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現在沒有預算、也沒有政府」巴尼耶內閣垮台!上路僅3個月,反對黨聯手通過不信任案

2024年12月4日,法國總理巴尼耶(Michel Barnier)在國民議會舉行不信任投票之前發表演說。(美聯社)

法國國會4日以331票過半通過對總理巴尼耶(Michel Barnier)的不信任動議,使他領導的少數派聯合政府上任僅3個月便垮台,並使國內陷入更深的政治危機。上次法國國會通過不信任投票,已是1962年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擔任總統時的舊事,當時的總理龐畢度(Georges Pompidou)被迫下台。

法國政局不穩已持續數月,起自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企圖阻止勒潘(Marine Le Pen)領導的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National Rally)的崛起,提前在今夏舉行國會選舉,卻弄巧成拙未能產生決定性結果。馬克宏9月任命保守派的巴尼耶領導少數政府,朝野關係更形緊繃,最新的衝突點則因預算案僵局爆發。

巴尼耶(Michel Barnier)在國民議會援引法國憲法第49.3條緊急調款,讓預算法案草案之中的《社會保障融資法案》不經議會表決即過關,此舉促使左翼聯盟提出不信任動議,與極右翼結盟來推倒巴尼耶內閣。在擁有577個席位的法國國民議會中,4日的不信任動議獲得331名議員的支持,迫使巴尼耶只能走人。《經濟學人》對此不無嘲諷地指出:「法國現在沒有預算,也沒有政府。」

2024年12月4日,法國總理巴尼耶(Michel Barnier)在國民議會舉行不信任投票之前發表演說。(美聯社)
2024年12月4日,法國總理巴尼耶(Michel Barnier)在國民議會舉行不信任投票之前發表演說。(美聯社)

除了國會未能過半,根據最新民調,53%法國民眾也對巴尼耶提出的預算案感到憤怒,希望巴尼耶政府下台。《華爾街日報》指出,巴尼耶內閣的垮台,表明法國的政治僵局令該國陷入癱瘓,公共財政也將陷入不確定。歐元區第二大經濟體可能面臨治理癱瘓,政治上的日益分裂和兩極分化正在考驗其民主的根基。法國《世界報》表示,僅在任90天的巴尼耶已成為最短命的法國總理。

如今的法國國會是由勒潘的極右翼陣營與左翼政黨聯盟、與馬克宏的復興黨(Renaissance)及支持者「三分天下」,馬克宏該如何讓這個國會批准2025年預算,已成為他的最大政治難題。遭到國會否決的巴尼耶版本,包括了600億歐元(約合631億美元)的支出削減和增稅計劃,當勒潘和左翼議員否決了這個預算案甚至是推倒了巴尼耶內閣,如何削減赤字、修復財政、甚至解決用於償還公共債務的支出超個全部國防預算的問題,仍有待馬克宏解決。

2024年12月4日,法國極右翼領袖勒潘(Marine Le Pen)接受媒體訪問。(美聯社)
2024年12月4日,法國極右翼領袖勒潘(Marine Le Pen)接受媒體訪問。(美聯社)

巴尼耶政府被推翻後不久,勒潘在法國電視一台專訪中指出,她不認為這是一次勝利。因為要是年底之前不通過財政法案,可能會增加稅收,然後會有一項特別法律來保證政府的連續性,然後馬克宏又會再任命一位新總理,由新總理再次制定預算。勒潘認為,這種循環簡直是一場災難。無論會不會鬧到這個地步,馬克宏確實急需任命新總理,《巴黎人報》4日指出,目前以數度入閣的巴魯安(François Baroin)呼聲最高。

馬克宏在一年內失去第三位總理,一切又重回歐洲議會選舉失利的時刻,而且直到明年7月,他都不能解散國會。馬克宏可以再次任命巴尼耶擔任總理,但國會很可能將視之為挑釁,再度提出不信任案,或者尋找可能獲得廣泛支持的中左派人士來接手政治僵局,嘗試取得新人民陣線溫和派的社會黨(PS)等成員支持。其他的可能性還包括任命技術官僚,在未來半年監督法國的行政管理,或是馬克宏自己請辭,重新進行總統大選,無論哪個方向,前景看來都不大樂觀,法國的政治動盪可能還要再持續一段時間。

法國總統馬克宏。(美聯社)
法國總統馬克宏。(美聯社)

《經濟學人》指出,12月7日是巴黎聖母院重新開放的日子,這座遭到祝融之禍的12世紀哥德式大教堂只花短短5年時間就浴火重生,絕對是令所有法國人同感驕傲的一天。但如此輝煌的法國卻也深陷政治危機。隨著第五共和國最短命總理的下台,法國中間派的生命力正受到來自左右兩端的無情夾殺。無論是中間左翼或中間右翼的勢力其實都已嚴重分裂與式微,半數選民在選舉中選擇了極端主義者,讓總統難以控制預算,人口老化和國安威脅卻與日俱增,財政負擔也愈見沉重。 (相關報導: 台灣軍費漲定了?美防長被提名人捲入性侵指控,傳川普考慮換柯伯吉上陣 更多文章

《經濟學人》分析,目前法國粗魯的政治討論只會加速政治走向極端,讓合理的解決方案更形遙遠。但是在某種程度上,歐洲大多數民主國家其實都陷入了同樣可悲的陷阱。目前國會的分裂狀態,根本沒有人取得多數黨的地位,只能產生一個又一個的少數黨政府,然後無法取得任何成果。《經濟學人》認為,最根本的問題是,大多數法國選民不願面對經濟現實,法國其實跟其他面臨美國與亞洲激烈競爭的其他歐洲國家一樣,在人口結構老化之下,目前的支出水準根本不可持續,但譁眾取寵的左右翼勢力不管這麼多,他們只想煽動民眾的不滿來追逐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