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台灣氣候政策的「蘿蔔」在哪裏?

作者指出,資源投入,並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優先順序與比例的問題。(資料照,美聯社)

今年台灣的父親節很不一樣,總統府選在這一天召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氣候議題在台灣儼然上升到總統層級,提高了相關討論的深度、廣度與能見度。

環境部長彭啓明藉這個機會向國人報告,碳費子法將在 8 月底通過,今年底我國將進入「排碳有價」時代。排碳有價,是人類產業革命的新趨勢,隨著永續發展觀念普及,越來越多國家將環境權、代際正義融入經濟發展目標,制定碳定價政策,並帶動許多社會倫理思考與新時代的技術想像。

從「調適」出發的國家氣候行動

誠如彭部長所說,減碳工作需要「蘿蔔」,只靠理想呼籲或硬性規定,都沒辦法真正完成淨零碳排,必須善用各種資源、鼓勵各界合作。

隨著「排碳有價」時代到來,未來數年,政府溫室氣體管理基金將增加每年新台幣 450 億元以上的碳費收入,只要好好運用這筆龐大經費,台灣的氣候行動就能更加有力。

氣候行動必須循序漸進,本次氣候變遷委員會討論了國家能源規劃與氣候衝擊,除了有彭部長的「氣候變遷對全球及台灣的影響衝擊評估報告」,台電董事長曾文生也提出「台灣 2035 電力供需分析及挑戰報告」,李遠哲、童子賢兩大意見領袖則分別就減碳標準、能源結構提出建言。

連向來對氣候行動標準要求較高的公民團體,都讚許這次會議沒有浪費時間,去討論法律面早已確定無法延役的現有核電廠,而是著眼於弭平資訊的落差,對氣候變遷的「調適」凝聚共識。

就首次國家氣候對策會議來看,既沒有主張特定的能源種類或激進的減碳方案,而是以「調適」爲共識,表示社會各界有誠意合作,務實推動氣候行動。

會後彭部長則提到,下一次會議可能會聚焦在綠領人才及綠色金融的議題,從法規調適、政策鼓勵、資訊共享,再到投入人才與資本,台灣正在穩步跟上先進國家的氣候行動。過去一個月以來,筆者曾撰寫多篇綠色投資文章(註),介紹日本、美國、歐盟這幾個世界主要經濟體,都在鎖定重要的淨零轉型目標,大規模投入資源。台灣下一步,就應該往設定政策框架,將人力物力引導到合適的領域。

邁向 AI 科技島,更需要氣候思考

儘管現在還未成為討論重心,增加 450 億碳費之後,溫管基金的用途將會越來越受矚目。事實上在《氣候變遷因應法》第 33 條早有規定 13 種用途,但都是原則性的立法,並沒有具體政策框架。

不過,政府的施政藍圖其實越來越清晰,從賴總統「國家希望工程」政見、卓榮泰內閣以「行動創新 AI 內閣」爲名,再到黃仁勳、蘇姿丰訪台炫風,台灣社會現在對於邁向 AI 科技島有著高度共識。未來溫管基金的用途,很可能會與經濟發展方向產生共鳴。 (相關報導: 黎蝸藤專欄:客觀評價中國體育的「舉國體制」 更多文章

舉例來說,就在總統府氣候會議隔天,台電曾董事長對外宣布,桃園以北不核供 5MW 以上的大型 AI 資料中心,呼籲高科技產業到支持電源開發的縣市發展。台電做出這個決定,是因為 AI 運算會消耗大量電力,但電網配送受限於物理定律,距離越遠電力耗損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