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假帳風波》律師曝政治獻金該怎麼報才合法?民眾黨2大金流疑點曝光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近日陷入申報政治獻金不實的爭議。(資料照/陳昱凱攝)

近日,民眾黨主席柯文哲陷入申報政治獻金不實的爭議,引發各界關注。例如木可公關公司收取1300萬名義有疑慮的費用,尼奧、時樂兩家公司則否認經手916萬元的發票。民眾黨目前認定,糾紛源自「會計師自行調節帳目」。為了看懂爭議,就讓本文用律師角度,帶你了解政治獻金的申報流程,與會計師簽證的實務SOP。

近日,台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被爆出:總統選舉期間,有多筆政治獻金申報不實的疑慮。

尤其,政治獻金的支出中有高達1300萬元,疑似流入由團隊關係人開立的「木可公關有限公司」。

爾後,事情越演越烈,承辦過民眾黨造勢活動的尼奧、時樂兩家公司也都發出聲明:柯文哲申報政治獻金之際,固然提及了兩家公司名義共916萬元的發票,但自己根本未經手那些部分。

這就奇妙了,如果從來沒開過的發票,到底記帳時怎麼就變成了競選支出呢?競選團隊聲稱,這都是會計師「自行調節帳務」所致,簽證會計師也隨即反擊。

以下就讓律師帶你來看門道。

《政治獻金法》規定的申報流程

選舉大小事都得花錢,廣告看板要錢、印傳單要錢、製作紀念品小物也要錢,而候選人的錢從哪裡來?

除了政黨的奧援,最重要就是支持者的捐款。但不能否認,選民總會質疑:捐款的流向是不是真的用在選舉,還是候選人也會撈一手?

如果看不到捐款的人是誰,會不會有人捐得多,就能大幅影響候選人的未來決策?

於是在2004年,我們制定了《政治獻金法》,除規定候選人必須向監察院申報相關資料,收入跟支出還必須作成「會計報告書」,由會計師簽證確認內容都是真的。

監察院也會把會計報告書的內容公開在網路上,讓大眾檢視,讓候選人負起政治責任。

監察院的申報系統,會自動產出捐贈收據,並要求逐筆收支都必須登錄在系統上,供民眾檢視;如果讀者有興趣,也可以在監察院的公開查閱平臺上,查閱各方候選人的種種訊息。

另外,為避免候選人利用選舉之名,把用不完的捐贈放到自己帳戶。《政治獻金法》第23條第1項規定,款項只能用在「當選後的公務、捐贈給所屬政黨、公益團體,或再次參加公職人員選舉」之用。

如果4年內還沒有使用完,就要繳給國庫。

沒開出的發票,為何會變成支出?

這次民眾黨的獻金爭議及後續說明的記者會一出,不少會計師都炸鍋了,畢竟會計師的工作之一,正是簽名認證報表的真實。

現在公親變事主,當然讓人覺得有減損專業的疑慮。

理論上,在編製會計報表的過程中,一定是先有日常記帳,而日常記帳則必須仰賴記帳時取得的發票或收據(在會計上稱為原始憑證)。

但就算有原始憑證存在,該憑證是否是真的,原則上會計師也很難查證,特別是這筆錢的交易原委。本次爭議有趣的地方是,被申報有收到錢的公司出來宣稱沒收到;從他們的角度,自然也沒有開立發票。

而民眾黨方面的說明是:他們將單據交給會計師事務所全權負責,會計師事務所卻因來不及申報,採用「帳務調節」的方式,因而漏報或誤報相關款項。 (相關報導: 為何總統就職日會訂在520?背後原因超不浪漫!揭70多年前選舉風暴:副總統差點開天窗 更多文章

其中,為了讓帳目看似合理,經會計師片面決定,改以「尼奧、時樂與木可」三家股份有限公司的名義,申報民眾黨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