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不再相信「努力就有回報」!研究顯示:民眾的失望情緒蔓延

2011年5月2日,表演者在北京一間紅色餐廳登台,舞台上還有毛澤東的照片。(美聯社)

中國經濟萎靡不振,憂心忡忡的領導人使出了渾身解數。

他們公布了刺激方案,罕見地發放現金補貼,召開出人意料的會議來促進成長,並試圖通過一系列決定來整頓陷入困境的房地產市場,而他們在上周完成了上述所有這些事情。

看手機的中國年輕人
兩項新的研究提供了一些觀察,讓我們難得一睹當前的經濟形勢,以及中國人對未來的感受。

不太清楚的是,經濟放緩對中國普通民眾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他們的期望和沮喪往往受到嚴格審查。

但兩項新的研究提供了一些觀察。第一個是對中國人對經濟態度的調查,發現人們對自己的發展前景越來越悲觀和幻滅。第二個是實體和網上抗議活動的記錄,表明由經濟不滿引發的事件有所增加。

儘管並非完整,但這些描述讓我們難得一睹當前的經濟形勢,以及中國人對未來的感受。

除了房地產危機之外,沉重的公共債務和不斷上升的失業率也打擊了儲蓄和支出。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今年可能無法實現5%的成長目標。

這對中共來說是發人深省的。爆炸性的成長使中國成為一個全球強國,穩定的繁榮是一個永不放鬆大棒的專制政權所提供的胡蘿蔔。

從看漲到黯淡

隨著新冠大流行結束,經濟放緩出現,部分原因是三年來的封鎖扼殺了經濟活動。

哈佛大學美國教授馬丁·懷特(Martin Whyte)和史丹佛大學中國經濟中心教授斯科特·羅澤爾(Scott Rozelle)的研究表明,疫情前後幾年的對比非常明顯。

他們在習近平掌權之前的2004年和2009年,以及他執政期間的2014年和2023年進行了調查。樣本規模從3000到7500不等。

2004年,近6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家庭經濟狀況在過去五年中有所改善,他們中的許多人對未來五年感到樂觀。

在2009年和2014年,這一數字大幅上升,分別有72.4%和76.5%的人表示家庭經濟情況有所改善,68.8%和73%的人對未來充滿希望。

然而,在2023年,只有38.8%的人認為家人的生活變得更好。不到一半(約47%)的人相信未來五年情況會有所改善。

與此同時,對未來感到悲觀的比例上升,從2004年的2.3%上升到2023年的16%。

上海
 

該研究的調查對象是20歲至60歲的全國代表性樣本。在專制的中國,獲得範圍廣泛的意見是一項挑戰。

受訪者來自中國29個省級行政區,但西藏部分地區和新疆被排除在外。懷特表示,這是「由於地理位置偏遠和政治敏感性而產生的額外成本」。這些位於西北部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在北京的統治下長期受到令人汗毛直立的嚴格控制。

研究人員表示,那些不願意說出自己想法的人沒有參與調查。那些確實分享了自己觀點的人被告知這是出於學術目的的調查,並且會保密。

他們的焦慮反映在許多中國年輕人做出的選擇中。隨著失業率上升,數百萬大學畢業生被迫接受低薪工作,而其他人則採取「躺平」的態度,抵制無情的工作。還有一些人選擇當「全職兒女」,因為找不到工作或因精疲力竭而回到父母身邊。

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對新冠疫情的鐵腕管理措施在澆滅人們的樂觀情緒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相關報導: 華茲vs.范斯!副總統候選人首次交鋒,辯論規則「原則不關麥、不准帶小抄」 更多文章

「這對許多人來說是一個轉折點......它提醒每個人國家是多麼專制。人們感覺自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監管,」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吳木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