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為今年美國總統大選候選人「加冕」的全國代表大會(DNC),19日在風城芝加哥聯合中心(United Center,NBA芝加哥公牛隊的主場)盛大揭幕,當天正好也是一位大人物的生日: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2天之後,78歲的老總統緩緩走上聯合中心的大舞台,延續一項顯然空前、可能絕後的紀錄:這是他 第13次在DNC發表演說 。
大狗(The Big Dog,柯林頓的綽號)老矣,尚能飯否?這場演說持續27分鐘,算不上是柯林頓的最佳表現,畢竟他年近八旬,老態龍鍾,近年動過多次心臟手術,公開演說時往往予人有氣無力之感。但「大狗」畢竟鬥性猶存、狠勁仍在,而且表現得氣定神閒、舉重若輕,不愧是「大演說」的斲輪老手。
他欣見民主黨新世代領導人——包括總統與副總統候選人賀錦麗(Kamala Harris)與華茲鼎(Tim Walz)——接棒承擔重任,是美國社會的不二選擇;推崇現任總統拜登(Joe Biden)政績傲人,卻能夠顧全大局、急流勇退;譏諷共和黨川普(Donald Trump)妄自尊大、心術不正、唯恐天下不亂;提醒民主黨人儘管歡欣鼓舞、能量飽滿,但千萬不可鬆懈輕敵。他甚至還戳了一下川普的年紀問題(他比川普年輕兩個月)。
他也談到民主選舉的可貴與總統的基本職責,令人動容:「每隔四年,情況會有些許不同,但人們會告訴候選人:這些是我們的問題,讓幫我們解決;這些是我們的機會,讓幫我們掌握;這些是我們的恐懼,讓幫我們消除;這些是我們的夢想,讓幫我們實現。」
回顧柯林頓政治生涯的起伏跌宕,過去近半世紀、他像上班打卡一樣每4年一次的DNC演說是非常有趣的指標,有人形容就像樹木的年輪。第一次遠在1976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是卡特(Jimmy Carter),年方30歲的柯林頓以家鄉阿肯色州檢察長候選人身分登台頌揚前總統杜魯門(Harry Truman),算是初試啼聲。
順帶一提,卡特總統還在世,10月1日將歡渡百歲大壽,家人說他非常期待參與今年的總統大選投票。
1980年卡特力拚連任,選情低迷,柯林頓卻已更上層樓,是新科阿肯色州州長,民主黨明日之星。那年他重返DNC,談自己南方小鎮的成長經驗,也談自己對女兒有什麼樣的夢想,當時雀兒喜(Chelsea)才6個月大。1984年,民主黨推舉卡特副手孟岱爾(Walter Mondale)出征,仍然年輕的柯林頓以「新民主黨」(New Democrats)領導人之姿來到DNC,分量越來越重要。
1988年DNC,民主黨推舉時任麻州州長杜凱吉斯(Michael Dukakis)挑戰雷根(Ronald Reagan),柯林頓代表黨發表提名演說,原訂15分鐘結束,卻一拖再拖,黨代表聽得無聊透頂,後台工作人員在提詞機螢幕打上「拜託趕快結束」,當他終於說道「最後我要⋯⋯」,竟然全場歡聲雷動。
(相關報導:
闕志克觀點:拜登給賀錦麗的禮物
|
更多文章
)
柯林頓後來在自傳《我的人生》(My Life)中坦承,那年那場演說是「一場32分鐘的大災難」。不過他「反敗為勝小子」(The Comeback Kid)的暱稱可不是浪得虛名,他到大會之外的另一個場子扳回一城:美國電視界天王強尼卡森(Johnny Carson)的節目 《今夜秀》(The Tonight Show) 。他任憑主持人調侃(強尼卡森拿出一具沙漏放在桌上),也自我解嘲,最後還拿起一把薩克斯風,與節目樂團合奏一曲〈夏日時光〉(Summertime),風靡全美觀眾。
1992年,換成柯林頓自己接受總統候選人提名,扛起重振民主黨(過去6屆大選輸掉5屆)的重責大任,他在演說中提到:「我仍然深信一個名叫『希望』(Hope)的地方」——「Hope」是阿肯色州一座小鎮,柯林頓的出生地,也是他最愛用(包括今年)的隱喻之一。1996年連任選戰,柯林頓在DNC宣示要「建造一座通往21世紀的橋梁」,也如願成為21世紀美國的第一位總統,儘管只有20天(他在2001年1月20日卸任)。
2000年,柯林頓交棒副手高爾(Al Gore),他的經濟政績頗受肯定,卸任時為聯邦政府留下預算盈餘(在今日難以想像),但近乎權勢性侵的白宮實習生陸文斯基(Monica Lewinsky)事件重創他的形象(也讓他遭到國會彈劾),高爾與他保持距離,突顯兩人差異。結果高爾以5張選舉人票惜敗小布希(George W. Bush)。不少分析家認為,柯林頓如果能夠在選戰中扮演更重要角色,高爾很可能也會成為「反敗為勝小子」。
