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能力不足,先別急著離職!專家教你4解方,不怕變成同事拖油瓶

拒當職場害蟲!作者提供4處方,讓你能持續發揮才能。(示意圖/取自pakutaso)

巴菲特的經典「能力圈」概念,大家想必耳熟能詳,他說:「我明白我所謂的能力圈在哪裡,所以我就待在那個圈子裡面,不擔心那個圈子以外的東西。明確自己玩的是什麼、自己在哪些方面有優勢,非常重要。」但對不斷向上爬的職場人士而言,該怎麼確保自己下一次升職不會升到能力圈外,一秒變職場害蟲?讓彼得原理作者、管理學大師勞倫斯.彼得傳授你4招。

在出版了《彼得原理》不久後,我接到一所知名大學商管所的邀請,要我對該所的教職員和研究生發表演說。當時我的反應是大吃一驚。我實在不明白這些管理專家為什麼會想聽我演講?我對商管所的所長表達我的詫異,但他跟我說明,演講的邀約是課程委員會那邊提出的。兩天後,四名研究生代表出現在我的辦公室,對我進行訪談。從簡短的對話中我發現,所長本人應該沒讀過《彼得原理》,否則他不可能同意讓我到學校演講。學生代表堅稱所長本人患有嚴重的何瑞修.艾爾吉情結(Horatio Alger Complex,何瑞修.艾爾吉是十九世紀美國的青少年小說家,著作多達一百多部。故事內容主要講述貧窮的少年,透過努力不懈及各種美德,獲得成功,晉升中產階級,白手起家的過程)。他的辦公室裡,掛滿了「積極向上」、「優柔寡斷必錯失良機」、「有志者事竟成」這類標語。

到了演講那一天,我來到商管所大樓,開始尋找演講廳。因為一路上看不到明顯的標示,於是我沿著大大小小的走道尋找。由於教室的編號錯亂無序,因此也沒有參考價值。不過,在附近的布告欄上(上面有很多過時的資訊,大概可以回溯到大樓建成之時),我看到了三張和我的演講有關的海報。一張寫著演講地點在五號教室;另一張則寫著二十五號教室,第三張海報則是指出演講地點在家政大樓的禮堂。我靜靜的站在布告欄前,思索著眼前混亂的訊息和匪夷所思的教室編號系統,冷不防注意到旁邊還站著一個正看著布告欄的人,他也在找「彼得原理」的演講地點。於是我們倆結伴同行,一起找教室。一路上不斷有人加入我們的隊伍。我們遇到匆忙趕往不同方向的人,有人說演講場地在專題討論室,有人說是在禮堂或學生聯誼室。幾位教授也各自被一小群學生簇擁著,一路尋找演講地點。他們要我不用擔心,這種混亂的場面常常發生。因為各隊伍的人數差不多,各方說法都不能算數,於是我遲遲無法開講。

商管所的這種表現是否正好印證了「彼得原理」?這些企管專家是否處於無法勝任的管理階層了呢?如果他們連自己的院所都管理不好,還怎麼教授管理學呢?除此之外,我還想到了一個可能性。課程委員會怕是小看了院長的能耐?院長真的沒讀過《彼得原理》嗎?他是否利用「偽裝無能」( Creative incompetence)給我設陷阱,好讓我無法開講? (相關報導: 面試1穿搭遭主管糾正!她傻眼「哪裡穿錯?」知情人狂搖頭:露太多了 更多文章

接下來幾個月,我又接到了許多演講邀約,演講的對象都是各界的專業人士。我收到了一封某產業工程師團體發來的年會通知,通知函裡詳盡介紹了該組織的沿革,但是卻未能告知開會地點;小冊子上面提到管理顧問會議在下午兩點開始,但是沒提到開會日期。有一場國際系統分析研討會邀我參加,主題是「時間管理」,我的演說訂在下午三點,研討會則預定四點結束。台上的每位講員都不斷強調準確掌握時間的重要性,但卻都嚴重超時,到了下午四點二十五分,我終於可以上台講話了。雖然會議的時程都有專家管控,但是不管我怎麼努力,都不可能在四點結束演說。後來參加的會議也差不多都是這個德性,有個研討會的主題是「動機」和「沒有效率的演說」,演講的內容卻沉悶且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