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之一的《中國經營報》視頻點擊量通常只有幾百,但碰到熱點話題就可能破萬,甚至十萬百萬。這段平平無奇的發言人讀稿影片,點擊卻超過15萬人次,便只因針對了「統計造假」這件人盡皆知又無可如何的事情。
神州大地關鍵詞,光怪陸離漲新知。如今的世界,最流行的學問就是造假:統計數據不好看,那就改數據;發生什麼事情不合我意,那就變換角度,變換花樣來講,講成還是「我們贏,他們輸」。這種把戲玩得太多了,當然就要失靈,就要被人吐槽,在網上陰陽怪氣,或直接舉證來把它踢爆。
造假不能停,網友也就只有繼續吐槽了
但儘管可能被踢爆,該造的假,還得繼續造,因為你坐在那個位子上的人,無法承受真相,無法處置真相──「You cannot handle truth」,1992年電影《軍官與魔鬼》的經典台詞,以前一般把handle翻作「承受」,但我認為直譯為「處置」更好:「請問單兵如何處置?」「報告長官,我們無法處置!」「怪我喔?!反正你他媽就給我負責把它弄好!我今晚就要!」。
造假不能停,網友也就只有繼續吐槽了;這便衍生出兩個詞,叫「統計學魅力時刻」與「新聞學魅力時刻」。不再是義正詞嚴、殺氣騰騰的什麼「拆穿」、「起底」、「踢爆」,而是「君子樂道人之善」──嘿!看看這一把,弄得真是漂亮,強調了AA,突出了BB,體現了CC,充分發揮了其所應有的本職學能,這就是「魅力時刻」啊,值得我們大家一起觀摩學習。
「魅力時刻」這個詞,我問了一下它的起源,網友回答,在網路時代以前的報刊廣告上就有了,一開始的意思,大概也是張揚個性、發揮本色,男的帥女的美,賣服裝賣飲料之類的。然後差不多在2020年前後,有人把它陰陽化了,就變成現在的意思。什麼意思呢?網友給我的定義是「某一社會群體中的個體,展現出符合其特徵的觀點表述」。那麼,如果公認某個群體的特徵就是造假或者胡說,那當他果然造假又胡說的時候,這句「魅力時刻」就很靈性了。
刻板印象有多尖酸,這話就有多刻薄
也有人說,這是從兩性戰爭開始的,有一些女性,把男性各種不解風情、不識相、斤斤計較或各種讓人不爽的談話紀錄貼上網,起個標題叫「國男魅力時刻」。這個台灣也有,叫「台男魅力時刻」,也不知是誰先誰後。這裡國男、台男都是貶義詞,就像香港也有「港女」,刻板印象有多尖酸,這話就有多刻薄。
當然,當事人也可以反擊,就像以前有人把「台客」「台妹」翻轉成自我肯認的褒義詞,現在「國男」也會追捧一些不向女人退讓的「好人好事代表」,也叫「國男魅力時刻」。所以說,「魅力時刻」這個詞一開始是正的,「陰陽化」以後變成了負的,但人家再陰陽回來,就又負負得正了。──這就是數學的魅力時刻,也是新聞學的魅力時刻。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鷹犬」的心聲─誰是檢方的「歷史罪人」?
|
更多文章
)
樂團美秀集團運動「台客」這個貶詞來加強自己在樂迷中的形象。(資料照,美秀集團提供)
「新聞學魅力時刻」,我是從20年左右開始愈來愈常見到這個詞的。在中國崛起和美西方衰退的大環境下,有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分析西方媒體是怎麼看待中國、報導中國的,然後發現只要是跟政治經濟社會有關的題目,就一定要找到幾個點來黑;一時找不到,也要在末尾問一句「但代價是什麼呢」(but at what cost)。
外媒拍攝中國的「BBC陰間濾鏡」
還有一個所謂的「BBC陰間濾鏡」也很有名,就是英國BBC電視新聞報導中國大陸的時候,畫面都要拍成灰濛濛陰陰暗暗的,讓觀眾對中國積累壞印象。
不只BBC,南韓和日本也會這樣玩,好地方不拍,使勁挑髒亂落後的地方拍,想要讓中國大陸的形象停留在20世紀80、90年代。但當人家觀眾自己來了中國,親眼見到如今的發展,那就馬上破功,尤其又有愈來愈多人會自己拍「中國旅遊」的影片上傳,這對比就會愈來愈強烈。現在你再去大陸網站看他們轉發這種「陰間濾鏡」畫面的時候,你會看到彈幕和評論的反應都很歡樂,評為「魅力時刻」。
以前可不是這樣的。21世紀00年代的時候,是真有人會為這些「陰間濾鏡」感到憤憤不平,當時這種人被稱為「憤青」或「愛國憤青」。
更早,1972年,義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受邀來華拍攝紀錄片《中國》,結果因為他的視野和當年文革期間的美學大相逕庭,被江青組織起文藝界和群眾連篇累牘地痛批、圍剿,我看過有論文摘錄過其中一些片段,那個氣急敗壞、強詞奪理又振振有詞的程度,比現在什麼網軍都猛多了。然而當時國際上沒有什麼迴響,人家導演只覺得無奈,而要用今天的網路流行語來形容的話,那時候就是比「無能狂怒」還厲害的一種境界:你內心是虛的,知道中國還很落後,又成天搞革命耽誤正事,但你不能不硬撐,否則真的會倒楣。
