構事後還存在嗎?跟前述情況相同則發生於1945年12月,經歷尊重戰敗國在地管治者的對等移交和接收工作後,日本臺北高校即時成為歷史名辭。至於省立臺北高中,係奉命結束兼廢校。因此,從校產角度看日本臺北高校和省立臺北高中的啟後?經過仔細審視,這種《啟後》永遠不會出現! 

日本臺北高校。(作者提供)
日本臺北高校。(作者提供)

從創校角度看《啟後》 

1945年,大日本帝國(だいにっぽんていこく)投降,並於受降儀式結束時消失。日據臺灣時代的日本臺北高校也於移交和接收程序完成時結束,其校地校產即時成為中華民國的合法財產。即使要重新辦學,也要根據中華民國法律,遞交申請開辦學校的文件,由相關部門依法審批。即使成功開辦,該校亦跟臺灣師大無關連。因此,哪裏來的《啟後》?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承先?利用校址校產造假? 更多文章

公署訓令署接字第一號。(移交清冊。圖片網址 http://archives.lib.ntnu.edu.tw/exhibitions/ntnu97/img/ntnu97_04.jpg)
公署訓令署接字第一號。(移交清冊。圖片網址 http://archives.lib.ntnu.edu.tw/exhibitions/ntnu97/img/ntnu97_04.jpg)
承先啟後師大玖玖。(作者提供)
承先啟後師大玖玖。(作者提供)
接收日產相關史料。(作者提供)
接收日產相關史料。(作者提供)

從自由自治精神看《啟後》 

根據臺灣師大官網《日本臺北高校》的描述:敝衣破帽、可以「留髮,不必剃光頭」、「放浪形骸」、「不修邊幅」。前述對自由描述,跟素質有何關係?高校生也能「自治」?學生自主性地「悠由」(優游?)於知識的世界中,便是自治?「悠由」(優游?)是指學生的閒暇自得?抑或是指學生的猶豫不決?還是指學生的能力寬裕,或有餘裕?前述的辭彙堆砌,讓人的腦海裏無法形成具體的影像。然而,對比高校生進入大日本皇軍後的表現,落差甚大。特別是對待手無寸鐵的兒童、男性、婦女時,毫無自制能力。跟中國人對待日本降軍相比,判若雲泥。前述情況正好反映其強調的自由與自治,建基於不懂得尊重自己,更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流沙上。只要微風飄過,即醜態百出。

教育廳第20093號代電。(作者提供)
教育廳第20093號代電。(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