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在競選期間曾揚言要對所有中國製造的商品徵收60%的關稅,隨著川普重返白宮,美中之間的貿易衝突勢必延續。儘管與川普第一任期時的關稅閃電戰相比,中國看似做了更好的準備、甚至有更多「見招拆招」的選擇,然而《經濟學人》1日指出「中國的反擊能力仍然有限」;同時也提醒,美國若過度挑戰中國底線,可能會導致整個局勢失控。
自從川普(Donald Trump)宣布將由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出任美國商務部部長後,中國投資者和政策觀察家都在爭先恐後地獲取有關他的資訊,因為他最有可能決定美國的貿易政策;其中他們最想知道的是:盧特尼克是否真的會執行川普的「對所有中國進口產品徵收60%關稅」選舉支票。
相比盧特尼克,中國投資者對其他部長人選更熟悉。提名出任國務卿的魯比歐(Marco Rubio)抗中立場始終鮮明,更先後因新疆、香港問題,已經兩度遭到北京制裁。魯比歐也曾試圖強迫中國企業從美國股市退市。川普選擇的國家安全顧問瓦爾茲(Mike Waltz)曾抵制北京冬奧。新任貿易代表葛里爾(Jamieson Greer)則是川普發動與中國第一次貿易戰的策劃者。
先發制人的打擊
《經濟學人》指出,雖然中國官員對如此鷹派的內閣保持沉默,但該國的貿易談判策略正逐漸有了輪廓。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在上個月16日與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的會面中清楚立下「紅線」:中國共產黨的對內統治和中國對台灣的主權,不應成為談判籌碼。 此外,中國自1日起,將取消鋁材、銅材等產品的出口退稅,電池和太陽能產品的出口退稅率由13%下調至9%。過去一年,中國否認刻意壓低價格以出口電池和太陽能產品,研究公司「Exante Data」的拉斯穆森(Martin Lynge Rasmussen)表示,該舉措似乎是中國官員首次以行動來回應此類指控,國金證券(Sinolink Securities)分析師則稱其為「先發制人的打擊」。
2024年11月16日。在秘魯利馬舉行的雙邊會議前,拜登(Joe Biden)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握手。(AP)
北京的可能反擊:重組供應鏈
除此之外,《經濟學人》指出,中國官員希望增加與其他國家的貿易。中國商務部上個月19日表示,將加強出口信用保險,並支持中資企業的後勤物流服務。商務部也希望擴大能取得短期商務簽證的國家數量;該部承諾將幫助企業應對「不合理的外貿限制」。本月,中國還會取消對部分貧窮國家的進口關稅。
信用保險商安聯貿易(Allianz Trade)在上個月的一份報告中寫道,近年來,中國擴大了對在地緣政治議題上,立場更加一致的合作夥伴的出口,包括俄羅斯、新加坡、越南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國。報告指出:「在此背景下,地緣政治結盟國家之間的雙邊貿易在短短2年間成長了2個百分點之多,達到全球貿易的60%。」
(相關報導:
遭韓企控訴在東南亞洗產地 太陽能中企面臨美國商務部關稅懲罰
|
更多文章
)
安聯貿易表示,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國家已經是供應鏈多元化的受益者,可能進一步發展成為更重要的全球貿易中心。上海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院院長邵宇向《南華早報》表示,由於川普此次承諾的關稅範圍更廣,因此中國可能不得不在美國以外,重組其龐大的供應鏈。
2024年11月2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西總統官邸晨曦宮(Alvorada Palace)發表演說。(AP)