統計學和新聞學發動「組合技」
我們也可以把「外強中乾」換句話說:因為中乾,所以必須外強。而如果大家把「外強就表示中乾」這個等式建立了起來,你之後的操作就會比較困難,就不能那麼乾脆、那麼徹底了,你就要做很多「微調」,修到不那麼明顯,然後我們也就迎來了下一版本的「魅力時刻」。
例如最近,美國副總統賀錦麗──大陸網友不叫她這個中文名,說那只是為了跟華人裝熟拉票取的,就叫她本名哈里斯,或外號「哈哈姐」。話說哈哈姐取代拜登成為美國總統候選人後,新一輪民調數據顯示,哈哈姐超過川普兩個百分點,同時民主黨周遭的新聞媒體全部開始給她造勢。啊,這就是統計學和新聞學發動「組合技」的「雙重魅力時刻」。
這數字是怎麼做出來的?不重要。重要的問題是:為什麼只贏百分之2?答案也很簡單,只要你代入一下他們上級會給出的要求,再代入一下他們想要影響的選民的心理,用最普通、最淺層的情緒反應來作答,那就可以得出正確答案了,千萬不要想得多深。解題思路就是:首先落後當然是不行的,平手的話也不過癮,而如果贏太多,那就太假了;這樣排除所有錯誤選項以後,唯一的正確答案就是:只贏一點點,這個數字最能激勵士氣,又能保持危機感,好來催票。
跟誰過不去,也不能跟貓狗過不去
當然川普那邊也沒有好到哪裡去,副總統候選人萬斯亂放炮,得罪了所有不結婚的養貓女士,這沒法給他緩頰了,你跟誰過不去,也不能跟貓狗過不去。近年西方的中國報導中,只有動物新聞是不亂黑的,2020到21年雲南一群大象遷徙,吸引許多關注,西方媒體高度讚賞了中國政府和相關單位的追蹤和保護措施;更無敵的是貓熊,沒有人能抵抗大熊貓。大陸網友看到他們居然沒敢在這方面搞什麼「陰間濾鏡」,也是個樂子。
美國共和黨副總統參選人范斯亂放炮,得罪了所有不結婚的養貓女士。(資料照,美聯社)
也有把「魅力時刻」用回原先正面意義的例子,就是之前川普被槍擊打到耳朵,在保鏢簇擁下振臂揮拳離場的時候,那位攝影師抓拍出的「世界名畫」,我看到大陸網友一致表示佩服、拜服,這種意識,這種技術,那是真本事,是十足真金的「新聞學魅力時刻」。這種戰地記者玩命練出來的功夫,中國是沒有的,環境不需要它有。這是現在許多中國大陸網友還願意真心向西方人低頭的少數幾個領域之一,也不陰陽怪氣幾句找補回來,就是真的服你。
視野轉回中國,這幾天的新聞是,隨著美國降息,象徵這一波美元潮汐收割失敗,無功而返,中美金融戰告一段落,中國大陸政府出台了各種刺激經濟的政策措施與講話,特別是房地產,現在又不壓了。這是怎麼回事呢?最簡單的解讀:這邊也繃不住了。
如何懲治?沒有明說;為什麼會造假?明說不了
相關經濟分析,請大家參考專家文章,我就不隨便抄了。這裡只再說一件事:9月14日左右,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一條聲明說「將懲治統計造假」,懲治各地方各部門上上下下各種統計數字造假的行為。如何懲治?沒有明說;為什麼會造假?明說不了。雖然網友已經把這裡面的邏輯講透了,無非就是為了求穩,把數據控制在一個「承認問題存在,但沒到不可解決」的程度,來教大家增強急迫感,並且千萬不要絕望。
9月14日左右,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一條聲明說「將懲治統計造假」。(取自網路)
至於公開數據和真實數據之間,能不能求一個係數來「校正回歸」,有心人自己去研究吧,總之普通群眾只要保持信心就好,你無法處置真相,那我們就跟比較容易相處的假象來相處就好。至於已經窺見過不可名狀的現實的人,你要嘛就閉嘴,要嘛就學一句動畫台詞:《少女終末旅行》的「和絕望友好相處」,笑看風雲,等待更多「魅力時刻」吧。
這樣講好像還是不夠具體,就再舉個例子說明假數據可能是怎麼來的好了。9月6日,強烈颱風摩羯登陸海南,造成嚴重災情。之後有人貼出微信工作群組對話記錄,說當天,就在狂風暴雨還在刮的時候,某局就要求基層單位去港口統計回報船隻受損數量。這一屆的基層同仁很剛,馬上就頂回去:「請領導身先士卒,如果局長現在能親身去港口視察的話,我們也義不容辭。」
這聊天記錄被轉發了出來,就是一大樂子。網友評論也很樂:「其實上面的意思是讓你隨便編個數據,暫且拿去交差就好了。」然後又有人回:「人家就堅持原則,拒絕造假,有錯嗎?」空氣中充滿了快活,這便是神州大地的「魅力時刻」。
*作者為台灣大學歷史系學士,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碩士,香港浸會大學人文與創作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