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宋存壽導演執導的《母親三十歲》(1973)經國家電影中心修復,將在2024金馬影展重映。此次《風傳媒》專訪當時擔任攝影指導、在去(2023)年獲得金馬獎終身成就獎陳坤厚導演,暢談本片的幕後故事。
陳坤厚導演以嫻熟的鏡頭語言和人文關懷聞名――他自1960年代起投入電影攝影志業,在中影公司長達8年紮實的師徒制訓練基礎,於1980年代開始執掌導演任務,開啟一手掌鏡、一手執導的生涯,1983年執導《小畢的故事》票房大賣,為台灣新電影運動注入良好的製作動力,陳導演曾獲金馬獎最佳導演獎、最佳攝影獎,見證台灣電影60年來的時代起伏。
做個「使命必達」攝影師,考驗與導演的默契厚度
受訪前,陳坤厚導演謙虛地說「不記得多少了」,但是一提起執鏡當下,立刻眉飛色舞地回憶點滴,也彷彿帶我們走進1970年代的電影片場裡頭。
當年陳坤厚會接下《母親三十歲》的攝影任務,要從李行導演談起。《母親三十歲》由李行參與投資的大眾電影公司出品製作,劇本改編自旅美作家於梨華的短篇小說《母與子》,而陳坤厚長期在李行導演的班底工作,他就被指派擔崗《母親三十歲》的攝影指導。
「宋導演這個人很隨和、經常在微笑」,陳坤厚觀察宋存壽的文人氣質,盡力達成他的要求。他說明,當時的攝影設備並不存在導演監視器(monitor),在拍攝當下導演是看不到畫面的。因此攝影師的功底尤為重要,以往導演會有固定配合的攝影師,彼此培養出長年的信任感,畫面傳達才最有默契。
以《母親三十歲》為例,分鏡是由導演所畫,攝影指導則擁有攝影上的決定權,包括場景、燈光、美術設計等環節也都得掌握:「溝通上很重要的,就是你必須理解導演的分鏡。導演想要什麼,你就幫他拍。」
陳坤厚說明,等到底片洗出來,發現不滿意時就需要重拍,攝影機的運動、景框構成自然是一項都不能遺漏:
「所以,攝影師一定要懂戲!譬如說這段戲的情感是要稍微大一點點;這段情感不用那麼大,稍微鬆一點點,去和導演做溝通。又比如現在『戲還沒開始』,鏡頭就不需要牽那麼近。」
軌道不夠長就叫車來湊...他們躺進計程車車廂「只為拍一場跟蹤戲」
1970年代瓊瑤小說改編電影風靡一時,男男女女穿梭於「客廳、餐廳、咖啡廳」等場合,在固定位置上對話,有著「三廳電影」的別稱。
為了捕捉角色的活動,陳坤厚在拍攝上煞費苦心。不像現在有空拍機和數位後期技術,一切都要自己來。小男孩「青茂」騎單車跟監母親偷情的場景,由於攝影機軌道不夠長,頂多能拉到十幾公尺,陳坤厚在導演的要求下,就想出解決辦法:
「我們經常臨時叫計程車,把行李箱打開坐在裡面,由場務推車前進『倒著拍』,非常土法煉鋼,還要拍翻牆、小孩子跑跳追逐的場景...簡直是搞死人了!」
陳坤厚比手畫腳,笑著描述那段「躺」進國產裕隆計程車裡的經歷:「我手持攝影機還算穩,或坐或躺地在後座拍攝,空間小到連腳架都放不下,調整自己的呼吸和韻律來穩住器材,人瘦瘦地可以這樣做。等於用計程車取代軌道車,小孩子跑多長就跟多長。」當時還留下和導演兩個人坐在計程車上拍片的合照。
陳坤厚導演回憶在街頭拍戲的日子(資料照/陳婉平攝)
電影結尾由秦漢和李湘合演的火車追逐戲,則是在台北開往萬華的藍皮車裡拍攝。由劇務去租台鐵火車,找劇組裡的工作人員演乘客,畫面以長鏡頭拍攝,秦漢要一路跑到車尾,看見平交道前被車撞死的母親。陳坤厚說,當年台鐵都是藍皮車,外型和速度相同,就這樣拍了十班以上的車。「不過NG了就要重拍,再等下一班車」,自己也很驚訝能夠這樣拍。
庹宗華銀幕處女作演活鬱悶男孩,10年後在新電影片場重逢
《母親三十歲》另一項劃時代意義,是演員庹宗華的銀幕處女作。他在電影裡飾演敏感早熟的男孩,目睹母親出軌、父親罹患肝癌早逝,生動演繹了徬徨少年的鬱悶。陳坤厚憶起兩人的合作,開玩笑地表示,10年後再見到庹宗華,竟一夕之間長成了有型的帥哥。拍攝《小畢的故事》時,正需要演員來客串主角成年後的一場戲,從玩世不恭的少年蛻變為軍官,旁人便推薦剛從軍校畢業的庹宗華,陳坤厚腦中卻殘留他在《母親三十歲》裡臉頰略帶嬰兒肥的印象,他直言:「庹宗華那麼胖啊,來幹什麼?」陳坤厚憶起與庹宗華母親的交情,彼此雖然熟絡,還不太相信,不料把人找來一看,已經長成挺拔的青年:「和《母親三十歲》差多遠呀!面孔是有點像...就幫我拍了兩場結尾的戲。」
