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五天四夜「漢光40號」實兵演習,於7月22日凌晨正式展開,由於此次演習標榜「無劇本」和「實戰化」,故演習全程備受矚目。唯7月24日因受強颱「凱米」襲台,國防部宣布,後續改以沙盤與兵棋推演為主,並於7月25日中午12時提前結束演習,投入各地救災。回顧演習前一個月軍方在台南喜樹海灘,提前構築臨時性防禦工事遭媒體報導後隨即填平;而演習第一天南部參演部隊,行經屏東內埔鄉一家幼兒園前,受到近二百位師生夾道高喊加油場景,「擺拍」宣傳操作太過明顯,被外界質疑依然是「有腳本」、「在演戲」。
當然,此次演習亦有「去中心化指揮管制」的演練亮點,這是以往「漢光實兵演習」所沒有的科目,這個用心的態度也是一種進步,吾人應給予肯定。只不過其模擬上級指揮鏈在戰時被切斷,是「去」到作戰區(野戰戰略單位)?聯兵旅(最小戰略單位)?聯兵營(戰術基本單位)?連級(戰鬥基本單位)?班級(城鎮戰最小兵力)?抑或是單兵?在演習間並未明確定義出「基本作戰單位」是何種層級,殊為可惜。因為根據戰史經驗--海島攻守兵力比的參數9比1推估,戰時我方一個聯兵旅正面可能會有共軍九個合成旅投入作戰、我方一個聯兵營正面可能會有共軍九個合成營投入作戰,這種兵、火力懸殊的實戰場景,在平時單方面的演習中恐怕不易貼近真實地模擬呈現,顯然「去中心化指揮管制」的相關科目,還有待爾後時間之磨合與再精進。
平情而論,「漢光演習」真正的問題,是因久訓沒有實戰,因此失去對實戰的判斷標準,導致部隊訓練都習慣按事前訂定的腳本進行。再加上中、高級軍官野戰戰略不純熟,未能從戰史中體悟出與時俱進的經驗教訓。換言之,沒有充分而詳盡的戰史研究,無法透過研究“過去別人怎麼打”,對照反思“現在我們怎麼打”,探索出“明天應該怎麼打”,俾作為提升戰力的重要參據。基此,筆者認為下列的戰史將有助於國軍進一步認知戰爭、準備戰爭。
一、「以阿六日戰爭」對我空軍的啟示
以色列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獲勝原因之一,就是充分掌握戰場上的制空權。從數量上來看,以色列空軍實力僅是阿拉伯國家的三分之一,但在開戰第一天,以色列空軍以奇襲行動炸毀了埃及、約旦、敘利亞等國的機場及跑道,使當天阿拉伯國家的戰鬥機在天空消失,導致戰場上埃及的軍隊受到從天而降的嚴重轟炸,遂因失去制空權造成整體戰爭的失利。
(相關報導:
調查》早被共軍摸得一清二楚!已劇透的漢光演習 暴雷台灣的隱憂
|
更多文章
)
綜觀以阿「六日戰爭」的經驗教訓是:再好的戰鬥機,若是不能從機場跑道起飛,也是「零戰力」!反觀國軍可能並未充分理解共軍擁有俄製S-400防空飛彈的戰略意涵。俄製S-400防空飛彈射程400公里,我方空軍戰機自跑道起飛至30公尺高度即會遭其鎖定、擊落,一個飛彈營可涵蓋三分之一的台島空域,三個飛彈營即能完全覆蓋台島空域。換言之,共軍S-400防空飛彈、中短程彈道飛彈、巡弋飛彈及遠程火箭砲,已對國軍形成系統化的反制空作戰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國軍幾無空優,遑論在中共「不宣而戰」的奇襲下,我空軍能否按原計劃順利轉飛至東部機場保存戰力,可能有待商榷。
二、「英阿福島戰爭」對我海軍的啟示
1982年英國與阿根廷為爭奪福克蘭群島的主權爆發戰爭,英國戰時內閣開會決定先派遣核動力攻擊潛艦至福島海域後再宣戰,4月7日英國宣布:「自4月12日0400時起,將福島周圍200浬劃為禁區,此區域內阿根廷艦艇所有活動,均視為敵對行為,以斷絕福島阿軍自海上之增援與補給。」4月30日英國特遣部隊主力抵達作戰地區,宣布對福島周圍200海浬,實施海空全面封鎖。5月2日阿根廷貝爾根蘭諾將軍號巡洋艦遭英軍核潛艦擊沉,導致阿軍艦艇龜縮不再出海;阿國空軍因航程受限無法在戰場上充分發揮戰力,遂被英軍掌握福島周圍之制空權。5月7日英國擴大福島禁區至阿根廷本土海岸外12海浬處,並利用夜晚以艦砲轟擊福島阿軍陣地。5月22日英軍登陸福島,6月14日阿軍投降。
