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臺灣那個很有骨氣的年代。感恩那些從大江南北匯聚在此、不分彼此的「臺灣行者」。行者,行動的人。臺灣行者,畢生以行動愛臺灣的人。他們用七十二變竭盡所能把臺灣造就成世界一道光,自己也是歷史一道光。
我是歷史的晚學者,直到發現歷史是活生生的人和事,而且近在眼前,我這才睜開大眼,興味盎然。這一切從尹仲容開始。他民國五十二年去世時,我還是滾在泥巴裡的娃娃,半世紀後偶然讀到他,大感佩服,開始「肉搜」他,了解越多越激動,「追」到美國尋他子孫,打電話到北京訪他女兒,資料滿桌卻仍不知如何下筆,突然發現:我家根本就是他「圖利他人」的「他人」。他如此巨大,與我如此親近,〈親愛的尹仲容先生〉開啟了我和歷史的對話。
歷史從來不遠,但稍縱即溜到很難追索。我開始環顧周遭我所敬所愛的人物,我要趁還能親訪到他們時,聆聽他們如何成長、所思所學,而在他們的敘述中,我同時看到那個可敬可憐的時代。
臺灣從二戰廢墟,變成亞洲四小龍,而至今天為全世界所關切,絕非偶然。我要記下那些對我斯土斯民貢獻卓越的人。但我何其駑鈍,自二〇一九年採訪尹仲容兒孫至今,六年才寫了十來位傳主,但每描摩一位傳主,訪問至少六次,周邊人訪問至少五位,多則十餘位,六年訪問人次不下兩百,查閱的書籍也不下一百本。六年點點滴滴才得一書若此。
我每每有跟時間賽跑的感覺,生怕時間不等我。本書傳主最年長者劉國瑞先生今年正好一百歲,葉萬安先生九十八歲,孫超九十五歲,越年長者越列入我的最優先,也許正因為如此,他們都是自民國四〇到八〇年代,臺灣最苦最難時期的關鍵人物,回顧他們怎麼幫助國家和自我突破,正好也回顧了我自己的童年、青春。我看到了自己如何在他們灌溉的土地上,成長與受益。
誰能想像:創辦台積電的元老曾繁城幼時,是坐在媽媽扁擔籃子裡飄泊大江南北的?曾繁城為了擔下長子的責任,不敢念自己鍾愛的歷史系,卻成了護國神山第一個「愚公移山」的人,他排除萬難,以極有限的經費設計廠房,專注硏發,替臺灣半導體在世界插旗,從一開始就立下可大可久的世界格局。
誰能想像:永遠帶著微笑慷慨助學、終身以「傳播進步觀念」為職志的高希均,他最小的妹妹,也是因軍人家境清寒而送人?曾繁城、高希均他們早已站在科技界、文化界最高峰。他們都出身眷村,因曾清寒,特別知道在關鍵時刻適時伸出關鍵的手,拉一把年輕人。
誰能想像:臺大校長傅斯年生前最後那一刻聲嘶力竭要求保住清寒奬學金,這奬學金後來栽培出一位臺大校長?孫震在傅斯年去世兩年後因有這份清寒獎學金才讀得了臺大,跟他一起拿奬學金、當清潔工的還有中硏院院士于宗先。
(相關報導:
風評:跌落危險邊緣的4.7%,三中難救中國經濟
|
更多文章
)
誰又能想像:那年代不是只有學生清寒,連校長也清「寒」。曾經口誅筆伐、在大陸轟下兩位行政院長的傅大炮,對發掘殷墟、建立中研院史語所、重建臺大典章制度極有貢獻的傅斯年,這位連胡適都佩服、連蔣介石都敬畏的才子,生前告訴妻子領到他的稿費後趕快幫他買一件棉褲,因為他冷得受不了了?
不僅臺大校長窮,新儒家哲學大師牟宗三先生,也曾與學生一起住在髒亂的小租屋中,是《聯合報》編輯劉國瑞把瘦弱的他接回家中「奉養」。牟先生是「道成肉身」,他可以清寒,不能委曲,涉及中華文化慧命之傳續,尤其不能委曲。劉國瑞委婉折衝,他的名言是「理可直說,事必曲成」,終於把這一個文化火種引接到臺大,影響至鉅。而幾乎沒有人知道劉國瑞在臺灣仍為文化沙漠時即熱中出版啟發民智的讀物,第一套書就是全注音的英國兒童百科全書。
俞大綱是藝文界共同的老師。圖為俞大維、俞大綱兄弟聯展中的俞氏家族老照片。(俞大綱俞大維昆仲聯展提供)
臺灣藝文界八〇年代以後熱鬧非凡,出類拔萃的有郭小莊、林懷民、邱坤良、黃永松、奚淞、施叔青……,誰能想像:這麼多藝文界巨匠,居然有一位共同的老師:俞大綱。俞先生除了給予他們精神食糧,也常常請他們吃飯,他們個個都瘦得露出骨頭。俞先生並不富裕,他自己還要靠香港友人幫忙。他竭盡所能給臺灣青年一片沃土,那些青年在他去世一、二十年後為臺灣藝文界開出一片接一片的繁花。俞先生,您看到了嗎?