為了幫助小型企業透過電子商務平台向海外銷售商品,中國地方政府設立了服務中心,像是上海正在建造「絲路電子商務試驗區」(Silk Road e-commerce pilot zone),以促進與中亞地區的貿易往來。《經濟學人》指出,川普可能會針對那些幫助中國企業在第三國組裝貨物或重新運送貨物的公司,例如,太陽能公司在印尼和寮國設立工廠,以規避美國對墨西哥和越南出口產品徵收的關稅。然而,一些專家對川普能多有效的遏制中國透過第三國繞道進入美國表示懷疑。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副教授莊嘉穎向《南華早報》表示,封鎖所有中國商品「實際上很難實現,尤其是在短期內」,因為「許多商品中都有中國製造的零件」。
自川普於2018年發起貿易戰以來,中國的貿易順差不僅未被壓制,反而透過關稅規避的方式進一步擴大。目前,中國的貿易順差成長已超過兩倍,來到8200億美元(約占GDP的6%)。其中,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仍保持在3400億美元左右,與2018年相當。如果川普願意與中國達成協議,僅採取有限的關稅增幅措施,根據研究機構「牛津經濟公司」(Oxford Economics)的預測,這些舉措可能在2027年至2029年間使中國的年GDP成長率約略下降0.4個百分點,影響相對可控。
北京的可能回應:直接進入美國製造
根據《南華早報》,面對川普關稅大棒的另一個潛在應對措施可能是「激勵中國製造商進行海外投資」,包括將生產直接轉移到美國境內以避免關稅。從中國車用電池大廠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過往的評論表明,這至少是一種可能性:「最初,當我們想在美國投資時,美國政府拒絕了。對我來說,我的思想非常開放。」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表示,美國努力恢復製造業的後果之一將是美國企業海外投資份額下降,考慮到這一點,中國企業應該直接進入美國市場,儘管中國企業已經加強了在東南亞、中東、歐洲等美國企業漸漸或完全撤出的地區的影響力:「透過增加對美國的投資來強化雙方的經濟一體化,這將使單邊脫鉤變得不可能。同時,也能帶動原物料、零件等上游產品的出口。」
北京的可能回應:增加內需
中國國際金融公司(CICC)在上個月的報告中警告:「揮之不去的房地產危機和疲軟的內需使中國更加依賴外部需求。」連平建議政府應該刺激國內市場,以作為對抗美國打擊的手段,他提出,中國應該提高薪資和消費者需求:「只有身體強壯健康,才禁得起外來的打擊」。上海的銀行家開玩笑地說,他們一直為川普的勝利歡呼,因為這樣可以刺激中國政府有更多支出。
(相關報導:
遭韓企控訴在東南亞洗產地 太陽能中企面臨美國商務部關稅懲罰
|
更多文章
)
事實上,隨著川普回歸的威脅,中國近幾個月已經陸續推出更多刺激措施,為國內市場注入動力,包括在未來三年內,將地方專項債券的額度提高到6萬億人民幣,以幫助地方政府為其巨額債務進行再融資。巴克萊(Barclays)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常健(Jian Chang)指出,由於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政策存在不確定性,因此中國政府可能將分多個階段推出政策刺激措施,而不是立即一次傾出。
麥格理資本(Macquarie Capital)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胡偉俊(Larry Hu)表示,在最極端的情況下:「60%的全面關稅可能需要3兆人民幣的刺激措施才能抵銷。」因此如果北京若想透過提高內需來因應關稅戰,他們可能還需要投入至少3兆元。
北京的無效攻擊:回敬美國關稅戰
北京金融專業智庫平台「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估計,10-20%的「適度」關稅將使中國明年的出口年成長率放緩至1.5%,低於不徵收關稅的2.2%;而川普揚言的 60% 關稅則會產生毀滅性的影響:使中國明年的出口萎縮6.5%。.
