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民進黨台北市議員許家蓓的公祭在台北市懷愛館舉行,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代表頒發表揚狀,並以黨旗覆棺,其伴侶、同黨立委吳沛憶穿著白衣捧牌位悼別。而許家蓓在今年5月確診子宮內膜癌,一路積極治療、抗癌,仍於9月18日過世,享年48歲,她分別於2014、2018、2022年當選議員,任內地方建設及服務案達近萬件,勤跑基層獲各界好評。
今年9月19日,立法委員吳沛憶在社群平台首度公開她與另外一名政治人物、台北市議員許家蓓的同志伴侶關係。這是許家蓓因為罹患子宮內膜癌離世的隔天,吳沛憶刊出兩人手牽手的照片悼念、稱呼對方為「人生最好的伙伴」。
台灣是亞洲保障同志權益最進步的地方之一。2019年,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地方,但根據2024年最新統計,在台灣出櫃的政治人物只佔所有民選政治人物的0.03%,遠低於同志人口比例,代表性明顯不足。有同志團體認為,她的表態不僅勇敢,也對同志平權運動具有力量與意義。
(相關報導:
同志大遊行前夕 「未亡人」吳沛憶談伴侶許家蓓:想愛就愛,不管性別
|
更多文章
)
第22屆臺灣同志遊行。圖為副總統蕭美琴(右二)、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左二)、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右)。(資料照,劉偉宏攝)
現在已是二十一世紀,民智已開,LGBTQ 已逐漸為人民所接受,隨著社會轉型和政治轉變,是有助於公眾對 LGBTQ議題的態度,學者 Barclay 和 Flores 在2015年研究顯示,法院裁決支持 LGBTQ 權利的政策,似乎也增加了冷漠人群的接受度,而學者 Garretson 在2018年研究發現,媒體正面描述 LGBTQ 議題,能有效增加社會對 LGBTQ 族群的接受度,而根據學者 Flores 在2015年研究,發現2004 年只有 31% 的美國人支持同性婚姻,十年過後的 2014 年,大多數美國人支持同性婚姻,而美國社會大眾已顯著轉向支持、促進保障 LGBTQ(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變性人和酷兒)權利的政策,例如在過去歷史最爭議的同性婚姻、允許男女同性戀者服兵役等議題,今天已獲得美國社會大多數人的支持,然而,檢視1989 年至 2019 年美國 LGBTQ 政策議題,這三十年變化,出現了兩極分化,呈現民主黨人變得更加支持,但共和黨人卻更加反對同性戀權利,而根據研究數據顯示,造成這種變化不是因為選區劃分、社會大眾輿論兩極分化或精英反彈,而是在共和黨國會議員進行內部推動所形成的局面,一方面,支持 LGBTQ 的民主黨國會議員,則為風格溫和的成員居多,於是最後產生劇烈的落差,從中可見美國公眾在 LGBTQ 輿論變化,並未普遍反映在聯邦政策的變化中,聯邦政策和公眾輿論之間已脫節,也反映出國會議員制定的政策,是被政黨意識形態所控制,而非真正的民意,而美國在過去推進 LGBTQ 議題的其他聯邦政策,從使同性戀行為和同性婚姻合法化,到擴大就業保護,主要為最高法院裁決或行政命令的產物,未來只要是法院或總統有其他意見,都可能會推翻這些得來不易的成果,而上述問題現象,為聯邦立法功能未發揮的缺失,使 LGBTQ 群因缺乏保障而變得脆弱,LGBTQ 生活在奉行保守主義的州,變成無法享受基本人權的保障,故國會需更多 LGBTQ 族群出身的議員,才能確保政策的多元和完善。
2018年11月6日,波利斯(右)當選科羅拉多州長,成為美國史上首位公開出櫃並當選的男同志州長。(AP)
然而,面對美國 LGBTQ 政策議題的三十年發展,除了政黨實力的變化、選區劃分、大眾輿論和精英反對等影響因素,各方利害關係人在 LGBTQ 政策議題的巨大兩極分化,卻被國會立法者所偏好意識形態所掩蓋,現實上,在美國國會生態,學者 Bishin 在2020 年調查發現,主要反對 LGBTQ 政策議題,為反同性戀精英——通常是保守派白人基督徒所領導的,他們致力於反對 LGBTQ族群在社會中的政治性融合,而他們因意識形態堅決反對 LGBTQ 權利,動員保守勢力在基於該政策議題進行投票,同樣,學者 Bishin 和 Smith 在 2013年的研究分析,長期支持 LGBTQ 的民主黨內部也出現矛盾的狀況,從1990年代婚姻保護法(DOMA)和軍中同性戀等問題上分歧可以看到,在某種程度而言,後來將 LGBTQ 群體納入黨內,以及一些民主黨人願意抵制反對 LGBTQ 權利的公眾輿論,以便根據 LGBTQ 選區的偏好進行投票,這解釋了反對 DOMA 等法案的原因,也有學者 Smith 提出批判觀點,認為早期立法者對 LGBTQ 權利缺乏支持,歸因於民主黨對 LGBTQ 社群的控制,從上述事實,一再顯示國會政治是政黨意識形態對決,爭奪利益妥協的場域,就算是長期支持 LGBTQ 族群的大黨,也有其政治選票的算計,從務實面來說,選出更多 LGBTQ 國會議員,才能有效實踐捍衛 LGBTQ 人權政策的理想性,而非單單指望兩大黨的政治勢力。
