菸捐凍漲15年該如何調整?學者專家建議:建立自動調整機制

國內菸稅和菸捐已經多年未有調整,國健署日前表示將召開會議討論是否要調漲菸捐。(示意圖/取自freepik)

國內菸稅和菸捐已經多年未有調整,根據國健署最新調查報告,台灣2018年至2022年成年人吸菸率已經出現微幅上升,同時家庭二手菸暴露率也從21.1%上升至28.9%。長期以來,台灣菸品稅捐未達國際建議標準,被認為是無法有效降低吸菸率的原因之ㄧ。據了解,國健署日前已召集專家學者會議,會中學者專家對於調漲菸捐都有共識,但對於調漲幅度與方式則意見仍有分歧。

回顧過去每當菸品稅捐調漲,吸菸率就會出現下降趨勢,2009年調漲菸捐10元、2017年調漲菸稅20元,吸菸率從35.4%降至2020年時最低點的23.1%;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調查,提高香菸價格10%,吸菸率平均會下降4%至6%。台灣永續健康福祉協會秘書長孫銘宗受訪時表示,菸捐的目的就是為了要控制吸菸率,調漲菸捐以價制量是降低吸菸率很有效的一種方式。

物價通膨菸品變相降價 固定常態調漲才能一勞永逸

孫銘宗指出,台灣長時間未調整菸品稅捐,對於降低吸菸率的效力「會被通膨跟所得成長削弱」。他舉例,若是用生活成本來對比,現在便當價格比過去漲了二、三十元已經破百元,甚至有些扭蛋機轉一次都要150元,「如果菸捐沒有跟著上漲,吸菸者其實會覺得無感,對吸菸者來講抽煙不是一個很高成本的事情,反而有點像降價的感覺。」

台灣永續健康福祉協會秘書長孫銘宗。(圖/孫銘宗提供)
台灣永續健康福祉協會秘書長孫銘宗。(圖/孫銘宗提供)

孫銘宗表示,菸品稅捐調漲是國際上的趨勢,其他的國家已經視為一種常態,反倒是台灣不是那麼積極的在調漲,所以每一次調漲都會引起爭議。他強調,「應該建立固定的常態性調漲機制,反而是不調整時才需要例外開會作成決議,這樣是比較好的方式一勞永逸,否則每次調整的時候都會引發爭議,這也是消耗社會成本。」

對於調漲菸捐的方式,孫銘宗則認為,一次調漲到位或是逐年調漲各有其優缺點,對於吸菸者來說,一次到位抽菸的成本馬上就提高,可能會讓原本想要戒菸的人更有動機,所以菸害防制的效果會比較好,但缺點就是可能會有私劣菸的問題,其次除非持之以恆每兩年都做調整,「否則一次漲價的痛感就會逐漸麻痹,如果又是十幾年沒調,那又回到現在面臨的問題。」

孫銘宗表示,若是逐步調漲,對於抽菸者來說,可能只是覺得反應成本,而不覺得是一個太大的負擔,對於降低吸菸率的效力就會打折扣。因此,他建議,可以參考日本的分階段的調漲方式,「調漲菸捐不是一次到位,但是逐步調漲的幅度稍微大一點,讓吸菸者還是會有痛的感覺。」

達到菸害防治與稅捐目標 學者建議找出最適稅率、採從價課徵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研究所所長黃勢璋則指出,菸品稅捐的概念是「寓禁於徵」,而根據WHO菸草控制框架公約(FCTC)提出六項證實可有效降低菸草使用的「MPOWER」控煙措施中,提高菸稅捐就是其中的一項,在菸品控制上以價制量是國際的潮流趨勢。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研究所所長黃勢璋。(圖/藍林生攝)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研究所所長黃勢璋。(圖/藍林生攝)

黃勢璋指出,台灣菸品稅捐是採「從量課徵」,就是每千支或每公斤課一定稅捐金額,「那等於是買越貴的菸,其實負擔的成本越小。」同時,他也指出,在經過COVID-19疫情後全球通貨膨脹,國內菸稅、菸捐都沒有調,但是菸價上漲,菸商在價格上反應菸品成本,而菸捐作為菸害預防的公共支出,在成本上也會增加,「是不是應該要適當的調整。」

對於菸品稅捐的調整,黃勢璋指出,根據世界銀行的建議菸品稅捐應佔菸價比的2/3至4/5,WHO則認為不應低於75%,而台灣目前菸品稅捐約佔價格的50-60%。他表示,台灣可以參考國際組織建議的稅率,但同時也應該要透過國內的研究,從公衛、財政和經濟的角度上找出適合台灣的「最適稅率」,來達到菸害防制和課徵稅捐的目標。

黃勢璋建議,政府在應該調整菸品稅捐時,應該同時考量「稅和捐」的層面,對於政府單位來說兩者的主管機關不同,「要不然今天衛福部菸捐調漲了,接下來換財政部又要調菸稅」,但對於民眾來說,無論是稅或捐都是要繳給政府,「不應該只從菸捐的角度去考量,也要協同相關的財政單位去做同步的檢討。」 (相關報導: 如何快速戒菸?醫師教4招無副作用方法,讓你成功率大增! 更多文章

同時,黃勢璋也建議,可以參考英國、法國等其他國家的稅捐制度,將菸品稅捐改採「從價課徵」並且建立「自動調整機制」,即稅捐佔菸品價格的一定比例,並且隨著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或是零售物價指數(RPI)自動調整,即便未來菸商調漲菸價,「政府也不用再煩惱要去調升多少的稅、調升多少的捐。」

【吸菸有害健康、吸菸會導致癌症、孕婦吸菸易導致胎兒早產及體重不足、戒菸可減少健康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