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婷觀點:拜登退選當下─影響微妙的槍擊案,效法勒龐的川普

川普在賓州巴特勒市的競選造勢活動遭遇槍擊,他在特勤局幹員保護下高舉右手向現場支持者致意。(美聯社)

7月21日,在洶湧難止的勸退聲中,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宣布放棄競選連任。毫無疑問,這是7月13日川普(Donald Trump)遇襲後,美國大選的又一高潮,也是台灣輿論繼「美國版319」後,又一個引發討論的新聯想:「美國版換柱」。

回顧2015年10月、2016年總統大選前夕,在黨內基層與本土派支持下,國民黨召開臨時全代會,廢止洪秀柱的總統候選人提名,改由時任新北市長兼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披掛上陣,史稱「換柱事件」。當然,拜登與洪秀柱的情況還是有些不同,包括拜登本人未獲正式提名就已自主退出,姿態上似乎沒有洪秀柱當年狼狽;但眾所周知,民主黨內「換拜」聲浪湧動多時,拜登的「知所進退」雖有顧全大局的考量,卻也是現實所迫下的逼不得已。而這背後既與6月底拜登慘不忍睹的辯論表現有關,也不能脫離7月川普遇刺後的民調格局。

至於民主黨的新總統候選人,拜登已經公開支持59歲的副總统賀錦麗(Kamala Harris)接棒,同時呼籲民主黨人團結共同擊敗川普,並號召支持者為賀錦麗的競選活動捐款。雖說民主黨全國委員會(DNC)尚未正式公布人選,但從眼下態勢來看,賀錦麗的出線機率應該不低。

只是這不代表民主黨馬上就能絕地大反攻。一來拜登的前期表現太過「深入人心」,現在距離投票也只剩下3個月;二來川普已確定搭檔范斯(J.D. Vance)、展開競選,民主黨卻尚未成軍;三來川普這次雖還維持民粹人設,卻已開始出現法國勒龐(Marine Le Pen)的「去妖魔化」(de-demonisation)傾向,目的當然是爭取更多選票。民主黨想在這種情況下勝選,勢必要經歷一番苦戰。

槍擊案後的微妙民調格局

首先觀察近來的總體民調走勢,基本上川普與拜登兩人的民調差距雖略有擴大,卻沒有顛覆近一個月的整體民調格局。而這種結果雖代表13日的槍擊案沒有重創拜登選情、沒有大幅拉升川普支持度,卻也意味著拜登想借槍擊案轉移「換拜」炮火的盤算勢必落空。

例如根據路透社與IPSOS在7月15日至16日所做民調,川普(43%)雖有槍擊案的輿論聲量加持,卻只是微幅領先拜登(41%),且競爭整體沒有脫離6月12日(川普41%、拜登39%)後的既定走勢,都是在誤差範圍內。無獨有偶,YouGov與《經濟學人》所做的7月13日到16日民調也顯示,川普(43%)只是微弱領先拜登(41%),且與7月7日數據(川普43%、拜登40%)相比,拜登僅僅下降1%。

可以發現,槍擊案後雖然有不少分析宣稱「美國大選進入垃圾時間」、「川普贏定了」,但民調數據證明現實遠比想像複雜。槍擊案看上去能為川普與共和黨催票,但在美國當前的極化政治結構下,這起事件對兩黨都有一定尷尬:川普遇襲有助共和黨固盤,但槍手的共和黨人、白人男性身分,導致川普無法進一步攻擊民主黨;選前發生槍擊事件有助民主黨選情,但維安不力、遇襲者是共和黨候選人的現實,同樣會讓民主黨不想多做糾纏。 (相關報導: 獨家》真的是故意蓋廢票拉下賴清德人馬!留下鬼手印的她痛罵新系對鄭文燦冷眼旁觀 更多文章

因此槍擊案發生後,兩黨開始了各自的「有所為、有所不為」:共和黨竭力抨擊拜登塑造的選舉氛圍導致暴力,卻始終避談槍手的出身背景,川普本人也未多作擅長的族群仇恨動員,而是打鐵趁熱宣布搭檔范斯、在台海開啟話題新戰場,繼續塑造「拜登無能」的政治敘事;民主黨與拜登則沒有共鳴「川普自導自演」的陰謀論,而是針對槍擊案進行調查,特勤局也承認了維安不力,盡可能將損害控制在「執行不佳」的技術層面,避免川普支持者的「拜登指使暗殺」說持續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