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也救不了的業績!這1行業「靠3招」攬客…卻被抓包「開價貴30倍」營收縮水30%

華人社會相當關注長眠後事。(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隨著全球掀起AI熱潮,不少企業都想搭上順風車「賺大錢」,但不一定每個企業都適合加入AI技術,成立29年的中國殯葬龍頭「福壽園」今(2024)年清明節舉辦「數智人虛擬發布」發布會,標榜「只要1張照片和1分鐘語音」,就可以用AI生成對應的人物影片,讓民眾可以透過AI技術,重現已故的親友、家人的「見面」。不過,福壽園的最新財報出爐後,卻不見得AI一定會拯救業績。

圖/有立案的不動產經紀業者或合格登記殯葬業者才可進行靈骨塔仲介買賣。畫面翻攝自台北市建築管理工程處官網
在台灣,有立案的不動產經紀業者或合格登記殯葬業者才可進行靈骨塔仲介買賣。(圖/翻攝自台北市建築管理工程處官網)

AI的創意也救不了疲軟的經濟

根據陸媒《新浪財經》報導,福壽園近期發布的2024年上半年業績公告顯示,公司營業收入11億元人民幣(約500億元新台幣),較去(2023)年同期的15.24億元人民幣(約693億元新台幣)下滑27.8%;公司淨利2.99億元人民幣(約13.6億元新台幣),較去年同期的4.56億元人民幣(約20.7億元新台幣)下滑35.7%。

另外,福壽園的墓地服務上半年收入為9.06億元人民幣(約41億元新台幣),相較於去年同期下降了29.6%,但仍佔總收入的82.4%,是公司營收的最主要來源;至於殯儀服務收入為1.84億元人民幣(約8.3億元新台幣),年減了18%,佔總收入的比重為16.7%。

報導指出,福壽園雖然大力宣傳「AI殯葬」,如今顯見單靠這樣的概念包裝殯葬業無法成為主流。福壽園在財報中提及關於業績下滑的原因,包括外部環境更嚴峻和不確定、短期需求不足、居民消費能力仍待提升等大環境因素,以上問題都無法靠AI解決。

報導也列出,福壽園墓穴銷售單價自2017年至2021年不斷上升,由10.24萬元人民幣(約46萬元新台幣)漲至12.15萬元人民幣(約55萬元新台幣),直到2024年上半年單價降低了2%,至11.73萬元人民幣(約53萬元新台幣),但仍挽救不了業績。

此外,福壽園也面臨殯葬業的激烈競爭,根據企查數據,中國殯葬相關企業有14.97萬家,近十年相關企業註冊量呈還在增長,去年一整年更增加57.58%至3.35萬家,創下註冊量新高。

有網友在墓園外疑似碰到靈異事件。(圖/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AI恐難加入殯葬業創造新商機。(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AI服務賣得比電商貴30倍?

透過福壽園官網可以查詢到,其AI業務包含3種,第1種是「圖文版」,原價只要199元人民幣(約905元新台幣)就可以讓照片開口說話;第2種是「語音合成版」,原價要599元人民幣(約2726元新台幣),折扣後只要299元人民幣(約1360元新台幣)。第3種是「客製化」,但因客製化的需求各不相同,目前沒有明確的價格範圍。消息曝光後,頓時引起熱議,但也有網友質疑這項服務恐衍生倫理、隱私和肖像權等問題。

不過,如今AI技術發達,「讓照片說話」已非難事,類似上述的第1、2種產品,在中國電商平台普遍價格都在9元人民幣(約41元新台幣)左右,甚至還有賣家提供完整的軟體和教程服務,售價只要1.79元(約8元新台幣)。這也代表福壽園提供的299元人民幣服務,是電商平台類似服務的30倍以上價格,也是各類教學的160倍以上價格。

福壽園的AI服務比淘寶上類似商品賣得更貴。(圖/翻攝自微博/新浪財經)
福壽園的AI服務比淘寶上類似商品賣得更貴。(圖/翻攝自微博/新浪財經)

AI殯葬為何無法成為主流?

有業內人士認為,結合中國人口老齡化現狀和長久以來的文化習俗,長期來看殯葬行業需求上升邏輯仍然成立,但幾千年來的文化習俗要如何與AI、元宇宙相結合,並且還能作為重要的收入增長重點,也是殯葬行業的難題。

對此,產業分析師張書樂表示:「AI復活親人,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基於黑科技的情感滿足和精神慰藉,但這一產業極為垂直和長尾,且屬於個性化定制,難以標準化生產,市場規模難以做大」。另外,張書樂也認為,相應的法律法規仍有待改善,未來恐衍生「作品被濫用」的問題,包括被不法分子利用進行電信詐騙等違法行為。 (相關報導: RCEP當年談到一半突退出!印度首揭「不加入原因」狠嗆中國:沒人願與不透明經濟體合作 更多文章

即便法令不斷完善,透過AI「復活」親人依然要過許多人的「感情關」。一位AI產業人員認為,殯葬與科技的結合,還是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再加上中國各種風俗和文化並不一樣,「所以殯葬和AI的結合注定不會是行業主流,既不會是殯葬業的主流,也不會是AI行業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