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德國汽車製造業的商業氣氛在8月份明顯慘淡。慕尼黑Ifo經濟研究所公布的一項企業問卷顯示,在7月之後,體現行業景氣的指數在8月繼續大幅下滑。
Ifo研究所的汽車業專家維爾福勒(Anita Wölfl)對路透社表示,德國汽車業的信心正在「直線下跌」。原因是企業對未來6個月的訂單形勢極為悲觀。商業預期指數跌至-40.5點,7月份時為-29.5點。「德國汽車企業缺少新訂單,尤其是來自國外的訂單。」
出口預期參數已連續3個月明顯下降,達到了長時間以來的低谷。對用工崗位的預期也隨之下滑。
福斯打破30年承諾
此前,行業龍頭福斯汽車宣布的緊縮裁員計劃引起震動。福斯表示,不得不進一步節約開支,不排除關閉工廠的可能性。這一表態掀起了軒然大波,因為過去30年福斯一直恪守不在德國大面積裁員的承諾,這一保障距離2029年到期還有5年。
這一宣布對福斯雇員和工會無異於當頭一棒。沃爾夫斯堡(福斯總部)所在的下薩克森州金屬行業工會(IG-Metall)的門特魯普(Jan Mentrup)對德國之聲表示,「我們只能告誡為盈利不擇手段的福斯高層,不要觸碰勞資協定和就業保障。福斯需要的是有未來潛力、受顧客歡迎的產品。」
長期關注汽車行業的德國記者菲力克斯·李(Felix Lee)對德國之聲指出,福斯的困境與其在中國市場業績不佳直接相關。他說:「中國是福斯最大的單一市場,每兩輛福斯車就有一輛是在中國銷售的。而福斯目前在中國的市場份額迅速縮水。2022年前福斯還是領頭羊,現在已經被比亞迪遠遠超過。」
他認為福斯的問題是在電動車領域明顯落後,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只有2%-3%。同時燃油車在中國的銷售也在走下坡路。「福斯看到,要想在與中國同行的競爭中不敗下陣來,就必須大力投資研發電動車,福斯在德國要緊縮開支,也是為了能在中國加大投資。」
跟中國市場轉型
其他專家指出,減少生產線和工人數量是汽車業發展的趨勢。Ifo研究院工業經濟和新技術研究中心的主任法爾克(Oliver Falck)對路透社表示,向電動車轉型意味著不再需要那麼多工廠,因為電動車結構更簡單。德國車企迄今沒有放棄雙重策略,一邊生產燃油車,一邊推出更多電動車,「但現在尤其電動車銷售疲軟,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市場。」
法爾克說,向電動車的轉型是艱難的,德國汽車行業還要度過一段很長的「飢渴期」才能迎來轉機。但他對未來仍抱樂觀態度,儘管德國車企「不會再保有從前那麼高的市場份額」。另外他還認為,德國消費者不會蜂擁購買中國電動車。
Ifo研究所的汽車行業專家維爾福勒(Anita Wölfl)在發布了有關德國汽車業「直線下跌」的判斷後,也在第二天作了補充解釋。她對媒體表示,這不是(德國)汽車業第一次遇到危機,也不會是最後一次。以往汽車業表現出了強大的適應能力和韌性——例如在應對供應鏈斷裂的問題上,以及創新能力。此外她指出,目前汽車業的困境也與全球範圍的景氣變化有關,以出口為導向的德國汽車業受到沖擊尤其大。
「拼速度不是德國人的強項」
菲力克斯·李認為,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仍將是全球最大最重要的汽車市場,如果不能在中國成功,在全球市場也無法躋身前列。因此德國車企和政治決策者必須痛下決心推進向電動車的轉型,不應再顧戀燃油車,「因為中國已經轉向了電動車」。
他補充說,像福斯這樣的德國車企,當然有雄厚的技術和人才基礎。但是在中國,研發的進展速度非常之快,尤其是在電池和軟件開發兩個關鍵領域已經遙遙領先,「拼速度肯定不是德國工程師的強項。」
法爾克還指出,「德國乃至歐洲都已是老齡化社會,未來的銷售市場在世界其它地方」。在德國生產所有產品早已成為歷史。2018年以來德國車企在中國生產的汽車數量就已超過德國。
但他並不擔心這一行業會出現大規模失業,因為汽車生產廠工人的年齡高於德國雇員的平均年齡,一部分人可以通過提早退休或補償金免於失業,「未來幾年我們將遇到的不是勞動力過剩,而是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相關報導: 德國製造業震盪:福斯汽車首度考慮國內關廠,震驚當局與員工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蔡娪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