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越擔心出錯的事,就一定會出錯?專家曝5種思考方式,讓你擺脫不掉「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確實能提醒人們:具備優秀的問題解決能力,並不保證問題就不發生。(圖/取自PhotoAC)

編按:在職場上,有些人在得到機會時,總會在關鍵時刻出錯,不禁會想,為什麼可能出錯的事情,總是會出錯?越擔心的事越會發生?而無法把握好眼前機會;而為什麼有些人總能好好把握到手的機會,或許是「墨菲定律」再影響著。

001. 墨菲定律:失誤總在疏漏處

人們在事情遇到問題時,會感嘆老天爺愛作弄人,為什麼只要哪個地方原本很可能會出錯,到後來就會給你出狀況。這次不出錯,也許下回就出錯,某個流程只要一再重複進行,錯誤就會在某個時刻發生。

理論說明

美國空軍工程專家愛德華 · 墨菲(Edward Murphy)於 1947 年進入美國空軍技術學院,成為空軍基地航空發展中心的研發人員。他在此地參與了高速火箭的實驗,他們在實驗中需要將16個火箭加速度計懸掛在受試駕駛員頭頂上而在二選一的情況下偏偏選錯了會造成災難的加速度計安裝方案導致了實驗失敗。面對結果墨菲發表了一句傳流不衰的結論「假設有兩種以上的方案能夠執行某任務而其中有一個方案將導致災難那就一定有人會選擇那個會導致災難的方案。」

此定律後來成為整個實驗團隊工作的指導方針,以確保大家在實驗時盡可能小心謹慎操作來避免犯錯。由於效果顯著又帶著一點美式幽默的自嘲意味,「墨菲定律」很快就聲名遠播以此為名的相關書籍也一直暢銷不墜。

深入探討

墨菲定律經由廣泛散播及輾轉傳授,有些衍生版本與其原意有所偏離,但終究促進了傳播,進而流行到更多領域,至今仍有強大的影響力。

面對墨菲定律,我們應當有以下的省思:

1. 任務複雜度被低估

大部分的事情都沒有外表看起來的簡單。即使任務或問題從表面看來還算簡單,然而實際上總有些潛在的複雜性及意外狀況,不喜歡出現意外、討厭思考複雜問題的人們總是容易低估任務難度忽視可能發生其它複雜性結果就難免導致錯誤發生。

2. 任務時間的預估容易失準

凡事都應該預留多一點時間。計畫往往趕不上變化,無論事前多麼仔細做好規畫,許多任務總是要花費比原先預估還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可能是因為發生了未預料到的問題加上執行者本身的突發情況等各種因素所導致。這點除了時間管理的重要性之外預留可能的應變時間更能確保任務的及時完成。

3. 不可忽視問題發生的可能性

既然存在著可能會出錯的點,它最後往往就會出錯給你看,因此墨菲定律格外強調風險管理及盡可能做好充足準備。一方面要盡最大努力避免犯錯,另一方面也要為可能出現的故障與問題做好備案。

4. 小機率與大事故

類似飛機失事這種小機率事件的發生,一般人的觀念裡通常會略去不管,一而再的事實證明了,這是相當危險的思維。在以不分別有沒有存在缺失的所有飛機為母體裡統計發生飛機失事確實是小機率事件但若將母體縮小範圍為「所有存在缺失的飛機」那出錯而發生意外恐怕就是大機率事件甚至出錯之快遠超過心存僥倖者的預期

而且即使人們認為飛機失事算是小機率事件不可諱言它所造成的還是重大事故絕對不可輕乎。

5. 人有履行自我預言的傾向

因為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心理作用,當人們過度擔心某種情況的發生時,促使它發生的可能性就更高。過於擔心某問題或害怕會失敗時,這樣的焦慮便會影響行為與決策進而增加問題出現的可能性。所以正面心態和積極的信念是應對墨菲定律很重要的修煉。

6. 預估偏差是日常,應防患於未然

墨菲定律確實能提醒人們:具備優秀的問題解決能力,並不保證問題就不發生。所謂的危機狀況,往往有其高度隨機性及不可預測性,使得人們難以事先防範。練就優秀的問題解決能力,正是為了在突發狀況出現時可以將問題的影響降到最小。

人生解碼

墨菲定律像是一個在上帝視角嘲笑著悲觀者、完美主義者的法則,它提醒著我們事情總會出錯,差別只在於大錯或小錯,關鍵在於我們對於失誤的容許程度及面對意外的能力。及早認清我們是人而不是神,能夠在現實人生裡過得更好。

作者簡介|馮國濤

資訊管理學碩士。曾任職出版業、資訊業。

現為自由作家、譯者、特約製書暨出版人。

人脈整合專家

責任編輯/陳得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