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下旬,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馬巴德等地爆發支持前總理伊姆蘭·汗的大規模抗議活動。11月26日,巴政府軍警開始暴力「清場」,雙方有多人死亡,迄今已至少數百名示威者和少量軍警受傷,超過1000人被捕。
本次抗議的直接原因,是前總理伊姆蘭·汗的支持者、「巴基斯坦正義運動」黨部分成員要求釋放被監禁和判刑的伊姆蘭·汗,以及抗議今年2月大選「存在舞弊」。而現巴國政府由「巴基斯坦穆斯林聯盟(謝裡夫派)」掌控,伊姆蘭·汗的政敵納瓦茲·謝裡夫擔任總理。本次示威、鎮壓、衝突,是巴基斯坦長期持續的政治鬥爭和政治暴力的新一輪爆發、舊怨的延續。
巴基斯坦自1947年獨立(及經歷之後印巴分治和正式建國)以來,就長期處於政治不穩定、不同派系鬥爭激化和暴力化、社會秩序時常失控的狀態。
巴基斯坦獨立和成長于印巴分治及之後印巴戰爭的血雨腥風中,所以巴國軍隊、員警、情報機構,在巴政壇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暴力機器深深涉入政治。如阿尤布·汗、葉海亞·汗、齊亞·哈克、穆沙拉夫這四位實權總統,均是當時在役軍人,且後三位均以軍事政變上臺。這就讓巴基斯坦政治染上了濃厚的暴力性、壟斷性(博弈零和性)、不穩定性的特色。
巴基斯坦的政治派別也頗為多樣,相互鬥爭不休。巴基斯坦三大主要政黨「巴基斯坦人民黨」、「巴基斯坦穆斯林聯盟(謝裡夫派)」、「巴基斯坦正義運動黨」相互激烈競爭,且經常使用政變、街頭暴力、濫用司法等非正常的手段,讓政治競爭很不健康、更不和平。而這三黨內部也分成若干分支,各有強人牽頭、大眾追隨,不擇手段的爭權奪利。巴基斯坦沒有正常的三權分立體系,行政、立法、司法三權混亂而糾纏在一起。司法機構本應保障公平正義,卻深深捲入政治鬥爭,喪失廣泛性的權威,成為權力鬥爭的參與者和工具。
無論現在在獄中的前總理「伊姆蘭·汗,還是2018年被判刑的前總理納瓦茲·謝裡夫(現總理夏巴茲·謝裡夫的哥哥),其自身確實涉嫌犯罪,但二人入獄也都有政治鬥爭和司法操縱的背景。掌權一方往往使用司法手段打壓政敵,而在野一方往往動員支持者抗議來攪擾對手,政壇和社會從無寧日。
衝突到激烈時,還有處決和暗殺等極端暴力。巴基斯坦前總統阿裡·布托在被軍事政變推翻其統治後,被軍人總統齊亞·哈克處以絞刑。他的女兒、巴基斯坦總理貝娜齊爾·布托,在2007年複出從政時被炸彈暗殺身亡。而齊亞·哈克也死於一場疑似故意製造的空難。穆沙拉夫、伊姆蘭·汗也都遭遇過未遂的暗殺。對最高領導人都如此,其他政治目的的恐怖襲擊更是層出不窮。
2023年5月9日,巴基斯坦前總理伊姆蘭·汗恩被捕後,支持他的民眾在街頭焚燒輪胎等雜物抗議。(美聯社)
巴基斯坦多族群的民族構成和分佈,也讓巴基斯坦內部矛盾根深蒂固。巴基斯坦雖97%以上公民為穆斯林,但民族構成卻多樣。其中包括旁遮普人、信德人、普什圖人、俾路支人等族群,相互之間文化和習俗差異很大,各分佈於不同區域聚居,又在伊斯蘭馬巴德和卡拉奇等大城市混居,複雜歷史恩怨和現實利益衝突交織在一起。「巴基斯坦」國名的英文「Pakistan」即是全國不同地區首字母拼成,其捏合在一起,只是因為宗教信仰相同、對抗印度的需要,但內部矛盾始終存在且對抗激烈。
相對於巴基斯坦世俗政府及各地官員,各地宗教領袖和宗族頭人往往有更大影響力,也更多依靠法律之外的方式解決糾紛,碎片化的權力分佈和「法不下地方」的現實,也加劇了中央與地方、地方各勢力間的衝突及其暴力與無序性。
