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甲申年三月十七日,闖王李自成農民軍進至北京西直門外,開始炮轟城牆。炮聲隆隆,紫禁城內,早朝依然照例進行,皇帝和大臣們相對哭泣,手足無措,有的說,應當起用「閹黨逆案」中遭到嚴懲的官員;有的說,應當加封劉澤清為「東安伯」(以身體抱恙為藉口沒來馳援,成為南明弘光朝江左四鎮之一,後降清),要他從山東趕來「勤王」。崇禎帝朱由檢知道這些都是「打嘴炮」,不予理會,扶額低頭在御案上寫了十二個字,讓站在旁邊的司禮監太監王之心看了一下,隨即抹去。據說,其中六個字是「文臣人人可殺」,在皇帝心目中,朝政就是壞在這幫文臣手中的。
計六奇,《明季北略》,二十卷崇禎十七年甲申:
三月十九帝(崇禎)崩煤山。
勞動部轄下機關爆出同仁輕生及職場霸凌爭議,新任勞動部長從何佩珊由民進黨立委洪申翰接任,一上台再度鞠躬致歉,並強調日後勞動部不會只是守護勞工的最後防線,而是成為維護勞權的第一線。然而筆者認為,這只是惡性循環的開端,是整個國家機器運作不良,露出的表徵。霸凌案只是可見一「斑」,那行政效率等呢?還有什麼是我們不知道的?
先談談明朝滅亡的三大原因:明朝滅亡,大致上可以分成三個原因。
首先其一原因是17世紀的小冰河期,明末天災慘劇的主要是在西北,江南富到流油,明朝稅賦沒很重。但是是全國攤派,每個省都收一樣多,窮省收跟富省一樣多。這受限於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以及氣候、地形地貌等條件,加上黨爭影響到了中央政府對各地區的控制力,而且因為江南地區海貿發達,白銀更容易取得,北方深處內陸,白銀不易取得,而一條鞭法又是以白銀作為收稅的工具,造成北方變相的多繳了一筆錢。也因此流賊自陝西起義後便一發不可收拾。
再來其二是明末的銀荒。日本鎖國政策,禁止出口當地白銀。美洲白銀,則是被歐洲人帶去打三十年戰爭。銀荒造成無法發放軍餉等需要用錢的地方。銀荒又意味著整個明朝的白銀數量下降,價格飆升,賦稅攤派大家更加無法繳納,部分地區陷入通貨緊縮,江南商業區跟著退步。(一條鞭法更重視白銀)。
第三,亡於黨爭,黨爭肇因於萬曆朝時民間生員與退休官員清議,天啟朝天啟帝直接把控司禮監魏忠賢,進而扶持閹黨,對抗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以達到自己的皇權維持高度位置,以及使兩大朋黨平衡政治權力。但是黨爭後來卻在崇禎朝變成,東林黨許多無能的文官上台,只是要報復異己,甚至影響前線戰爭。南明弘光朝內部黨爭,也可以歸咎在史可法政治判斷太慢上。直到南明都還有黨爭,所以根本不可能專心對抗清帝國。結論就是,文官比藩王(宗室只能以田賦換取「大明寶鈔」和銀子)、勛貴、宦官(至少他們能搞到錢)、將領(不應戰就會被文官彈劾)來得有滅國的責任。當然,小冰河期根本就是天要亡崇禎帝。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洪申翰「最強高中生」部長,有問題嗎?
|
更多文章
)
前二者因有歷史因素,無法以當代視角作回憶示現。那我們就以貫穿萬歷朝到南明永曆朝的黨爭,來回憶示現現在的民進黨吧。別看民進黨表面上鐵板一塊,但畢竟賴清德是「少數總統」。正所謂:「蝸牛腳下,搶得越兇」。如同當年東林黨——復社和閹黨(東林黨外的都歸屬於閹黨了),在朝堂上的政治鬥爭。
先談談東林黨人,他們之中大部分的人,早期在明神宗萬曆朝都參與過抨擊張居正和冊立太子的「爭國本」案,和皇帝對抗,讓皇權大幅滑落。顧憲成、錢謙益(鄭成功的老師,後降清,就是那個「水太涼」不敢自盡之人)等東林黨人重視「公論」,就是可以直接批評內閣。後來他們一度又跟握有實權的鳳陽巡撫李三才(兼任漕運總督,漕運的重要性非常大)勾搭起來。
後來萬曆帝去世了,新上任的天啟帝看明白了,你可以說他是「權術天才」,他接手了萬曆的爛攤子,牢牢把控司禮監魏忠賢,扶持閹黨和東林黨進行鬥爭,藉此平衡明朝文官集團內部各方勢力。往回來看,賴清德正在做的事,不就如初一輒嗎?但地方派系也不是吃素的,如同當年天啟朝時,東林黨人為了反閹黨,搞了數次地方「反閹黨民變」,甚至還有反閹黨及諷刺魏忠賢的小說。筆者無意為魏忠賢和宦官集團開脫,計六奇的《明季北略》中,還有他「濁亂朝政」的相關史料計載,但實際上魏忠賢在位時,九鎮和遼東軍區,從未欠過軍餉,他確實很會搞錢,但宦官搞錢的方式也很噁心,以下陳述一段:
神宗朝武昌民變:奉派到湖廣擔任礦監稅使陳奉,招收大批無賴,對縉紳和一般商民大肆勒索。凡是家境貧困不能滿足其欲求者,則闖入臥房翻搜。見到有姿色的婦女,便「佯稱藏帶金銀,逼捉脫衣,肆行姦辱,或掠入稅監府內。」連生員妻妾都不能放過。