中國是否會採取同樣的方式回敬美國呢?《經濟學人》指出,在第一次的貿易戰中,中國官員們曾透過類似的懲罰措施,意圖打擊美國的進口產品,然而這項策略並無奏效,因為中國在經濟和貿易上對美國的依賴程度更高。
《南華早報》指出,與第一次貿易戰一樣,隨著美國試圖平衡其貿易收支,中國可能將被迫從美國進口更多產品。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李預計,談判將在川普就職、美國溫和上調關稅後開始。陳李表示,面對美方可能進一步加徵關稅的壓力,中國可能會主動增加進口,來平衡貿易差距,並預計大豆、原油和石化產品將是受強制進口影響最大的商品。
北京的無效防禦:讓人民幣貶值
《經濟學人》指出,一些人預計中國將允許人民幣兌美元貶值。儘管這樣做會讓商品變得更便宜,但人民幣大幅貶值可能會刺激資本外逃。
在第一次美中貿易戰時,人民幣貶值超過11%,使得中國出口產品相對便宜。但中國國際金融公司(CICC)警告,北京這次採取此類行動的空間較小。與2019年下半年聯準會開始量化寬鬆不同,現在人們對降息的興趣較小:「更不用說川普的弱美元政策,這可能限制利用匯率作為對沖手段的空間。」
中國難躲避貿易制裁
川普對中國的政策不僅僅是關稅。美國和中國仍處於一場由川普發起,並由拜登放大的科技戰中,而且沒有任何停止的跡象。拜登試圖切斷中國對人工智慧晶片等先進技術所需的投入,數百家中國公司已被加入到商務部的實體清單中,限制了美國與它們的交易。今年10月,美國財政部更實施了一項全面的投資管控政策,限制大部分美國企業對中國人工智慧、半導體和量子電腦領域的投資。同時,外界認為拜登政府正在起草一份規範,明確界定哪些類型的AI晶片可以出售給中國;而川普可能會更大幅收緊這些規範。
《經濟學人》指出,中國企業也可能很快就會受到外國資產管制辦公室(OFAC)的制裁,與商務部的實體清單不同,該機構會限制受制裁者使用美元的能力,可能導致制裁對象破產。 一位前美國貿易官員表示,迄今為止,採取此類措施的次數很少,但魯比歐(Marco Rubio)和瓦爾茲(Mike Waltz)的出任,可能會使此類手段的執行變得更加普遍。
(相關報導:
遭韓企控訴在東南亞洗產地 太陽能中企面臨美國商務部關稅懲罰
|
更多文章
)
中國官員們已向半導體產業投入數百億美元,試圖讓中國自給自足。儘管有進步的跡象,尤其是晶片製造的設備,但中國仍然沒有能力製造性能最好的頂尖晶片,並且只能提供國內所需晶片不到15%的產量。中國同時也依賴以美元為基礎的金融體系,過去兩年,儘管人民幣交易有所增加,但大多數仍使用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這是一個容易受到美國影響的跨境轉帳溝通體系。由此可見,中國躲避攻擊的能力仍舊有限。
如果美國採取的攻擊過分激烈或踩到了中國的「紅線」,習近平可能會進行報復。例如,1日,中國實施了「兩用物項出口管制條例」,並制定了一份遭出口管制的軍用物項清單。「兩用物項」是指既有民事用途又有軍事用途或者有助於提升軍事潛力的貨物、技術和服務,特別是可以用於設計、開發、生產或者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運載工具的物項。例如,中方近期加強管制出口的無人機。
隨著時間推移,中國可以利用這些措施以禁止出口高科技設備所需的礦物,例如對半導體至關重要的金屬:鎵和鍺等相關物質的出口,中國是這兩種金屬的主要生產國。為了進一步施壓,中國的監管機構可能會找出其他可以停止出口、且不會對國內產業造成太大衝擊的物品。例如一些藥品公司使用的前驅抗體(antibody precursors)目前主要來自中國,也可能成為這些出口限制的目標。
《經濟學人》指出,中國監管機構一直熱衷於強調他們可能造成的傷害。上個月,中國根據《反外國制裁法》,切斷向美國最大無人機製造商斯凱迪奧(Skydio)供應中國電池,因為該公司「向台灣銷售無人機」。該法可以切斷數十家美國公司依賴的中國製造的零件,包括在中國的美國公司也可能受到打擊。10月,一個商會組織呼籲對美國科技公司英特爾(Intel)進行調查,理由是其晶片涉嫌有安全漏洞。
(相關報導:
遭韓企控訴在東南亞洗產地 太陽能中企面臨美國商務部關稅懲罰
|
更多文章
)
中國商務部最近利用其「不可靠實體清單」對美國服裝巨頭PVH集團展開調查,因為該公司遵守了美國的《防止維吾爾族強迫勞動法案》,停止使用來自新疆的棉花;該法案最初由魯比歐(Marco Rubio)提出。《經濟學人》表示,預計在魯比歐擔任國務卿的期間,將看到美中之間產生更多衝突;魯比歐甚至可能會完全無視中國的紅線。習近平準備與川普就貿易問題進行對話,美國若挑戰中國的「紅線」,局勢可能迅速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