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提交給歷史法庭的陳述書:《安倍晉三回憶錄》選摘(1)

日本戰後在位最長首相安倍晉三,任內持續推動台日關係深化。(資料照,美聯社)

二○二二年九月二十七日,安倍晉三前首相的國葬,在東京千代田區的日本武道館舉行。葬儀委員會委員長岸田文雄首相,在致詞時引用了安倍首相生前的話:首相是什麼?不是將熔化的鐵倒入模具中製作出來的「鑄造品」,而是經由一而再再而三不斷敲打,才終於成型的「鍛造品」。並緬懷逝者:「您將自己打造成了非常堅固的鍛造品。」

擔任安倍內閣官房長官長達約七年九個月,始終在一旁支持安倍首相的菅義偉前首相,講述了一段展現兩人深厚情誼的小故事。同時也分享安倍國會辦公室的辦公桌上,擺著一本安倍生前讀到一半的《山縣有朋》(岡義武著,岩波書店出版)。書中以螢光筆畫出的重點,是山縣有朋在盟友伊藤博文去世時,悲傷之中所寫下的一首詩:

與君敞胸襟/談遍天下事/摯友身先去/世事將何如

菅義偉在致詞尾聲時說道:「總理(安倍首相),沒有一首詩能像這首詩一樣,表達我此刻的心情。」最後他又朗誦了這首詩兩遍,才結束談話。話音一落,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在一場氣氛本應極為莊嚴肅穆的葬禮上,響起如此熱烈的掌聲,應該是史無前例。想必在場所有參與葬禮的人,都被這番話深深地感動了。

同一時間,在日本武道館附近設置的公眾獻花臺前,手持鮮花的民眾排起長長的隊伍。人潮絡繹不絕地獻花致意,一直持續到夜晚。另一方面,「反對國葬」的示威活動也在各地出現。有人批評,安倍國葬加劇了社會的撕裂。然而實際上,加起來達八年九個月的安倍執政期間,每一天都在挑戰以安保法為首,引起國民輿論對立的法案。在這個意義上,是否適合國葬一事在社會上掀起正反爭議,也是理所當然。參加國葬的過程中,我們深深感受到, 不論贊成或反對、喜歡或討厭安倍政治,徹底分析日本憲政史上連續執政時間最長的安倍內閣,是我們身為新聞人責無旁貸的工作。

二○二○年七月十日,我們向安倍先生提出想邀他訪談、出版他的回憶錄的計畫。時間點正好就在他宣布辭去首相職務的一個半月前。之所以提出這個出版計畫,是想了解他何以能超越二戰前的桂太郎首相,在長達一百三十三年的憲政史上,成為執政時間最長的首相。也想聽他談談在決策舞臺的幕後,是如何度過那些煩悶而孤獨的日子。歐美的領導人大多在卸下總統或辭去首相職務後,很快就出版回憶錄。那是一種傳統。他們也認為,那是擔任領導者的政治家應盡的責任。

但是,日本的情況不一樣。正如英國前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所言:「被書寫下的就成了歷史。」但即便是卸任首相後著述頗豐的中曾根康弘,也是卸任近十年後才出版完整的回憶錄《天地有情》(伊藤隆等記錄,文藝春秋出版)。這或許是考量到不想給相關當事人添麻煩,也體現出日本傳統上避免自我誇耀的美德。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希望安倍先生在卸任後盡早回顧自身的從政經歷。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我們認為在記憶猶新下口述的內容,會更接近真相。 (相關報導: 京華城案》檢調大動作搜索柯文哲住家 趙少康感慨:既有今日,何必當初 更多文章

此外,不限於政治人物,回憶錄中不可避免地會充滿程度不一的自我辯護。一般來說, 本人不見得會意識到這一點,但隨著時間推移,合理化和美化的程度無疑會愈來愈強。要想更接近真相,直截了當地說,就是將回憶錄攤在相關當事者的面前。這是我們希望安倍先生盡早出版回憶錄的第二個理由。觀看事實,從來不會只有一種方式。正如英國歷史學家卡耳(E. H. Carr)指出「歷史就是詮釋」(《何謂歷史?》,岩波書店出版)。每個事件都存在著各種可能的詮釋。這就是為什麼,為所涉及的相關當事者留下反駁的空間這麼重要。知道自己說的話會暴露在眾人的面前、受到檢視,口述者自然會有所克制。盡早出版回憶錄,就能從更多、更廣的角度,還原日本政壇上曾經發生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