沒了他後的崇禎朝,東林黨上台過幾次,從未說要追繳閹黨貪汙的錢糧,也再也拿不出錢糧,說要改革的人,換了位置就換了個腦袋。和現在台灣政治真是一如既往。
至於復社,則是貫穿了整個南明,但起源則是在崇禎朝建立的,自詡「清流」一系的張溥成立了「復社」,起初目的是以文會友、切磋學問。但後來也慢慢走向「清議」當中,關注甚至是涉足於朝廷政治,匯集的成員包括陳子龍、吳偉業,和浙東史學派的創始人黃宗羲。現在有些學者把參與復社活動的一些東林人士也看作復社成員。因為復社與東林的關係十分的緊密,時人以「小東林」視之,許多復社骨幹都是東林後裔或東林弟子。考慮到這種繼承關係,把他們視為復社成員也是可以的。他們數量不多。多為有一時影響的著名人物。概而言之,復社最主要的參與者為生員階層,且集中於江南,這些生員多以讀書為務,等待透過科舉應試而改變命運,他們整日揣摩各地選文,互相切磋,從而結社為友。同時,他們在意志品格上又敬仰東林名宿,視其為思想上和文學上的正統。而且,復社有許多成員出於仕宦家庭,以江南為例,那裡有許多世家望族的子弟都為複社成員。除了黃道周我還比較欣賞外,錢謙益和黃宗羲,我是完全不能認同的。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洪申翰「最強高中生」部長,有問題嗎?
|
更多文章
)
以錢謙益和黃宗羲為首的人,藉由卻用各種宮廷偽案(如大悲案、偽太子案、童妃案)在打認知作戰。首先使弘光皇帝難堪,再來是否定其合法性,最後是懷疑其真實身份。連皇太后都不放過。明明都有許多記載,弘光帝和鄒太后都是具有真實身分,那他們為什麼還要攻擊朝廷呢?因為東林黨——復社不想讓萬曆的後代福王好過,讓他逆轉「閹黨逆案」,當年萬曆朝的東林黨爭,就是圍繞著鄭貴妃後宮相關公案而開始的,福王則是鄭貴妃的後代。東林黨——復社的成員,勉強靠著軍閥左良玉才能繼續站在朝堂上的。
回到民進黨本身,自國民黨在白色恐怖時期,藉由戒嚴令,限縮人民的言論和結社與集會自由等,從雷震「自由中國案」後,台籍菁英開始踏身於政治,逐漸凝聚成「黨外勢力」。在美麗島事件後,形勢又更加往黨外勢力靠攏,更在1986年成立民進黨。但到了陳水扁在2000年形成第一次政黨輪替,蔡英文在2016年形成第三次政黨輪替,賴清德突破八年執政,往民進黨連續12年執政邁進。其中的好與壞,見仁見智。但我總認為,民進黨和東林黨——復社,有太多相似之處。
最後,回到更換勞動部長這件事上,筆者看到的是,今天的政府,已經不依靠錢穆先生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著重提到的「制度」和「人事」,相反的,「權術」倒是沒少用。
制度上無法制衡,如大法官釋憲駁回在野黨通過的議案,人事上於事無補,如更換幾個勞動部長,筆者都認為依舊只是酬庸。
人事問題,看看東林黨——復社核心人物——史可法就可以了。
史可法,一個自詡清流的東林黨人,在北京淪陷後舉棋不定,讓馬士英跟四鎮擁立廢物福王,然後就開啟了南明王朝的軍閥亂政與無限期黨爭。因為見識過偶像兼上司的洪承疇打不贏流賊,於是天生對流賊有恐懼。確實是清官不搞貪污,所以更知道南明官員武將貪污情況,甚至還親眼見識橫徵暴斂卻不阻止。身為淮揚督師,卻控制不了四鎮和左良玉。他天真的幻想可以像李克用的沙陀兵鎮壓黃巢之亂,向大清借兵,平定流寇。山東發生抗清起義後,居然不去支援,只想偏安一隅,因為害怕得罪大清。雖然不至於紙醉金迷,但卻眼睜睜看著其他人荒淫無道。不去收復失土,卻只窩在南京。《左忠毅公軼事》裡,最後寫到死守揚州城,一日城破,結局是被俘虜不肯投降遭到殺害。
參考書目─
中文專書:
顧誠,《南明史》,北京:同心出版社,2022。
徐泓,《華夏再造與多元轉型:明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24。
顧誠,《明末農民戰爭史》,北京:同心出版社,2022。
王天有、高壽仙,《明史: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台北:三民書局,2022。
鍾年晃,《失落的民進黨》,台北:商智文化事業,2001。
碩士論文:
呂磊,〈晚明復社〉,上海:上海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1。
引用史料:
計六奇,《明季北略》,二十卷崇禎十七年甲申。
文秉,《定陵註略》卷五〈軍民激變〉。
張廷玉,《明史》本紀第二十四莊烈帝二、卷三零五〈陳奉傳〉。
顧秉謙,《明神宗實錄》卷三五八〈萬曆二十九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