「臺灣工業之父」尹仲容累到住院才四天就去世,逝時不到六十歲,他知不知道他帶在身邊的僚屬都承繼了「尹仲容精神」?他們在臺灣經濟領域繼續孜孜矻矻數十年,譬如,他的專員葉萬安曾幫貧窮的臺灣在美援停止後度過金錢難關,他近百歲仍著述甚勤,去年底出了新書,現在又在進行另一本論著,始終為國家經濟操危慮患。孫震在美援會時,常替尹仲容擬稿,也是個完美主義者,年紀輕輕就累到終夜氣喘,幾乎成為終身之疾,他八、九十歲仍不斷推出巨著,用儒家學說和資本主義的《國富論》相互闡發,言人之所未言,極具開創性。
孫運璿、李國鼎不斷出現在我的篇章中,他們都是「尹仲容精神」的直接、間接繼承者,臺灣有半導體「護國山脈」,就是因為他們「不怕多做多錯」。他們直接、間接也培育了許多人才,蕭萬長在其中,美國與我突然斷交時,替臺灣談下美國最惠國待遇的是他。
一位大師誕生,背後有多少「大人」的拉拔?國寶級書法家杜忠誥小腿浸在糞池裡長大,這個貧苦的臺灣小子奮力自修,一天練字十幾小時,墨汁要用汽油桶裝,十幾位大陸渡海來臺的大師感動之餘,沒有門牆之見,一起傾力栽培,不僅免學費,甚至濟助他醫療費。杜老師得以集各家之長,並在「書道」之中貫通儒釋道「人學」,將人格推向至善,普渡眾生,誨人不倦。
什麼才是教育?多才多藝的文學大師黃春明中學調皮搗蛋愛打架,四度被勒令退學,青春徬徨時,總有真正的「大人」張開網子,接住墜落的他,這些人來自大江南北,完全不認識他,卻是真正的教育家,讓充滿才華、缺乏溫暖、叛逆的黃春明,後來在大愛的環繞成長,他對鄉土、族群有非常溫柔敦厚的觀察,作品也始終飽含愛與生命力。
(相關報導:
風評:跌落危險邊緣的4.7%,三中難救中國經濟
|
更多文章
)
結晶釉大師孫超,超俗出塵,他是真正從乞丐出身的,三十六歲才讀大一,自卑又害羞,校慶時因衣衫襤褸,躲在教室。但他自小有強烈的進取心,讀書、畫畫,後來投入雕塑、陶藝創作,更是沒日沒夜,奮力研修。他的結晶釉作品亮麗地展現在世界年會時,國外同業不可置信地看著影片,以為是電腦特效做出來的。
白色恐怖時代多少冤靈,倖存的家人如何走過每天都是淚水的日子?同是中華民族,對愛家愛國理念不同,卻以恨出之、以血為代價,甚至連理念相同也可能遭有心者扭曲,以遂自己利益。痛苦在血脈之中遞傳,不僅兩代,甚至三、四代,但是,「那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王曉波、山東流亡學生的故事,是我採寫過程中最痛苦的。
王曉波,「匪諜兒子」,一生遭逢兩次白色恐怖。母親章麗曼信奉共產主義,她在大陸的家人卻因多為老國民黨人而被共產黨批鬥,祖父被打死,祖母餓死,弟弟下獄十八年。王曉波終生念念的是兩岸和平,連骨灰都漂葬在臺灣海峽,守望他深愛的土地。山東煙台聯中兩位校長張敏之、鄒鑑為了讓學生「一定要讀書」,誓死反共的他們一路追隨國民政府,最後被誣是匪諜遭槍決,何其弔詭。他們的子女、學生,恐懼而又堅強,奮力讀書,哀哀長大,許多人極為傑出。我撫心淚記,希望歷史不必再是淚史。
謝謝聯副的主任、我心目中的現代俠女宇文正,她以極大的包容,讓我敢走長路。謝謝作老(張作錦先生)每每在我低谷時用一兩句有智慧的話替我撥雲見日,並慨允替我主編本書,四兩撥千斤,把我六年混沌分出天地,眉目清朗。謝謝洪蘭教授、管中閔校長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作者賜序,提攜後進,並將我的心理伏流勾勒得如此清晰。謝謝杜忠誥老師為封面賜字,他寫了一、二十幅字讓我挑選,止於至善。謝謝願意具名推薦本書的我的《聯合報》長官和好友,他們看著我長大變老。本書編輯孟繁珍,是孟子第七十四代孫,能與耐煩的她合作,是我的榮幸。美編水分子,才華橫溢,總是令我驚豔。
深深謝謝我的每位傳主,他們當年吃盡苦頭,臺灣終能在最困難的時代創造輝煌。謝謝他們給我機會,忍受我直白的傻問題,讓我更了解他們曾經的掙扎,那些可貴的生命歷程,使我能為臺灣速寫他們奮鬥的身影,讓我們知道沒有任何成就是偶然的,不怕被打趴,打趴再站起,不要躺平。
(相關報導:
風評:跌落危險邊緣的4.7%,三中難救中國經濟
|
更多文章
)
*作者曾任《聯合晚報》編輯主任、採訪主任,也曾任《美國世界日報》臺灣辦事處主任,以及《聯合報》副總編輯、紀錄片工作室總監。本文選自作者新著《他鄉.故鄉:在動盪的時代,「臺灣行者」把我們的島打造成世界的光》(聯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