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琦觀點:健保續命不能只靠葉克膜

台灣自1995年3月1日起開始全面實施「全民健康保險」。(圖/洪煜勛攝)

面對爭論不休的健保點值低落問題,賴總統同時也是賴醫師,針對百病纏身老態龍鍾的健保,就任後的第一個處置是保障點值,就像是為已奄奄一息的健保暫時裝上葉克膜或補上一劑強心針,讓心跳維持住,看來健保是可以再苟延殘喘一段時日,但是之後呢?

首先,健保採取「總額制」,健保總額制的實際內容當然複雜許多,但最簡單以一句話比喻就是「收到多少就花多少,再多沒有」。例如,健保如果年收1000億元,但全部的醫療服務申請的費用卻達到1100億,那麼健保署也不必說一聲抱歉,反正費用自動以「打折」的方式支付,1000億元大家平均分完為止!這樣的方式讓健保確保不致倒閉,但受害的是提供醫療服務的人員,這也就是一直以來被苛扣糧餉的醫療服務人員所詬病的地方。而保障點值代表的意義就是健保收到的錢不夠分了,額外再去找錢來花!但是,錢從哪裡來?錢不外乎從三個地方來,一是向民眾伸手,調漲健保保費,二是動用健保的救命錢安全準備金,三是花大家的錢以公務預算挹注。方案一招惹民怨嚇跑選票,通常為智者所不取,方案二與三就是葉克膜與強心針,不能大補元氣延年益壽,只能讓健保維持住生命徵象!況且安全準備金有用完的一天,公務預算也不可能無止盡的挹注健保,畢竟政府除了健保還有其他事得做。

其次,健保不是只有心臟不行,而是已經多重器官衰竭,分級醫療未落實、醫療浪費、低藥價導致大藥廠退出台灣市場、自費品項越來越多、救命藥健保卻不給付…,這麼多問題總不能件件都靠公務預算來挹注吧?

台灣這個讓全世界都稱羨的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為何會走到無以為繼的窘境?毀滅結局的炸彈其實在健保開辦的那一刻就已點燃引信!(參看;「健保元年與萬曆十五年」一文)

「中央全民健康保險」基本上覆蓋了「全民」,只要是中華民國國民,甚至是符合資格的「非國民」,都在其保障之下而免於病而無法受醫的風險,這不能說不是一種立意良善心腸慈悲的人道政策,但是別忘了「全民健康保險」畢竟是一種「保險」而不是一項社會福利政策!健康保險的本意是要保障國民,避免國民因病而窮、因窮而無法就醫,但是反觀我們的健保,從舟車暈吐、蚊蟲叮咬到運動痠痛,只要一卡在手健保無所不保,試問舟車暈吐、蚊蟲叮咬、運動痠痛會讓人傾家蕩產因病而窮嗎?如果不會,保險的意義在哪裡?反觀許多標靶治療、高價醫材與罕病藥物,健保卻層層限制、重重審核,常常逼使病患自費支付,這些罕病、重病、大病不正是最需要健保施予援手的嗎?如果健保做不到,保險的意義又在哪裡?我們一樣都要繳保費,但是我們要保障的是舟車暈吐、蚊蟲叮咬、運動痠痛或罕病、重病、大病?

筆者近來因病體違和接受了許多精密檢查,自知這些檢查都要價不斐動輒數萬,但是因為是從基層診所轉診至醫學中心,批價時竟只負擔數百元,拿到收據那一刻的感受除了有愧於心之外,隱隱然更有一股不祥之感,這樣的健保    長此以往如何支撐?  

回歸到保險的本質,健保理應保大病不保小病,但以現實視之,不管是政治面、實務面或民眾情感面,台灣的全民健保都已經無法回歸到這個基本精神了!縱使真的要執行,小病大病之間如何劃分?會不會把小養大、以小報大來使用健保?慢性病算小算大?這些都還有爭議!

再者,現行健保雖然千瘡百孔,但相對來說它是一個穩定運作中的龐大生態系統,系統中環環相扣,任何變動都將對其生態造成影響,影響所及勢必有人權益受損,受損者必然反彈異議,這都將使改變成為不可能!

「醫療崩潰」一詞吶喊多年,已經從聳動的警言變成平常的口頭禪,多年來健保這列失速列車未見減速或轉向,在可見的未來似乎也不會有好轉的跡象,究竟我們需要的是雪中送炭救急解困的健保,或是一卡在手吃到保飽的健保?這是需要全民之中大多數人產生共識,而且執政當局有大魄力才有辦法改變的事,否則,只好繼續口喊醫療崩潰在車上眼睜睜看著列車往前衝。 (相關報導: 風評:送大禮的NCC主委VS.把國會當空氣的閣揆 更多文章

*作者為藥師周刊記者、台中市新藥師公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