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外文系教授王文興去世已一年,值此王老師逝世一週年紀念日,特撰文闡述他完美的人格、文學成就以及對台灣的關心與貢獻。 去年此時驚聞王文興老師辭世消息,一陣愣然、悲痛湧上心頭。猶憶去年5月下旬跟王老師通電話,談論台灣政情與文學評論一個多小時,並依老師的要求,傳送個人所撰蘇東坡詩詞解析,請老師指正,但專文傳過去後,卻遲遲未見老師的回音。
當時深感詫異,隱約覺得王老師是否突然生重病,但我又不便詢問他與師母,加上我也有一些突發病況,只好耐心等待老師的回覆。沒想到4個多月後,傳來噩耗,心裡雖有些預感,但仍非常震驚、難受。
現代主義文學大師
我當時想跟王老師見面,談論台灣政情,但他在電郵中表示,因打AZ疫苗,身體不適,可先透過電話談論台灣情勢。他那時已生病,卻還那麼關心台灣的問題,電話中跟我談了很久,卻沒想到從此無法再見面,暢論國事。
王老師是現代主義文學大師,認為文學作品的好壞全在文字,必須精細地解析文字,才能判斷作品的優劣。王老師在他的代表作《家變》的序文中表示:「小說所有的零件(components)一概由文字承擔,主題,人物,思想,肌理(texture),一概由文字表達。一個作家的成功與失敗盡在文字。 」確實是如此,唯有透過文字的解析,才能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形式、情節、組織與技巧。
教授英美小說研讀課時,都先逐段翻譯
王老師在台大教授英美小說研讀課時,都先逐段翻譯,然後詢問學生這句話有什麼意義,文學技巧為何,等好幾個學生答覆後,再提出他的解析。這樣子的開放討論式教學,才可讓學生瞭解作者的創作技巧、思想、主題,並激發學生的想像力與分析能力。
有一次上英國作家毛姆(W. Somerset Maugham)的小說,描述英國殖民馬來西亞時期,一名總督跟他助理的衝突。毛姆描寫貴族出身的總督剛到馬國上任跟他助理見面時「很有禮貌」地握手。
當時王老師詢問學生句子後面的「politely」有何意義。很多同學紛紛發言,我當時答覆:「politely 這個字是多餘的,握手本身就很有禮貌了,但毛姆特意加進去,為的是顯示總督出身貴族,很重視繁文禮節,惟他的助理來自英國礦工家庭,厭惡上流社會虛假的禮儀,崇尚自然樸實。因此,politely 這個字顯示了兩個人出身背景與處事態度的不同,為後來兩人的衝突作文字上的佈局與伏筆。」老師當場表示,我解釋得極為準確。幾十年後跟老師見面時提及此事,他印象猶深,記得很清楚。
期末考時,王老師除了出20題是非題,每題一分、測驗學生對作品有沒有「精讀」外(不准帶講義,老師上課都用講義),另出兩大申論題,自選一題答覆,每題80分,要寫500字以上的英文,可帶講義與英文字典參用。這是非常科學、務實的考試方法,等於當場寫報告,可真確地測驗出學生的程度。由此可見王老師的聰明、智慧與教學的認真,是台大學生公認最好的外文系教授。
(相關報導:
「家變」衝擊台灣文壇!作家王文興辭世 享壽84歲
|
更多文章
)
完美的人格者與文學藝術家
王老師的作品雖很犀利,對真實人生有很深刻的檢視,但他非常平易近人,毫無大師高不可攀的架勢。正如已故台大外文系主任顏炎叔對王老師經典之作《家變》的評語:「措辭描繪精細,其字裡行間都是真實生命,真實人生。」王老師人如其文,是非常真實的一個人:和藹卻不做作,謙遜但不虛假,正直卻體貼,聰慧但不賣弄,堅持卻不刁蠻。王老師一生透過文學藝術的創作,全力追求自我理念的實現,但淡泊人世間的名利。老師是個完美的人格者與文學藝術家。 個人38年前任職公務員時,邀請王老師擔任亞太影展選片評審,師生相見歡,後來斷斷續續地跟他聯繫。王老師每次評選影片時,我都會跟他暢談電影與文學,老師完全沒有大作家的架子,很認真地跟我談文論藝。
猶記得有次王老師因公漏看一部參展候選影片,他中午來補看,私下給放映師加班費。我知道後要退錢給老師,和他說放映師可申請加班費,但他堅持不收,認為放映師因他加班、犧牲午睡時間,給一些錢補償,心裡會比較舒服,他也心安理得。