陳坤厚談到自己執導電影的選角,他自謙:「基本上我這方面還滿笨的,所以盡量找貼合的電影角色」,透過人物最自然的情態,牽引畫面去說故事。例如《小畢的故事》主角青少年時期由鈕承澤飾演,片中和他要好的同學們,就請鈕承澤再找五六個國光藝校同學來演出。陳坤厚笑著說很「省力」:「你不用教嘛!你們每天都習慣怎麼走,我不用特別安排,他們自己就會走了...誰愛出風頭,他就會走前面的!畫面好看、自然就好,我拍的就是生活,不會給太多規定。」
陳坤厚說自己的電影都是「小小的」,將生活最自然的樣貌呈現給觀眾:「如果拍一部電影就要告訴你們怎麼做人,我可沒這本事(笑)!所以我的電影幾乎都開放式的結論,讓你們自己去思考...」他認為道德評判和導演無關,應該讓觀眾自己決定。
總是拍攝溫暖題材,生平僅一次碰上電檢之災
《母親三十歲》塑造了台灣影史上獨一無二的母親,演員李湘在保守年代大膽演出不安於室的風情,在電影的人文基調中,也展露性格脆弱的一面,電影後半苦尋兒子的滄桑,讓觀眾無法全然地譴責這個角色。
至於電影的親密戲是否有受到電影檢查限制,他說明,將劇本核送新聞局審查是公司的職責,攝影師並不清楚。在查找資料時,筆者翻閱到2001年的一則《聯合報》新聞,李湘回憶拍攝激情戲的當下,曾經要求清場不讓導演觀看,理由是她認為「老實的宋存壽就像純潔的大男孩」。(註2)
陳坤厚聞言笑著說:「宋導演的確是這樣的人」,若真地看到畫面「早就嚇死了!」而在拍攝時,兩位優秀的演員已經很熟悉彼此,因此演出也十分自然。回顧多年來的執導生涯,陳坤厚從來不拍禁忌題材,「我的電影溫暖就好」。不過這輩子唯一的一次審查之災,是在《小畢的故事》送審時遭遇的,片中曾有角色腹部遭捅,兩秒半手捧腸子的鏡頭,仍遭新聞局要求剪去。他當時以堅決的氣勢捍衛這段畫面:「他們說太血腥的要剪掉,我說『你敢剪』!一剪到我的片子,就把它燒掉!」他堅持,電影一個畫面都不能剪:「片子一半權利在老闆手上,我有百分之五十的權力把它燒了,後來由中影公司去談,才沒被剪掉。我一輩子就碰到這件事情,一定要這麼拍呀...!」中影公司承覽了許多宣傳任務,經歷過軍教片與政宣片等階段,直到1980年代,一群有志之士的交會,讓台灣電影迸發出新曙光。談起台灣新電影運動起步的那段日子,他也笑稱許多夥伴們都在「瞎搞」,例如小野、吳念真等人都會「騙」時任中影公司總經理的明驥,而他也什麼題材都點頭同意,「許多黨國問題都是他在承擔的」。在陳坤厚眼裡,明驥是位值得欽佩的長輩:「是很辛苦的一個好人」。(註3)
一年365天心繫電影!攝影師低調不爭光,卻是構成畫面的人
《母親三十歲》不同於其它華語家庭倫理片,總瀰漫一股淡淡的哀愁,主角青茂成人後經常憶起童年懸然未決的遺憾。純熟的鏡頭運動,和香港音樂製作人顧家輝的配樂,將觀眾吸入這份感傷中。
訪談尾聲,陳坤厚提出自己對《母親三十歲》的解讀:它其實是一部蒼白的電影。
在拍攝電影時,就有收到將色彩抽離的指令,尤其演員李湘的戲份更需如此,他就在底片拷貝階段多些曝光、放白,讓整部片的基調顯得更「平」。去(2023)年國家電影中心在電影修復階段,曾向陳坤厚諮詢建議,他僅表示:「修復的過程中儘量把顏色拿掉,讓它白就就好了。」
「攝影師是構成畫面的人」!陳坤厚說,攝影師的地位始終不高,過往極少有攝影師獲得金馬終身成就獎,就可看出端倪。而媒體訪談和影評多是聚焦在導演身上,攝影師的成就鮮少被討論。「台灣電影傳統六七十年下來也無所謂,反正大家都有飯吃嘛也有房子住,哈、哈、哈,就比較可惜了一點。」
他們那一輩的攝影師們,師徒制代代傳下來,個性也都溫和,一年365天心繫電影,從不爭取銀幕前的風光,就這樣過一輩子。這位鏡頭後的溫厚長者,也不曾停下拍片的腳步,陳坤厚的電影之路仍在繼續。
註1:香港導演劉成漢曾在評論中提及,《母親三十歲》頗有一股法國電影的味道,獲得「法國朋友皮爾.里斯昂」的欣賞。
劉成漢,〈蕩母癡兒交織而成的母親三十歲〉,原載於《南北極月刊》66期,1975年11月。
註3:明驥曾在1978至1984年擔任中影公司總經理,培育出許多新電影運動中的人才。1983《兒子的大玩偶》其中一段《蘋果的滋味》被要求修剪禁映,在媒體報導及明驥的力保下保留電影,隔年他因此事下台,卸任中影公司總經理職務。2009年明驥獲頒金馬獎終身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