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示警中共恐用電磁脈衝癱瘓台灣電力 飛指部前處長提防護作為

對於美國警告,中共可能用電磁脈衝彈癱瘓台灣的電力或通訊系統,行政院國土安全辦公室曾要求台電等單位強化防護能力。圖為台電協和電廠。(資料照,取自台電網站)

美國國會曾於2019年釋出「電磁脈衝核彈攻擊方案暨聯合軍種網路戰」(Nuclear EMP Attack Scenarios and Combined-Arms Cyber Warfare)報告中說明,若台海戰爭爆發,中共極可能使用電磁脈衝彈攻擊,癱瘓台灣及離島的電力或通訊系統。國防部飛彈指揮部前計畫處長周宇平指出,2020年8月美國國會曾提出一份調查報告,解放軍對台恐打出新式戰爭「斷電戰(Blackout War)」,以電磁脈衝的核彈癱瘓全台電力系統,而大面積斷電將使台灣軍方無法反擊或抵抗。對此警告,行政院國土安全辦公室當時也曾要求台電、中油、中華電信等涉及國家基礎設施的相關單位,強化對於電磁脈衝的防護能力,未來也將納入關鍵基礎設施演習,可見電磁脈衝攻擊的嚴重性。

電磁脈衝(Electro Magnetic Pulse,簡稱EMP)區分核爆與非核爆二種,最早在核爆中發現,大量高速運動的電子形成很強的電場,而後續開發之「非核爆電磁脈衝彈」,即俗稱E-Bomb,即是運用彈內之炸藥引燃後,壓縮彈內「磁通壓縮發生器」,並瞬間造成大功率之電磁脈衝輸出之攻擊手段,其電磁脈衝的傷害半徑無法與核爆電磁脈衝彈相比,但足以損害附近的機、艦、彈、雷達、通訊與武器系統而喪失功能,導致系統效能損傷,甚至造成無法作戰。

電磁脈衝可破壞精密電子元件

周宇平表示,由於電磁脈衝效應發生時具有較大強度與較寬頻譜,任何導體處在爆炸後的電磁脈衝環境(爆炸半徑範圍)內,電磁脈衝即可透過不同路徑(導線或縫隙),對敏感的精密電子元件,並產生短路或破壞,而電磁脈衝武器攻擊評估關鍵因素在「接觸耦合」,即脈衝波強度與電子元件接觸後將立即產生實質破壞,電磁脈衝彈對現今各式裝備或系統實具備強大威脅性。

周宇平說,電磁脈衝彈發展多限於實驗性質,正式量產成品不多,也因伴隨對己可能傷害,武器化產製種類較少。對於電磁脈衝投射系統,周宇平表示,可運用戰機、飛彈、火箭系統實施投擲攻擊,使炸點周圍敵對武器系統受到損害。

攻擊方式部分,周宇平指出,完成即時情蒐,選定目標或區域後,預置座標、炸高,以上述系統投放。爆炸半徑則是投射位置與爆炸當量攸關攻擊效果,需逐步測試後試製研產,以收計畫實效,並配合實施各型防護標準測試。

電磁脈衝損害範圍可達數公里

針對電磁脈衝作戰效能,損害範圍方面,周宇平指出,以爆炸中心為半徑,近距離影響數10至數百公尺,高當量電子殺傷甚至可達數公里至更遠。  

反應時間部分,周宇平說,電磁脈衝彈爆炸後隨即引發磁電耦合效應,可使各型電子系統立刻顯示故障後無法執行任務。應用方式則適宜遠距離施放,避免我方受到嚴重傷害或影響;守勢作戰可遲滯敵襲,攻勢作戰則減敵戰力。 (相關報導: 外資退出台灣、鴻海等台企進場接手 弊案連環爆 地方審查光電開發增壓效應 更多文章

電磁脈衝武器可回溯至60年代

周宇平強調,電磁脈衝武器是波灣戰爭後產生的新式電子炸彈,然電磁脈衝武器發現應回溯至核武器發展,源於1961年10月,前蘇聯在新地島上空35公里處進行空炸核子試驗,除造成靠近爆炸中心皆被摧毀外,核爆電磁脈衝並對數千公里範圍內的電子系統產生衝擊,蘇軍周邊地面的防空雷達皆產生故障,無法探測空中飛行目標,數千公里外的通訊全部中斷,部隊處於無法正常指揮狀態;1963年7月9日,美國在太平洋的強斯頓環礁高空4公里進行空爆核試後,距環礁1400公里的檀香山卻陷入一片混亂,防盜報警器驟響、街燈熄滅、動力設備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