而學者 Krimmel、Lax 和 Phillips 在2016年,也發現當政府在 LGBTQ 政策發展,出現不一致狀況時,大部分選民會趨向更保守的立場,最後出現 LGBTQ 相關政策法案,難以被州或聯邦政府採納的現實困境,學者 Lopez 在2019年更直指 LGBTQ 權利政策在國會被忽視,合理化剝奪 LGBTQ 人權保障的問題現象,因在美國過去的三十年裡,我們很少看到 LGBTQ 權利政策在國會獲得通過,聯邦層面在同性戀權利方面的進步,幾乎完全來自最高法院。除了少數法案,美國國會一直無法或不願通過,促進 LGBTQ 權利的立法,儘管在眾議院獲得通過,並受到每個州大多數公民的支持,但只有一小部分與就業歧視有關的平等法會成為法律,而且只能通過最高法院的裁決。
國會運作上,議員需要考量提案是否能通過的現實,回顧歷史,LGBTQ 權利倡導者巴尼・弗蘭克(Barney Frank),他直言不諱說出國會普遍性真實生態,他在2009年表示不願意支持一項使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法案,因為當時他認為這不是短期內可以實現的事情,根據學者 Cox 和 McCubbins 在2004年的調查,在過去的三十年裡,很少有 LGBTQ 政策權利議題持續出現在國會議程,關鍵原因在有負面議程控制的政治性力量持續介入阻撓,而政黨領導人也展現阻止此議題獲得投票的喬事能力。
(相關報導:
同志大遊行前夕 「未亡人」吳沛憶談伴侶許家蓓:想愛就愛,不管性別
|
更多文章
)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曾發布行政命令,允許同性戀者服役的競選承諾,遭到強大民主黨人的抵制。圖為柯林頓。(美聯社)
雖然民主黨長期支持 LGBTQ,但對 LGBTQ 權利的倒退政策,諷刺的是,至少部分是由民主黨人的支持而獲得通過的,在允許同性戀者參軍的情況下,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發布行政命令,允許同性戀者服役的競選承諾,遭到強大民主黨人的抵制,其中包括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薩姆・納恩(Sam Nunn, D-GA),他曾承諾 不僅要廢除任何允許服兵役的行政命令,還要通過禁止同性戀者服兵役的立法,這一法案將使總統無法做出決定,於是當時竟然出現一個被稱為「不問,不說」的政治性妥協,允許同性戀者只有在隱瞞自己的性身份的情況下才能服役。
而美國 LGBTQ 人權遭受到合理化侵害,不只出現部分州明確禁止同性婚姻、在孩子收養方面歧視同性戀夫婦、允許醫生基於性取向拒絕服務、允許企業基於性取向拒絕服務,政府合理化對 LGBTQ 種種的壓迫虐待,而根據學者 Riverstone-Newell 在2017年的調查,美國共和黨運用政治勢力所掌控的州,經常採用先發制人的方式,來阻止通過推進 LGBTQ 議題的法律,而美國 LGBTQ 議題當前的衝突,主要集中在對同性戀權利實施非常廣泛的宗教豁免,和限制變性人的權利。
目前在美國社會已出現越來越多的人向他們的朋友和家人出櫃的現象,也讓認識 LGBTQ 族群的人數急劇增加,學Harrison 和 Michelson 在2019年研究表明,認識某人是男同性戀、女同性戀或雙性戀會導致對性少數群體產生更積極的感覺,這也對 LGBTQ 權利保障能產生更大支持的效果,此時媒體和國會議程的議題設定,是落實推動保障 LGBTQ 人權的兩個關鍵點,而國會議程的議題設定由國會議員決定,這也是社會需要 LGBTQ 國會議員的重要原因。
全球首位出櫃的跨性別國會議員紐西蘭人貝葉(Georgina Beyer),力倡 LGBTQ(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權利,始終不懈,貝葉開了一條政治新路,讓其他 LGBTQ 更容易跟進。
民進黨立委吳沛憶(左)、議員許家蓓(右)。(取自吳沛憶Threads)
此次許家蓓議員辭世,帶出和吳沛憶立委間動人故事,更照現台灣國會 LGBTQ 政策議題,因政黨是跨國社會化的,推動 LGBTQ 人權保障代表台灣這個國家文明進步,不只是國內因素的橫向推動,也需要國際 LGBTQ 議題上縱向的支持,這也是當政策制定者、社會運動領袖、法官借鑒並引用國際先例,LGBTQ 國會議員特別可以行動發力之處,最後,希望台灣社會大眾能選出更多 LGBTQ 國會立委、議員參政。
(相關報導:
同志大遊行前夕 「未亡人」吳沛憶談伴侶許家蓓:想愛就愛,不管性別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