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報導,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有205位中央委員在北京的京西賓館,仔細討論並通過一份《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簡稱《決定》)。許多分析師認為,另一個重新思考的時機已經到了。自2012年以來一直掌握權力的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曾承諾給予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但此後,他失去了對私營企業的信心。經濟也難以擺脫數十年的房地產和基礎建設的投資。
《經濟學人》指出,7月1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經濟增長乏力,零售銷售減速,持續的通貨緊縮以及住房建設沒有復甦跡象。許多經濟學家認為,中國領導層專注於經濟的「供給側」——培育技術、設備和技能,讓中國能夠生產商品——卻未能充分恢復「需求側」。它未能恢復企業家的信心,也未能為家庭提供購買商品的消費動力。
習近平相信中國引領科學革命,「新質生產力」打破美國壟斷
這次三中全會對這些問題有回應嗎?答案是「有條件的肯定」。會議不對外界開放,但在7月21日公布一份長達2.2萬字的《決定》。這表明中國領導人仍然對科技保持極大關注,但也也對家庭需求更加關注了些。在決定文總共60條中,其中有3條專門談到創新,包括1條關於「人才」的部分。第4條討論了過去10個月的經濟熱詞——「新質生產力」,指的是高科技驅動的生產力飛躍。

如此重視,反映了習近平相信世界正處於科學革命之中,中國應該引領這一革命。但這也顯露出習近平的企圖,他決心打破美國對關鍵技術投入(如高階半導體)的壟斷。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內容中,有3條來討論國家安全和軍事改革。而這次三中全會則分配了7條,其中包括對抗外國制裁的承諾。
拯救低迷房市的威脅,中央將向地方提供消費稅
中國經濟最大的內部威脅是房地產市場的低迷。《決定》對住房問題直接提及不多,但談到了房市低迷的副作用之一:地方政府很難透過出售土地來籌集收入。因此,中央政府將承擔更多的公共支出,並避免在未提供對應資源的情況下增加對地方政府的義務。中央政府將向地方政府提供一部分中國消費稅收入,用在奢侈品和享樂品。此外,還將探索將三項地方稅收合併為一項稅收,並給予地方政府一些設置稅率的靈活性。
那麼被忽視的中國經濟「需求側」呢?《決定》中提到的許多政策和願景原則上可以促進消費。《決定》重申一項長期承諾,即提高家庭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並承諾對生育提供補貼。它將考慮允許債務人申請個人破產。它將「逐步」提高養老金,並在「能力範圍內」增加福利支出。來自農村的移民將更容易在他們工作所在城市獲得養老金、住房和教育。《決定》還承認,許多農民工如果因此喪失對家鄉集體擁有土地的權益,將不會在城市定居。因此,將探索如何出售或租賃這些權益的方法。

這一切會轉化為有效的改革嗎?從中共過往的數字顯示進展緩慢。中國政府在社會保障、健康和就業上的支出從2008年的GDP的3%逐漸增加到2023年的接近5%。以一種衡量標準,家庭收入從2008年的GDP的59%上升到2021年的66%。中共領導人可能已經開始接受提升需求的緊迫性。在三中全會結束時,中共仍然致力於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就在三中全會閉幕後沒幾天,中國人民銀行意外降息,釋出資金救經濟。
鼓勵更自由的家庭支出,但對市場的矛盾態度仍在
《決定》還對最近受到監管打擊的私人企業家給予安慰。2021年遭遇大量罰款、禁令和限制的電子商務和其他互聯網公司,現在可以期待更多的「常規」監管。《決定》提到促進私營部門的法律,甚至承諾糾正「錯誤裁定的案件」。但企業已經學會了不僅僅依賴承諾。對自由市場的態度仍然矛盾。這種矛盾在《決定》中新語言中得到很好的體現,即「放手」以激發市場力量,同時「管理好」以保持市場秩序。

會中明確表示,「中國式現代化」將具有自身的風格。中國官媒《求是》雜誌在7月刊出一篇文章,對於中國國情的特殊性,它引用了一句成語:「南橘北枳」。此語出自《晏子春秋》中的《晏子使楚》,其中這樣寫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相關報導: 幕後》造反了?「改革家習近平」被消失 因為抓到他「明褒暗諷」的這些話 | 更多文章 )
中共官方說法是,中國的經濟特殊性主要根源於其人口規模和中國共產黨的主導地位。外界則指出其他獨特的特徵,如抑制的消費和不安全的私營企業。根據三中全會擘劃的改革方向,最終可能會鼓勵更自由的家庭支出。但對市場的矛盾態度仍然存在。對中共領導人來說,私營企業的成果永遠帶有苦甜參半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