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又天專欄:統計學與新聞學的「魅力時刻」─當造假硬拗成為默認的標準操作

媒體對賀錦麗(見圖)民調領先川普的報導,遭到中國網民強烈的吐槽。(資料照,美聯社)

官媒之一的《中國經營報》視頻點擊量通常只有幾百,但碰到熱點話題就可能破萬,甚至十萬百萬。這段平平無奇的發言人讀稿影片,點擊卻超過15萬人次,便只因針對了「統計造假」這件人盡皆知又無可如何的事情。

神州大地關鍵詞,光怪陸離漲新知。如今的世界,最流行的學問就是造假:統計數據不好看,那就改數據;發生什麼事情不合我意,那就變換角度,變換花樣來講,講成還是「我們贏,他們輸」。這種把戲玩得太多了,當然就要失靈,就要被人吐槽,在網上陰陽怪氣,或直接舉證來把它踢爆。

造假不能停,網友也就只有繼續吐槽了

但儘管可能被踢爆,該造的假,還得繼續造,因為你坐在那個位子上的人,無法承受真相,無法處置真相──「You cannot handle truth」,1992年電影《軍官與魔鬼》的經典台詞,以前一般把handle翻作「承受」,但我認為直譯為「處置」更好:「請問單兵如何處置?」「報告長官,我們無法處置!」「怪我喔?!反正你他媽就給我負責把它弄好!我今晚就要!」。

造假不能停,網友也就只有繼續吐槽了;這便衍生出兩個詞,叫「統計學魅力時刻」與「新聞學魅力時刻」。不再是義正詞嚴、殺氣騰騰的什麼「拆穿」、「起底」、「踢爆」,而是「君子樂道人之善」──嘿!看看這一把,弄得真是漂亮,強調了AA,突出了BB,體現了CC,充分發揮了其所應有的本職學能,這就是「魅力時刻」啊,值得我們大家一起觀摩學習。

「魅力時刻」這個詞,我問了一下它的起源,網友回答,在網路時代以前的報刊廣告上就有了,一開始的意思,大概也是張揚個性、發揮本色,男的帥女的美,賣服裝賣飲料之類的。然後差不多在2020年前後,有人把它陰陽化了,就變成現在的意思。什麼意思呢?網友給我的定義是「某一社會群體中的個體,展現出符合其特徵的觀點表述」。那麼,如果公認某個群體的特徵就是造假或者胡說,那當他果然造假又胡說的時候,這句「魅力時刻」就很靈性了。

刻板印象有多尖酸,這話就有多刻薄

也有人說,這是從兩性戰爭開始的,有一些女性,把男性各種不解風情、不識相、斤斤計較或各種讓人不爽的談話紀錄貼上網,起個標題叫「國男魅力時刻」。這個台灣也有,叫「台男魅力時刻」,也不知是誰先誰後。這裡國男、台男都是貶義詞,就像香港也有「港女」,刻板印象有多尖酸,這話就有多刻薄。

當然,當事人也可以反擊,就像以前有人把「台客」「台妹」翻轉成自我肯認的褒義詞,現在「國男」也會追捧一些不向女人退讓的「好人好事代表」,也叫「國男魅力時刻」。所以說,「魅力時刻」這個詞一開始是正的,「陰陽化」以後變成了負的,但人家再陰陽回來,就又負負得正了。──這就是數學的魅力時刻,也是新聞學的魅力時刻。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鷹犬」的心聲─誰是檢方的「歷史罪人」? 更多文章

美秀集團一直以來給外界的印象總離不開「台客」二字,但其實除了冠佑以外,所有團員都不會講台語。(圖/美秀集團提供)
樂團美秀集團運動「台客」這個貶詞來加強自己在樂迷中的形象。(資料照,美秀集團提供)

「新聞學魅力時刻」,我是從20年左右開始愈來愈常見到這個詞的。在中國崛起和美西方衰退的大環境下,有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分析西方媒體是怎麼看待中國、報導中國的,然後發現只要是跟政治經濟社會有關的題目,就一定要找到幾個點來黑;一時找不到,也要在末尾問一句「但代價是什麼呢」(but at what c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