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2.0」的國安團隊逐漸成型,包括白宮國安顧問(瓦爾茲)、國防部長(赫格塞斯)、國務卿(魯比歐)都被媒體點名內定、甚至由川普親自宣布人事安排。曾在拜登政府的國家安全會議擔任中國事務主任的杜如松(Rush Doshi)對英國《金融時報》表示,從目前的川普國安佈局來看,美國新政府將對中國更強硬。
杜如松目前在喬治城大學任教,他所寫的《長期博弈:中國削弱美國、建立全球霸權的大戰略》(The Long Game: China's Grand Strategy to Displace American Order)一書更被認為是了解美中博弈的必讀著作。杜如松表示,川普第一任期有兩種對中政策:一種是由其幕僚推動的「競爭性」政策,另一種是他自己的「交易性」政策,即弱化在科技、貿易和人權方面的競爭性舉動,希望與中國進行談判與交易。
杜如松表示,包括魯比歐(Mike Rubio)、瓦爾茲(Mike Waltz)、史蒂芬尼克(Elise Marie Stefanik,準駐聯合國大使)這些對中鷹派人選,顯示「川普2.0」將有一個推動「競爭」而非「交易」的團隊。這可能意味著在盟友、人權、技術和台灣問題上,川普新政府與過去的拜登團隊將有更大的延續性。外界同時也高度關注馬斯克(Elon Musk)在美中關係上扮演何種角色,因為他在中國有一家特斯拉超級工廠,可能會希望川普在中國問題上有所收斂。
不過杜如松也提醒,從「川普1.0」的執政風格來看,川普掌權後任用的人事只是參考,因為他總是一言不合就把人趕走。

華府安全諮詢公司「明燈全球戰略」(Beacon Global Strategies)的董事總經理塞耶茲(Eric Sayers)認為,「川普2.0」的一系列任命對於鷹派人士來說,美好的就像「聖誕節的早晨」。曾領導眾議院中國委員會的蓋拉格(Mike Gallaghe)表示,瓦爾茲和魯比歐的任命對北京傳達的訊息是「通融的時代已經結束」,因為「瓦爾茲和魯比歐清楚地看見中共的威脅,明白我們正處於新冷戰的早期階段」,他們很清楚為了贏得這場戰爭,「我們需要恢復威懾力,並將硬實力放在優先地位」。
曾在CIA擔任中國問題專家、並在小布希政府的國家安全委員會擔任特別助理的韋德寧(Dennis Wilder) 指出,川普和他的新團隊認為,拜登政府並未向北京表明「美國在印太區域的首要地位不可動搖,只有透過強大的威懾力和決心才能避免與中國開戰。曾在「川普1.0」擔任國安會幕僚長的葛瑞(Alexander Gray)表示,這些人事任命顯示川普希望「與了解中國挑戰的戰略思想家為伍」,但他也指出,瓦爾茲擔任國安顧問將會比較像是一位「誠實的斡旋者」,而不是試圖強調自己的立場。

華府智庫威爾遜中心(Woodrow Wilson Center)季辛吉中美關係研究所(Kissinger Institute o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主任戴博(Robert Daly)表示,拜登政府認為美國「應在每個問題上盡可能以不利於中國的方式有效地與中國競爭」,「如今我們看到那些長久以來認為中國共產黨對美國構成生存威脅的人出線」。
曾在小布希(George W. Bush)執政時擔任國務院高階官員的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Columbia Law School)教授華克斯曼(Matthew Waxman)則指出:「共和黨人分兩派—相信美國在世界各地發揮領導力的國際主義者,以及希望退出這個角色的孤立主義者。魯比歐更像是前者,他的選擇很可能會讓後者失望,因為後者認為他太強硬。」 (相關報導: 馬斯克論功行賞,出任「政府效率部」領導人!川普:負責拆解官僚機構,削減多餘監管與支出 | 更多文章 )
左傾智庫美國進步中心(CAP)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部門主管麥曼納斯(Allison McManus)認為,川普很可能比較關心交易達成,勝過關心意識形態,包括拜登未能實現的兩大要務:終結加薩走廊(Gaza Strip)的戰爭,以及贏得沙烏地阿拉伯對以色列的承認。川普甚至曾談到與以色列的宿敵伊朗達成協議。不過麥曼納斯也強調,如果川普相信自己能夠「超越拜登」,他很可能會不管幕僚想什麼、一意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