前總統柯林頓於美國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發表演說。(AP)
2004年,柯林頓為麻州聯邦參議員凱瑞(John Kerry)助陣,儘管美國當時深陷兩場戰爭——阿富汗與伊拉克——泥淖,但民主黨並沒有討到便宜。2008年DNC大概是柯林頓最「悶」的一屆,夫人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在初選惡戰中敗給歐巴馬(Barack Obama),恩怨尚未化解,比柯林頓年輕15歲的歐巴馬顯然也不需要前輩加持,他已經挑了另一位前輩作為競選搭檔:拜登。
2012年的DNC雖然仍是歐巴馬的場子,但情勢大不相同,希拉蕊是他的國務卿,也被視為總統大位的「準接班人」,柯林頓因此而有更大的發揮空間,他在演說中解釋複雜專業的政策議題,逐條逐點駁斥共和黨的經濟政綱,入情入理,老嫗能解。後來歐巴馬盛讚,這位前輩可以出任「解釋部部長」(Secretary of Explaining Stuff)。
2016年是歷史性的一年,希拉蕊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獲得主要政黨提名的女性總統候選人,挑戰全世界最高的一層「玻璃天花板」,柯林頓則是挑戰另一個「史上第一」:美國第一先生。他在那一年DNC的「幫妻」演說深情款款,令人動容。只可惜希拉蕊功虧一簣,玻璃天花板出現裂痕,但是未能化為碎片。
撥亂反正的機會在4年後來到,雖然受新冠疫情影響只能線上進行,柯林頓在2020年的DNC大聲疾呼,論調與今年頗為類似:「這是兩個美國之爭:川普的『我們對抗他們』美國,以及拜登讓人們共同生活與工作的美國。這是一清二楚的選擇,將決定美國的未來。」
來到2024年,昔年政壇的超級巨星還有幾分魅力?柯林頓在民主黨內仍然擁有「睿智的元老政治家」的地位(不妨對照已被共和黨遺忘的小布希);小岩城(Little Rock,阿肯色州首府)的總統圖書館仍然是旅遊勝地,還計劃擴建以納入希拉蕊的個人檔案;大選過後,柯林頓將出版最新回憶錄《公民》(Citizen),呈現離開白宮23年的歲月感懷。
(相關報導:
闕志克觀點:拜登給賀錦麗的禮物
|
更多文章
)
然而對政治與政治人物而言,23年有如永恆。與柯林頓在1990年代標榜的中間派相比較,今日民主黨的政治與社會議題立場更為偏左,讓他顯得不合時宜。他任內得意之作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與暴力犯罪管制法案,如今飽受批評。「我也是受害者」(#MeToo)運動興起,也讓他諸多性醜聞受到更嚴格的檢視。
普優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 )2023年一項民調評選過去40年來「表現最佳」的美國總統,結果近6成民主黨人選擇歐巴馬,選擇柯林頓的受訪者不到2成(共和黨人選擇雷根與川普)。
然而許多分析家指出,儘管中間派的立場在民主黨內已經褪流行,但仍舊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在美國社會嚴重分裂的今日別具吸引力。尤其眾所周知,賀錦麗選戰的阿基里斯腱在於經濟(以及移民),也正是「解釋部部長」柯林頓可以拔刀相助的地方。對於今年兩黨決一死戰的賓夕法尼亞、威斯康辛、密西根三州,柯林頓可以幫忙鞏固藍領階層(尤其白人)選票。
賓州副州長戴維斯(Austin Davis)對政治新聞網站 《Politico》 表示:「柯林頓總統是民主黨最厲害的訊息傳遞者,我們必須讓他回到戰場,為大家解釋,為什麼賀錦麗的經濟政策更能夠造福賓州的勞工階層家庭。」
共和黨大老金瑞契(Newt Gingrich)也說:「如果當年高爾讓柯林頓好好投入選戰,他會擊敗小布希。如果我是今天的民主黨,企圖打動勞工階層選民,除了柯林頓之外,我想不到更有力的人選。」金瑞契其實是柯林頓總統任內的死對頭;1998年柯林頓遭聯邦眾議院彈劾,議長金瑞契是頭號推手。
民主黨與賀錦麗聽到這些意見了嗎?21日,當柯林頓(可能是此生最後一回)走下DNC舞台,音樂聲響起,佛利伍麥克(Fleetwood Mac)的〈不要停下(想想明天)〉(Don’t Stop (thinking about tomorrow)),正是1992年柯林頓在紐約DNC接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時的主題曲。
(相關報導:
闕志克觀點:拜登給賀錦麗的禮物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