經濟長期不振則是巴基斯坦各種矛盾和暴力的催化劑。獨立和建國以來,巴基斯坦經濟長期萎靡,缺乏強大和可靠的支柱產業,科技實力薄弱,腐敗和暴力進一步損害了經濟。如分離組織「俾路支解放軍」發動恐怖襲擊攻擊中國在內的外國投資者和工人,就嚴重影響巴基斯坦吸引外部投資和勞工。而有限的財政和資源大量傾斜給軍警與情報機構,也削弱了經濟部門應得到的支援。
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巴基斯坦幾十年裡一直處於國民普遍貧困和暴力頻繁的狀態。而貧困和暴力又反過來加劇了族群間、政治派別間、階級間、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破壞經濟社會發展。
雖然巴基斯坦因為戰略位置重要,以及各種歷史、政治、宗教淵源,美國、中國、沙特等國都給予巴基斯坦較大支持。但巴基斯坦並沒有有效利用這些援助,相反過於依賴援助,而缺乏經濟造血自生能力。加之其他複雜的內外問題,巴國經濟發展緩慢、社會長期停滯、城鄉和區域發展水準差異巨大。首都伊斯蘭馬巴德和北部邊境的發展狀況和人文風貌,就像完全兩個截然不同的國家。
2024年9月29日。在巴基斯坦的什葉派穆斯林高喊反以色列和反美國的口號。(AP)
巴基斯坦的落後,與其近鄰兼強敵印度對比頗為明顯。印巴分治時,印度人口和綜合實力當然更強,但人均GDP和城市化水準巴基斯坦更勝一籌。在1980年代及以前,巴基斯坦人均GDP長期領先印度,但1990年代及之後逐漸被印度反超。莫迪執政後的印度更是迅速發展,巴基斯坦則仍然停滯不前。
近年印度年均增長7%左右,巴基斯坦只有2.5%的增速。如無改觀,差距將越拉越大。而在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上,巴基斯坦更越發落後於印度。曾經在印巴衝突中較支持巴基斯坦的不少國家,日益倒向印度。印度在世界舞臺上越來越活躍和成為焦點,巴基斯坦則越發邊緣化。(值得一提的是,巴基斯坦人均GDP和增速也落後於曾經同屬一國、曾比巴基斯坦(原西巴基斯坦)落後的孟加拉(前東巴基斯坦))
而伊姆蘭·汗曾被巴基斯坦人寄予改變國家的厚望,其所屬政黨在2018年頗有爭議的選舉中獲勝,他被推舉為總理。伊姆蘭·汗是板球運動員兼世界冠軍,巴基斯坦人選擇這位曾經的「政治素人」,也是厭煩了政治世家與傳統政客,希望這位明星像他當年作為國家板球隊長、領銜奪得世界冠軍那般披堅執銳,為巴基斯坦帶來新氣象。
伊姆蘭·汗執政後,雖有些銳意革新、對外折衝,但逐漸和舊官僚們一樣,陷入政治鬥爭之中。他雖能幹,但也無力真正改變百弊叢生的、被各種盤根錯節勢力共同把持的巴基斯坦。他及其創辦的「正義運動黨」,同樣陷入腐敗等醜聞。 雖其至今仍有不少堅定支持者,但曾經的明星光環已逐漸褪去,多數巴基斯坦民眾已不再對他崇拜和冀望。
因政治鬥爭及疑似得罪美國方面,在國會和軍方策動下,伊姆蘭汗於2022年被罷免、2023年被捕,並被判處14年的長期徒刑。伊姆蘭·汗或許確觸犯法律,但其被判長刑主因當然是在政治鬥爭中失敗所致。
近兩年,伊姆蘭·汗的支持者不斷發起示威遊行,要求釋放他。但執政集團無意妥協。另外,今年2月大選的舞弊疑雲,也加劇了執政集團與在野勢力間的對立。伊姆蘭·汗及「正義運動党」的支持者指責選舉舞弊。今年11月下旬的流血事件,正是這兩件事而引發。而頻繁的流血衝突,家常便飯般的政治或非政治暴力,也反映了巴基斯坦民眾的痛苦和絕望。
無論伊姆蘭·汗是否會獲釋,未來誰執掌巴基斯坦,若不能有效解決經濟民生問題、改革弊病叢生的體制,恐怕都難以改變巴基斯坦根深蒂固的政治暴力和普遍貧困。「城頭變幻大王旗」一般的執政者更迭、充滿陰謀詭計的政治鬥爭、血腥殘酷的街頭暴力,都將繼續上演。巴基斯坦人民,也將繼續在希望與失望中經歷和迴圈,而難以掙脫。
(相關報導:
陳秉逵觀點:印度河水爭端是印巴衝突的倒影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