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宮崎縣8日16點43分芮氏規模7.1級的地震,日本氣象廳隨即發佈史上首次「巨大地震注意」的「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這代表今後一週發生大規模地震的可能性比平時提高,氣象廳表示,雖然沒有必要特意進行避難,但希望確認避難所,以便在一旦發生地震時能夠立即逃生。NHK曾經指出,南海海槽一旦發生大地震,最糟糕的情況可能造成32萬人死亡。
南海海槽是指日本駿河灣其至九州以東海面,海底大約700平方公里的海槽(隱沒帶)。此區域是由菲律賓海板塊和阿穆爾板塊的裂張運動形成,深度達到4000至4800公尺。2011年日本大地震之後,日本政府與學界積極探討巨型災害,同年8月內閣府設立「南海海槽大地震模型研討會」,除了提出在南海海槽周期性發生大地震的預測模型,也據此規劃因應措施,並在2019年將「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的發佈列入國家災害管理計畫。

日本氣象廳這次發布「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代表未來7天內,南海海槽發生規模7級以上地震的可能性,比平常還要高出數倍。8日下午宮崎縣發生地震後,氣象廳隨即召集專家評估,並於下午7時15分發布了上述巨大地震警告,警告很可能出現強烈地震與巨大海嘯,呼籲國民配合政府進行防災措施。
「巨大地震注意」的發布對象,從沖繩縣到茨城縣的1都(東京都)2府(京都府、大阪府)26縣的707個市町村。26縣當中,靜岡縣、愛知縣、三重縣、滋賀縣、奈良縣、和歌山縣、德島縣、香川縣、愛媛縣、高知縣,以及宮崎縣全區都列入注意範圍。不過這次的「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也強調,這次的巨大地震警告「並不代表一定會發生地震」,希望民眾不要過度驚慌。
日本放送協會(NHK)指出,「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共區分為「巨大地震警戒」、「巨大地震注意」、「觀測到板塊緩慢滑移」的三種警報。其中最嚴重的是「巨大地震警戒」(一週內發生規模8以上強震的機率升高),一經發布,被判定「地震發生後30分鐘內將被30公分以上海嘯淹沒的地區」都需要進行為期一週內的疏散,企業也必須對可能因為地震發生火災的設施進行檢查。但防備地震的同時,仍有必要盡可能維持正常的社會活動,也不會嚴格限制商業活動。

這次發布的「巨大地震注意」(一週內發生規模7以上強震的機率升高),則不要求民眾進行強制疏散,而是在確認日常準備(如檢查疏散地點和固定家具)後,根據需要自願疏散;至於最輕微的「板塊邊界緩慢移動」,則由政府檢查日常的防震準備。NHK稱,只要氣象廳觀測到異常現象,像是南海海槽一帶發生6.8級以上的地震,就會發布「調查中」的訊息,表明「南海海槽大地震」的調查已經開始。由專家組成的評估小組將檢查是否與大地震有關,並在兩小時內公布結果。負責評估地震的東京大學教授平田直表示,這次的警報意味著未來7天,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較平時有所增加。
NHK曾經指出,歷史資料顯示,南海海槽每一到兩百年就會發生一次超級強震,專家認為規模達8級以上的南海海槽大地震,在未來30年內發生的機率為80%左右。如果南海海槽再次發生大地震,將對整個日本產生巨大影響,甚至可能引發高達34公尺的超級海嘯,以及32萬死亡、62萬人受傷的最惡結果(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造成1.5萬人死亡、2500多人失蹤)。
由於南海海槽的震源幾乎直接位於陸地之下,所以地震後海嘯到達岸邊僅需3分鐘左右,這意味著地震或餘震可能還在持續,海嘯已經抵達(東日本大地震的海嘯約30分鐘到達岸邊)。預計全國32%的城市將遭遇6級以上的強震或30公分以上的海嘯,大約6800萬人將受到影響。一般認為,南海海槽大地震發生後,包括水電天然氣與行動網路的供應與服務都會中斷、多個機場遭到洪水淹沒、鐵公路也會遭到破壞,日本的經濟損失上看220兆日圓(相當於日本政府年度預算的兩倍多)。
《每日新聞》稱,2019年後因為建築耐震強度提升等因素,災難推估雖然下修,但仍最糟情況仍預估23萬人死亡、經濟損失上看213兆日圓。
雖然「南海海槽大地震」尚未發生,氣象廳只是發出「巨大地震注意」的警報,但日本政府不敢掉以輕心,首相岸田文雄已宣布取消9日至12日的中亞5國高峰會行程,留守國內坐鎮。引發「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的宮崎地震則有14人受傷,強震也造成電線桿倒塌、道路隆起、土石崩落等各種災害。日本官房長官林芳正表示,「首相將綜合考量各種情況,做出適當決定」。政府相關人士表示,岸田可能會改用線上方式參與中亞5國高峰會。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川普和賀錦麗的副手,為何代表兩種美國夢? | 更多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