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OpenAI與微軟(Microsoft)的合作問題浮上檯面,彼此之間的裂痕逐漸擴大,引起世人矚目。
微軟從2019年開始資助OpenAI,已經累積投資近140億美元,不僅是他們的獨家雲端供應商,微軟的Copilot AI技術也受惠於OpenAI。兩家公司的合作關係,曾被OpenAI執行長阿特曼(Sam Altman)稱為「科技界最佳兄弟情誼」。
OpenAI內部混亂 與微軟關係生變
OpenAI近期完成一輪估值1570億美元的融資後,計畫在兩年內轉型為營利公司。此後許多高層陸續出走,例如共同創辦人舒曼(John Schulman)、蘇茲克維(Ilya Sutskever)、技術長穆拉蒂(Mira Murati)等,內部陷入一片混亂,轉型後的股權分配,正是和微軟發生摩擦的主因。
按照目前的資訊來看,OpenAI將是美國第二有價值的新創公司,僅次於SpaceX。身為OpenAI最大金主的微軟,最後應該會獲得大量股份。針對股權分配的談判,雙方各自聘請投資銀行做為顧問,微軟請來了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OpenAI則找上高盛(Goldman Sachs)。
除了微軟的所持股份,他們還要確定微軟的治理權。知情人士表示,除了高盛,OpenAI還聘請Michael Klein擔任顧問,Klein曾是花旗集團的銀行家,與OpenAI CEO阿特曼關係密切。
《華爾街日報》報導:OpenAI與微軟的重要談判:140億美元投資該如何轉化為股權?
微軟另闢蹊徑培養OpenAI替代品
OpenAI估計今年營業額為37億美元,但金融專家分析,在扣除營運成本、員工薪水和辦公室租金後,可能會虧損50億美元。由此可以看出,OpenAI其實正面臨巨大的財務壓力。
面對龐大的開發成本,阿特曼持續向微軟提出投資請求,微軟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也表示同意。但就在去年,OpenAI將阿特曼短暫開除後,讓納德拉感覺不太妙,後續對於OpenAI的資金要求,微軟大多不予回應,雙方的關係也就變得愈來愈緊張。
在那之後,微軟開始尋找投資OpenAI的替代方案。例如今年3月,微軟耗資6.5億美元聘用OpenAI競爭對手Inflection的大部分員工。他們讓前Inflection CEO 蘇萊曼(Mustafa Suleyman)領導一個新團隊,研發能取代OpenAI軟體的產品。
非營利組織轉型成營利性公司的情況並不多見,尤其是像OpenAI這種大規模、價值極高的公司。
如前所述,微軟自2019年開始已經投資OpenAI 137.5億美元,也參與了最近一輪66億美元的融資。微軟的持股比例愈大,就愈可能被反壟斷機構盯上,這些機構已經開始採取行動,試圖壓制科技巨擘的影響力。
OpenAI的未來走向
這波談判還有一個關鍵問題:阿特曼和其他員工能夠獲得OpenAI多少股權。
微軟、其他私募投資者和OpenAI員工擁有營利性子公司的利潤分成權,目前這間公司歸OpenAI非營利董事會所管。
OpenAI計劃成為一家公共利益公司(public-benefit corporation),這種公司除了股東利益,還重視創造社會效益。OpenAI打算保留一個非營利部門,持有重組後公司的股權,這又為與微軟錯綜複雜的談判增添一個變數。
目前,OpenAI有兩年的時間轉型為營利公司,否則最新一輪融資的投資者可以要求OpenAI歸還資金。OpenAI的影響力過大,不管未來公司的走向為何,一定會對所有AI新創公司形成「動一髮則動全身」的效應。 (相關報導: 台指期保證金又漲!大台33.8萬、小台8.45萬,投資人「無奈」轉戰微台 | 更多文章 )
本文為風傳媒特邀導讀人金牛幫幫忙撰寫,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風傳媒會員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責任編輯/林彥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