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重新定義中國,也重新定義臺灣:《川普:拯救美國》選摘(5)

作者認為,對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見圖)而言,台灣已躍升為第一島鏈的樞紐和美國印太戰略的核心。(美聯社)

西方左派主流媒體常常將莫須有的罪名和想像加諸於川普——比如,川普會放棄臺灣,將臺灣「賣給」中國,因為川普是唯利是圖的商人。但他們故意忘記了,正是希拉蕊任國務卿時,饒有興趣的與顧問談及將臺灣「賣給」中國的話題(美國放任中國統一臺灣,中國免除美國欠中國的債務)。

左派有一種「投射」的心理習慣:他們自己幹過的壞事,一定要投射到對手身上。CNN故做嚴肅的分析:「中國擔心美國前總統川普重返白宮,但如果他贏得總統大選,北京當局也會尋找機會,因為川普避免讓美國捲入更多國際衝突,在臺灣議題方面恐讓中方有機可乘。」《經濟學人》寫道:「川普如果勝選會是什麼光景,也是中國菁英間的激辯話題。他們擔心川普重新入主白宮會導致更激烈的貿易戰,造成巨大的經濟成本。但他們也相信,川普對國際聯盟的蔑視,可望為中國帶來巨大的宣傳效益,並破壞由美國領導的亞洲安全體系,使中國得以在臺灣等問題上隨心所欲的行動。」這些論述無不自相矛盾,難以自圓其說。

臺灣島內彌漫著濃濃的「反美論」和「疑美論」。首先,臺灣民眾和知識界片面接受西方左派主流媒體的錯誤資訊,對川普和美國保守派充滿疑懼。其次,臺灣島內絕大多數「反美論」和「疑美論」,都是中共認知戰的一部分。做為中共隨附組織和在地協力者的國民黨和民眾黨,竭力配合,使之甚囂塵上。再次,獨派和綠營內部,長期是左派坐大的格局,此前的蔡英文政府對美國民主黨一系列極左社會政策亦步亦趨,對川普及其代表的美國保守主義民意頗為敵視。

前白宮國安顧問波頓曾出書爆料,直言川普對臺灣並不友善,常常用「桌上的筆尖」比喻臺灣。此一細節被西方左媒、中共宣傳機構及臺灣的左派媒體和親中媒體大肆宣揚。

波頓被川普免職後,常常對川普破口大罵,書中如此爆料,不足為奇。龐培歐在回憶錄中痛斥波頓說:「波頓更重視攬功勞和滿足自己的自大心理,而不是依據美國憲法秩序盡責執行總統指令。如果團隊裡的人都像波頓一樣自私,我們將一事無成。」波頓書中的爆料未必是事實,即便川普真的使用過那個比喻,亦可做另外的解讀:臺灣並不會因為太小而失去被美國保護的價值,臺灣是一個小小的卻銳利的筆尖,但筆尖可以劃破桌面。在此意義上,對臺灣的比喻,還是麥克阿瑟的比喻更為真切:臺灣是不沉的航空母艦。

川普有電視秀主持人的背景,知道說什麼話會被媒體炒作成新聞,而他樂於處在鎂光燈中心位置。但是,判斷身為總統(或總統候選人)的川普的是非,不能單靠他說了什麼,更要看他做了什麼。換言之,他在內政和外交上的具體政策,遠比某些誇張言論重要。 (相關報導: 盧倩儀觀點:黎巴嫩恐怖呼叫器事件─台灣照妖鏡 更多文章

所說,川普在二○一七至二○二一年任期內最重要外交成就,是重新界定了中國,讓世界認清了習近平和中共政權的本質。中國對於臺灣及周邊國家有訴諸武力解決事端的傾向,還有打破國際現有秩序、挑戰美國領先地位的戰略意圖。川普重新定義中國在世界地緣政治中的地位——中國對美國是頭號威脅,對於全世界也是頭號威脅,「中國戰略意圖非常明顯,已不只是地區性的威脅、而是全球性的威脅」。美國採取的政策是全球策略,是把全世界民主國家聯合在一起,臺灣在其中地位相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