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棒球的簡單歷史,我們攤開一看就知道。1920年代台灣人開始玩棒球,這當然是因為日本人在台灣推動內地延長主義的產物,將各種現代化的運動開始帶入台灣。嘉農的故事,基本上家喻戶曉,就是這個背景之下所展開。
好了,台灣棒球與日本的淵源其實到這裡就差不多說完了,全部就是20年左右。
在這之後的台灣棒球,實際上也就是少數的學校在打,在台灣社會並沒有受到太多的重視。而台灣棒球再次崛起,並且成為社會精神的象徵之一,也是大家所熟悉的紅葉少棒隊。紅葉隊,以及之後在1960年代晚期所帶動起來的三級棒球熱潮,把台灣的棒球又重新向前拉動。台灣的三級棒球熱潮,最重要的關鍵是參與美國少棒聯盟在每年夏天所舉辦的各種大賽。威廉波特、羅德岱堡、奇士米、蓋瑞,這些地名一度都在台灣大街小巷所流傳。三更半夜起來看棒球,小球員勝利之後,拿著國旗跑全場揮舞,大街小巷也放鞭炮慶祝,成為那個時代台灣人的共同回憶。
在那個國際環境風雨飄搖的時刻,激起了台灣的民心士氣。這個時候對台灣棒球影響最大的,反而是美國文化,台灣棒球一定程度上也等於成為美國棒球的一個海外訓練營。1970至1980年代台灣的甲組成棒,以及大學棒球也開始興起,並且培養出一批很好的球員。1980年代的二郭一莊(郭源治、郭泰源、莊勝雄)、呂明賜、趙士強等等也都是在這個時候所崛起的,其中代表性的就是1984年拿下洛杉磯奧運表演賽的銅牌,可以說是把之前20年三級棒球的成果做了一次很好的總結。
從戰後發展到1990年代,職業棒球的成立,基本上也有40多年的時間,台灣的棒球可以說有多元的因素加入。美國的典範、日本的遺緒、本土自我摸索出的各種路線,滙集成後來的台灣棒球。其實,所謂的日本因素並不是不重要,但早已不是最主要的一塊。飲水,固然思源,但是光喝水不但長不大,還有可能活不下去。
1990年代台灣職業棒球成立,隨著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的銀牌,讓台灣棒球又進入一個蓬勃階段。前面說過的1980年代以來台灣棒球的成長,一定程度上跟當時國民黨政府的政策有關。美麗島事件之後國民政府也意識到對台灣基層社會必須要加以深耕,所以也有各種方方面面的努力。
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期,棒球界最重要的兩個人物,一個是嚴孝章,另一個是唐盼盼。嚴先生是台電的工程師,當時台電棒球隊也是甲組重要的球隊,一般人比較不知道的是他出身情治機構,屬於當年軍統系統。而唐盼盼先生,催生了中華職棒,但是一般人很少知道他出身政戰系統。這兩個從來不懂棒球的人,但是卻對台灣的棒球有重大的影響。
奇妙的是,在這兩個棒球門外漢的手上,台灣的棒球取得了上面所說的重要成績。很諷刺的是,因為他們兩個標準老外省人的主導,反而讓本土棒球各派系:其中包括各種的黑道、地方勢力、賭博等等不良的雜質,受到有效地壓制。簡單說,這些人好像是門神一樣,擋著而讓牛鬼蛇神比較不敢妄為。
而隨著1990年代中葉之後,上面這種國家的黨政力量逐漸退出,棒球人來管棒球,台灣的棒球又進入全新的時代。但是,台灣社會的黑金勢力,也開始滲透進入棒球,這就是1990年代差一點將台灣棒球摧毁的一連串簽賭風波。台灣棒球淪落到非常巨大的低潮,甚至在2012年左右一度傳出中華職棒已經考慮解散。國際賽的成績也非常不穩定,時好時壞,但是重要的大賽能得到榮譽的很有限,北京奧運更是輸給中國大陸。台灣棒球已然沒落,在當時已經成為許多人心中的陰影。
台灣棒球的真正復興大概要到2016年之後,一方面是台灣社會對棒球有深厚的情感,二方面還是有企業願意持續投入,使得中華職棒又恢復了6個球隊,並且逐漸建立比較完整的農場。還有,旅外的道路也逐漸開展,在更早之前王建民、陳偉殷、陳金鋒、陽岱鋼等等名將在美日職棒聯盟的表現,起了一個很好的示範作用,讓年輕球員願意繼續投入在這項運動之中,因為國內外都會有出路。
台灣當然永遠都有優秀的青年球員,也永遠會受到許多人的支持與愛護,這是島內大多數人共同的回憶與熱情所在。我們當然希望台灣棒球越來越越好,2024的冠軍不會是一個句號,只是一個驚嘆號,未來還有更多的故事在後面等著我們來欣賞。
殖民時代已經過去,這個廢話我们到底還要說多少次?台灣的棒球就跟台灣的社會一樣,如果真的要建立所謂的自主性、主體意識,那就麻煩不要一直在那些殖民的歷史當中打轉。那只有20年,後面的80年是色彩繽紛,希望未來的80年可以光輝燦爛。 (相關報導: 閻紀宇專欄:威利・梅斯─他的完美不僅僅在超強全能球技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