就像他的作品一樣,王老師對人性有非常透徹的了解,他的作品雖對人的卑鄙自私有很深刻地批判,但他私底下卻通達人性,待人溫和有禮,會體諒別人的缺點。
以體諒的態度,諒解一般人的缺點
老師在經典作品《家變》,對國民黨建構的陳腐官僚體系與戒嚴文化有很犀利的批判,精細地描繪公務機關能混就混,不願主動積極做事的官僚作風,但他知道這是人性與體制所造成,可以諒解。這是為何王老師私底下給不願主動做事的放映師加班費之原因。由此可見,王老師洞察人性,正直卻友善、不苛求,會以體諒的態度,諒解一般人的缺點。
個人因常外派國外工作,有二十幾年的時間沒跟王老師聯繫。11年前自美返台退休後,開始跟王老師聯繫、見面。由於二十幾年沒跟老師見面,記得第一次見面時,老師很高興,約我到開業沒多久,在台大校園尾端的餐廳見面,還跟我講怎麼找,非常細心體貼,毫無教授的身段。
我準備了專門給老人家喝的牛蒡茶作為見面禮,老師與師母很高興的接受禮物,沒有裝模作樣地故意婉拒再接受。當天我們喝下午茶,點了一些茶點,茶敘結束前,我到櫃台要付帳,櫃台服務員告知,王老師一進來,就用信用卡結帳了。我真是佩服老師的溫和大度,竟然倒過來請學生,為了避免我搶付帳,還事前先結帳,真是細心、體貼、周到。
我為了請教老師一些文學創作知識,見面前花了一星期時間,精心研讀他的代表作《家變》兩遍,並依照老師當年授課時解析英美文學作品的方法,全書每一頁逐字、逐行、逐段地解析《家變》的文學技巧,想跟老師見面時,討論該篇小說的藝術創作技巧。見面時,我還帶上每一頁寫得密密麻麻的《家變》小說。但可能因為《家變》太多人討論,老師不想再跟我談論他自己的作品,反而跟我談起台灣的國內外情勢。
厭惡充滿中國醬缸文化的虛假繁文禮節
我沒有想到王老師那麼愛台灣,非常關心台灣的政治情況,尤其是兩岸與美中台關係。王老師雖是外省籍高級知識份子,但他很支持本土政權,很讚賞小英總統的理性、冷靜,甚為認同她處理美中台關係的方式。因為同樣都是本土派,我跟王老師相談甚歡,談了三個小時台灣的問題。以後連續幾年,每次跟王老師見面,都談論台灣的政治問題三個小時,互相交換意見。
王老師雖是文學大師,但非常謙和有禮,每次見面都打領帶、穿得很整齊,跟師母提早十分鐘等我。因為王老師每次都穿比較正式的服裝跟我見面,為了尊重老師,儘管天氣很炎熱,見面時我都換下夏天常常穿的短褲、T恤與球鞋,改穿西裝褲、襯衫與皮鞋。
(相關報導:
「家變」衝擊台灣文壇!作家王文興辭世 享壽84歲
|
更多文章
)
每次見面,老師都比我早到,因為我住新竹,趁來台北時先到台大醫院看病,有時候病人太多,為免耽誤赴約時間,看完病叫不到計程車時,我就穿著皮鞋跑步到見面場所,雖然早到了五分鐘,但老師已坐在那邊等我,實在不好意思。
王老師雖然待人溫和體貼有禮,但他很厭惡充滿中國醬缸文化的虛假繁文禮節。有次會面結束後,我送老師去等計程車,走到街上後,他揮手叫我不要陪他等車,我知道老師不喜歡一些表面功夫的客套──雖然我是因為老師年紀大了,真心誠意地要陪他等車,但他可能認為我沒有必要浪費時間,搞一些虛文禮節,我也馬上知趣地跟他說聲再見後就離開了。
不受過於道德化的虛假文明所約制
有一次中秋節前夕跟老師見面,師母有事不克前來,託老師送我一顆柚子。臨走前,老師把柚子拿給我,我遲疑了一下,因心裡想剝柚子很麻煩,沒有馬上完全接住;老師很敏銳,從我的動作知道我心有所思,竟然要從我手中把柚子拿回去,跟我說:「你不要把柚子送給別人,不要浪費了。」
我當時覺得很不好意思,答以:「請老師放心,不會啦,我自己會吃」,把柚子從他半拿著柚子的手中拿回來。後來果然如老師所料,我嫌剝柚子皮很麻煩,給我在外創業的大兒子,但我是給兒子吃,沒給別人。
從上述兩件事情,可看出王老師是多麼真實的一個人,完全不做作,討厭虛文禮節,崇尚真實自然。然而,雖然他不受過於道德化的虛假文明所約制,但他待人卻很真誠,非常謙遜、溫和有禮,完全沒有文學大師的「裝腔做勢」,都以「同輩」的身分跟我討論時事,每次3小時的會面,兩小時都在聆聽我對時局的分析,他只說一小時;見面時都提早十分鐘到,穿得很整齊等我。王老師實在是非常完美的人格者,人品勝過台灣很多作家、藝術家、學者、政治人物與知名社會人士。
