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國民黨路線與朱立倫政治取徑之末路

作者認為,國民黨要確立新的路線,須先把黨主席換人再說。(資料照,柯承惠攝)

一、中國國民黨的焦慮

日前,中國國民黨推出了一支宣傳影片,慶祝中國國民黨創黨130年週年。突然之間,中國國民黨想起了自身有130年的歷史,想起了興中會,想起了孫中山。這表明國民黨想重拾自身的「源遠流長」的歷史,重構自身既有的中國性與國際性。但以現在的國民黨的表現來看,還以為李登輝真的成功把國民黨本土化,而國民黨黨史從1996年重新開始。

這其中的焦慮,圍繞外省第二代心中所揮之不去,他們壽命將至,卻看不出中華民國與中國國民黨的未來,因為侯友宜、謝龍介等人站上歷史檯面成為主流人物,代表歷史上的南朝的上層渡來社會最終被陳霸先等本土社會所取代,最終本省人取代了外省人,「被」本土化了。

不難看出國民黨的舉動,目的是為了團結外省集團,正如侯友宜的副手一定要搭配趙少康。這樣的方式雖然七成正確,但遠遠不足以導正路線與羸得大選。

二、朱立倫的政治路徑

國民黨的路線模糊與朱立倫的行動密不可分。

如果朱立倫在2016年選擇忍耐下來,讓洪秀柱消耗掉她既有的影響力,那麼他今天仍有挑戰總統大位的機會。2016年的失敗,使得國民黨基本教義派在2018年集中在韓流之下,而韓流在2020年躁進而失敗,更消耗掉國民黨的選舉優勢。

民進黨人敏銳的政治嗅覺,成功利用反送中讓蔡英文政府全面執政。國民黨沒有在反送中表達自己的路線,民進黨的華獨化,令中華民國落在民進黨的操作空間,顯得「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過時且無能,而民進黨人喊中華民國比國民黨人喊得更大聲。

朱立倫以親美派知識派的定位成為國民黨主席,卻未為兩岸作出新穎的論述,張亞中即使作為一個局外人角色,仍舊有勇氣提出一中三憲的政治論述。但即使朱立倫怎樣親美,也比不上蔡英文與蕭美琴的外交系統。

朱立倫在2024年並沒有成功統合黨內與民眾黨。不論是郭台銘初選,柯文哲的六點聲明問題,朱立倫並未像「喬王」一樣成功圓事,而是把可能勝利的機會付之一炬。最終,在君悅飯店上演的政治鬧劇,使賴清德成為少數總統,令國民黨人更加焦慮,因為台灣民選史上從未有一個政黨能連續做第三任總統,而國民黨成功讓民進黨做到了。

朱立倫使韓國瑜成為立法院院長的目的不明而喻,是為了讓韓國瑜與韓流在2028年沒有任何機會,但這並不代表朱立倫仍有機會。

謝國樑罷免案在基隆的大勝,與朱立倫並無關係,完全是基隆本身的政治結構及民進黨策略錯誤的後果。作為黨主席在基隆站台,只是一項應該的日常工作,而非勝利的最主要因素,對他而言並非繼續留在主席之位的加分項。

朱立倫最大的問題是,將中華民國與中華論述完全拱手讓人,讓民進黨主導兩岸論述並搶走中華民國,成功讓蔡英文與賴清德成功借殼上市台獨,而作為國民黨主席最應該做的事情卻並未做到。

總統選舉的主軸從來就是兩岸與國際議題,而內部而言則是台灣民族與中華民族之間的鬥爭,而國民黨即使在縣市地方上獲得多大的勝利,仍須要羸一次總統大選證明自己。

三、「神聖羅馬帝國」——既不中國、也不國民、更非政黨

在國會相對少數的情況下,民進黨仍舊展現出強悍的政治動員力量,青鳥行動即是如此。側面顯得國民黨像是一台多頭馬車,而非一個政黨,沒有統一口徑,沒有統合力量。民進黨本身就以左派知識份子革命起家,國民黨再怎麼模仿,技術上也不會比民進黨在文宣、社運、動員上來得徹底。

這樣下來,國民黨不如老老實實當一個改良式保守主義政黨。川普的回歸與歐洲的右傾政局表明,世界將進入凱撒主義風潮,傳統、強人政治成為未來幾年的顯學。右派與保守主義是人類政治經驗的總和,而非理論家所建構的。

縱使中華民族是一個建構而來的產物,但仍是目前華語世界能統戰大多人的意識形態,而台灣獨派與右派保守派卻是空的集合。因此,國民黨重新成為一個保守主義右派政黨,對它而言只有百利而無一害,而民進黨佔據左獨光譜,洽好形成政治分眾。

如果盧秀燕是另一個侯友宜,對兩岸及全國性事務提不出全新、可抗衡民進黨的論述;加上若柯文哲成功歸來,民眾黨將會比現在更加壯大。將對國民黨2028總統之路成為更嚴重的打擊,因為國民黨的對手不止民進黨,更有民眾黨。朱立倫在2024年失敗的統合經驗,使得國民黨人將不會認為其是適合的人選。而國民黨要確立新的路線,亦須先把黨主席換人再說。 (相關報導: 王金平提「兩岸新論述」意在黨主席?朱立倫:國民黨很團結不受謠言影響 更多文章

*作者為台大科法所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