綜觀英阿「福島戰爭」的經驗教訓是:海軍的戰略價值在於改變陸戰的態勢,誰先完成制海作戰的佈局,誰先掌握陸戰致勝之要素!反觀中共目前擁有眾多的短程彈道飛彈、巡弋飛彈及遠程火箭砲,可於開戰前先行摧毀台灣所有的軍港、商港,而海軍最大的罩門就是非常依賴港岸勤務支援,目前台灣縱使有一定數量的國造潛艦,唯各個海軍基地卻無反飛彈、反火箭彈的防護能力,未來可能淪為港內被襲箭靶。遑論在共軍東風17、21、26反艦彈道飛彈射程涵蓋內、抑或在共軍093B核潛艦預先部署伏擊下,能否按原計劃順利疏泊至東部外海保存戰力,亟需再次審慎評估。
三、「第一次波灣戰爭」對我陸軍的啟示
1990年第一次波灣戰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軍對伊拉克各軍事設施展開歷時42天的空襲,發射288枚戰斧巡弋飛彈、35枚空射巡弋飛彈及9萬噸的各型炸彈,重創擁兵120萬人的伊拉克軍隊後,隨即在100小時的陸戰中以輕微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泰半的伊拉克地面部隊在沙漠構築的沙包工事中被團滅,甚至某個欲從科威特撤回伊拉克本土的裝甲旅,在美軍A10攻擊機的空襲下,伊軍二千餘人及數百輛戰甲車在2分鐘以內被全數殲滅,最終伊拉克以慘敗收尾。
綜觀「第一次波灣戰爭」的經驗教訓是:地面兵力若完全失去空中的掩護,將導致遭到從天而降的災難性攻擊,人員非死即傷、戰耗極為慘重!反觀共軍地面作戰一向採取大砲兵戰法,也就是以強大的遠程火力急襲對手,現在僅僅東部戰區就有一千餘枚彈道飛彈對準台湾,而遠程火箭砲更是數量眾多,台灣光是面對此一情况就不易招架,更何况本身地面的戰術位置工事掩體,是否已透過科學標準去驗證抗炸強度?抑或只是在各類型的兵推中以口頭討論而已,
倘若如此戰時可能將會付出慘重的代價,遑論後續再面臨中共空軍的第二波火力打擊,是否仍能保存陸戰之完整戰力,應詳實再予評鑑。
務實檢視自身罩門訂立戰術對策
孫子兵法云:「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中共是全球第二大太空強國,擁有各型衛星約420枚,目前刻正部署新一代衛星,強化對台灣周遭衛星偵察能量,再結合北斗衛星全時域定位,已可掌握台灣及台灣週邊海空域的所有動態。而國軍每年的「漢光演習」皆在中共衛星、電偵機及海監船偵蒐下演練相關科目,不能排除內容早被摸得一清二楚,台灣軍方對於這個可能隱憂,應及時「改弦易轍」的訂定對策,未來才可立於不敗之地。
此外,中共對台灣最直接的威脅就是各型中短程彈道飛彈、巡弋飛彈和遠程火箭砲,其若要對台動武,必然以上述武器快速地削弱台灣制空、制海戰力,俾利後續發起的登島作戰。因此,為因應共軍「第一擊」的攻勢,台灣應優先運用國防資源置重點於建構反飛彈和反火箭彈防禦系統。其次,空軍和海軍應針對共軍攻台的作戰能力,與時俱進地適時修訂至東部保存戰力的措施,戰時俾能因敵制勝。再次,台灣本島四週沿海灘岸均有鋼筋混凝土的永久性工事碉堡,但因年久失修且受海水侵蝕,大多失去抗炸的作用,亟需挹注足夠的軍事預算進行全面整修,戰時才能憑恃本島綿密的防禦體系阻殲來犯共軍。
總之,軍方與其藉著「漢光演習」來宣示共軍進犯難以成功,不如務實地檢視自身「罩門」予以再精進,同時針對共軍攻勢作戰的弱點,妥採至當戰術戰法,並結合先期經營戰場環境優勢來佈防及驗證,戰時才能充分發揮殲敵的最大效益。最後,筆者呼籲國人要做為國軍的精神後盾,積極鼓勵三軍再創新猷!
(相關報導:
調查》早被共軍摸得一清二楚!已劇透的漢光演習 暴雷台灣的隱憂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國防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國防大學戰爭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