沒有僵硬的意識型態,不會盲目支持
王老師非常關心台灣的前途,雖然跟我一樣比較支持有民主改革理念、進步價值的民進黨,但我們都沒有僵硬的意識型態,不會盲目支持,對民進黨與蔡政府的一些缺失會有善意的批評與改善建議。
小英2016年剛就任總統時修改《勞基法》,因被一些激進勞團、不是真正的勞工綁著鼻子走,提出的「一例一休」條文未顧及台灣現實環境,推出後窒礙難行,造成民眾、勞工與產業三輸。當時王老師跟我都憂心如焚,希望蔡政府能馬上改善,不然好不容易贏得的民主政權,又會被威權的國民黨奪回去。後來我投書《自由時報》,呼籲蔡政府順應民意儘速修改;賴清德接任行政院長後即勇敢地面對問題,修改行不通的「一例一休」條文。
猶記得去年此時4個多月前跟王師最後一次通電話,談了一個多小時,我們都對中共的武力威脅、台海的兵兇戰危憂心忡忡,希望蔡政府能在加強國防武力以及兼顧台灣主權與民主的基礎上,以比較妥善的辦法降低對岸的敵意,以維護台海的和平穩定。沒想到四個多月前跟老師電話交談是最後一次討論台灣問題,從此再也聽不到他對台灣問題的評論,實在難過!
(相關報導:
「家變」衝擊台灣文壇!作家王文興辭世 享壽84歲
|
更多文章
)
支持本土民主政權,外省朋友不是很諒解
但當時我們關心的台海險惡情勢,去年國慶大會小英總統致詞時,已提出比較務實靈活的方法,以緩和台海險峻的情勢。小英在演講中強調「和平是唯一的選項。我們願意以臺灣的民意共識為基礎,以對等尊嚴為前提,以民主對話為程序,以維持現狀為核心,與北京當局發展雙方可接受的互動基礎,以及和平共存之道。」
蔡總統強調「發展雙方可接受的互動基礎,以及和平共存之道。」這是「面對現實、審時度勢、堅持原則、務實靈活」的兩岸策略,是化減兩岸緊張情勢的務實作法。
王老師雖是外省籍,卻深愛台灣,這幾年每次跟他見面都在談論台灣問題。猶記得王老師跟我說,因他比較支持本土民主政權,他的一些外省朋友不是很諒解他。王老師是小說藝術技巧造詣非常深厚的大作家,是台大最優秀的文學教授,所認識的朋友大部分是外省籍的學者、作家,都是台灣的高級知識份子,但他不為他們所左右,堅持真理,無時不刻關心養育自己的台灣,真是難得,讓人非常感佩。這是王文興老師最令人推崇、懷念的地方!
代表作《家變》是五四以來,兩岸華人作品極為傑出的小說
王老師的代表作《家變》雖是現代主義作品,但對台灣的家庭與社會問題,以及人性有極為深刻的探索與揭露。已故學者顏元叔對該篇小說有甚高的評價,他「認為《家變》在文字之創新,臨即感之強勁,人情刻劃之真實,筆觸之細膩含蓄等方面,使它成為中國近代小說少數的傑作之一。總而言之,《家變》就是真。」
詩人羅門讚揚《家變》「採取近乎電影的寫實鏡頭,靈活、精微,而真摯,有時更美得迷人,且能引起那種潛在內心的感動⋯⋯結構形態新穎,精巧,優美⋯⋯分《家變》確是一部對現代美學與現代精神有所探索與發現的小說。」
《家變》確如顏元叔、羅門等文人所言,是五四以來,兩岸華人作品極為傑出的小說。雖然它的文字因為創新很艱澀難懂,主題又「離經判道」,不符合台灣社會的傳統道德觀念,剛推出時,一些保守、傳統的文壇人士視其為「洪水猛獸」,但它對現實人生深刻、真實的描繪,所揭露的生活「真相」與複雜人性,是虛假的台灣社會很好的一面鏡子,讓我們可以好好檢視台灣的家庭與社會問題,以及如何面對現代人的生活困境。
「文學是文字的藝術」,就小說的文字運用與藝術創作技巧而言,個人認為王文興是兩岸華人作家數一數二的,很少人超越他。正如同詩評家、台大外文系教授張漢良所言:「我認為《家變》最成功的地方便是文字的運用⋯⋯作者更新了語言,恢復了已死的文字,使它產生新生命,進而充分發揮文字的力量;他把中國象形文字的特性發揚光大;為了求語言的精確性(主要是聽覺上的),他創造了許多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