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贏得美國總統大選後,他在選戰期間主打的「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60%關稅」即將成為現實。包括內定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曾擔任「川普1.0」貿易代表的萊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也都認為這項計劃勢在必行。不過東京國立政策研究所經濟學教授、亞洲經濟政策主任邢玉清在《日經亞洲》撰文警告,這項政策對在中國製造的美國品牌影響深遠,尤其是在河南鄭州生產iPhone的蘋果。
邢玉清指出,即將重回白宮的川普對關稅情有獨鍾,總以「字典裡最美妙的字眼」、「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形容關稅,甚至自稱「關稅人」(tariff man)。2018年開打的美中貿易戰,就是始於川普對中國進口商品揮舞關稅大棒。問題是經濟學家也一再指出,川普對關稅的執著其實源自他對關稅成本的誤解,因為他總認為外國生產商必須支付稅金,因此這不僅是美國人的「免費午餐」,還能彌補減稅政策造成的損失。邢玉清不無嘲諷地寫道:「我猜在華頓商學院沒修過國際貿易。」

即便在美國銷售產品的中國公司因為激烈競爭缺乏定價能力,使其無法將額外的關稅成本轉嫁給美國消費者,但高達60%的關稅可能讓這些公司根本無法獲利,因此只能停止向美國出口產品。同時也不要忘了,不是只有中國公司在中國生產商品,蘋果也是,但中國工廠根本沒有義務與能力支付這些稅金,蘋果必須自己打理,因此蘋果正將部分產品組裝轉移到印度和越南,但目前仍有9成的組裝留在中國進行。
邢玉清指出,當那些在中國組裝的 iPhone、iMac、iPad和iWatch進入美國市場時,由於蘋果必須支付60%的關稅,大幅增加了在美國銷售產品的成本。根據財報,蘋果今年的平均毛利率為37.2%,在美國做了1670億美元的生意,其中大約1252億美元來自硬體銷售。如果蘋果擔心與三星和其他公司競爭,選擇不提高產品售價、自行承擔全部的60%關稅,蘋果產品的毛利率將直接歸零。
如果蘋果提高售價呢?邢玉清分析,這至少需要將售價平均提高37%,這意味著包括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內的投資人就會開始考慮兩個問題:蘋果產品在美國的銷量會下降多少、以及蘋果的股價會下降多少?當然,川普宣稱關稅是為了迫使外國公司在美國設廠,但這一點對蘋果來說不切實際,賈伯斯(Steve Jobs)2011年就曾對時任美國總統的歐巴馬(Barack Obama)直言:「這些工作機會永遠不會回來了。」
為什麼蘋果不把工廠搬回美國?原因也很簡單,美國沒有人會願意用400美元(約合新台幣13000元)的月薪組裝蘋果產品,更不要提沒有美國人願意在週末加班;那搬去東南亞呢?這或許是個好主意,但要在幾個月之內完成這件事根本不可能,等到蘋果在東南亞真的有能夠取代中國的產能,iPhone早就被課了好幾年的重稅了。
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曾說,蘋果在中國組裝iPhone等產品,並不(只)是因為看上他們的廉價勞動力,而是因為中國擁有廣泛的高品質供應鏈。雖然賈伯斯當年聽從庫克建議,讓富士康負責生產第一代iPhone時,中國還不存在庫克現在所說的優點,當時中國提供的主要優勢就是廉價勞動力,如今印度的勞動力比中國更為經濟實惠,但印度就是缺少蘋果需要的高品質供給鏈。 (相關報導: 「川普2.0」商務部長不主張「全面加稅」,盧特尼克更重視對等協商 | 更多文章 )
邢玉清指出,川普的「60%關稅」對他的支持者與選民來說確實很有吸引力,但這項政策卻植根於對國際貿易的錯誤理解。這個看似解決貿易失衡的簡單方法,往往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後果,像是將關稅轉嫁給美國消費者的成本,以及對依賴中國製造業的美國公司造成挑戰。高度依賴中國製造的蘋果公司,很可能會因為川普的關稅政策嚴重侵蝕利潤空間,如果庫克決定提高產品售價,那麼iPhone的銷量與蘋果的股價很難不會受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