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AI)的快速發展,讓我們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這是一個充滿驚奇與恐懼交織的時代,人類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一方面,AI在醫療、交通、教育與國防等領域展現出令人讚嘆的潛力,有望大幅提升人類生活品質,為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福祉;另一方面,AI的難以駕馭和不可預測性,也引發人們對「奇點」(Singularity)(Vinge,1993)的深深擔憂—當AI智慧超越人類,我們是否還能掌控自己的命運?人類是否會成為AI的附庸,甚至是奴隸?這些問題都讓人類社會陷入前所未有的焦慮和不安當中。
當代科技先知們的預言:「奇點」何時來臨?
在 2022 年的「人工智慧進展專家調查」中,有 738 名在 2021 年的 NIPS 和 ICML 會議上發表論文的人工智慧專家估計,到 2059 年,出現高級機器智慧的可能性為 50%。
以前的調查也有類似的結論。2009 年,參加 AGI-09 會議的 21 位AI專家接受了訪查。專家們普遍的認為AGI (通用人工智慧)將在 2050 年左右出現,他們對具體人工智慧成就的估計:從通過「圖靈測試」開始、小學三年級智力、完成諾貝爾科學突破,以及實現超越人類智慧的階段。
2012-2013 年,歐洲認知系統協會主席文森特-C-穆勒(Vincent C. Muller)和牛津大學的尼克-博斯特羅姆(Nick Bostrom)等學者對AI研究人員進行一次調查(Müller與Bostrom,2014)。總共有550 名參與者回答了這個問題:AGI 可能在何時出現?10%的參與者認為 2022 年有可能實現 AGI、90%的參與者認為AGI有可能在2075年實現。
2017 年 5 月,在 2015 年 NIPS 和 ICML 會議上發表過論文的 352 位AI專家接受了訪查。結果顯示,專家們估計到2060年AGI發生的可能性為50%。
不過,來自不同地區的意見差異很大:亞洲受訪者預計 AGI 將在 30 年後出現,而北美受訪者預計將在 74 年後出現。他們同時也表示某一些重要的工作職缺的將在 2030 年前實現自動化:例如,傳呼中心人員、卡車司機與零售業。
2019 年,32 位AI專家參與了一項關於 AGI 時間的調查:有45%的受訪者預測時間在 2060 年之前;34%的參與受訪者預測時間在 2060 年之後,最後,則是有21%的參與受訪者則是預測「奇點」永遠不會出現。
(相關報導:
風評:大法官不是國會立法導師,是不是總統意志護衛隊?
|
更多文章
)
AI公司的企業家們也在預測我們何時會到達「奇點」,他們比研究人員表現更加樂觀的態度。這些情況都在意料之中,因為他們會從對人工智慧興趣的增加中獲益:在 AGI-09 會議上與 21 位AI專家就 「奇點」何時出現?」進行的調查結果,以及在對 738 名於 2021 年 NIPS 和 ICML 會議上發表論文的專家進行的「2022 年人工智慧進展專家調查」 中,AI專家估計,直到 2059 年才會出現高級機器智慧的可能性為 50%(Hort等,2023)。
2024 年,埃隆-馬斯克預計到 2026 年將開發出比最聰明的人類還要更聰明的人工智慧(德國之聲,2024);路易士-羅森伯格(電腦科學家、企業家和作家)的預測為2030 年;派翠克-溫斯頓(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認為在1972 年至 1997 年;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預測這個點在2040 年。另外,也包括雷-庫茲韋爾(電腦科學家、企業家)的5 部全國暢銷書著作《奇點臨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 Previously 2045, in 2024: 2032.4)。
人工智慧公司(NNAISENSE)聯合創始人、瑞士AI實驗室(IDSIA)主任 Jürgen Schmidhuber則是預測大約是在2050 年。除此之外,也有對AI保持過於樂觀的例子:包括,AI的先驅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他在1965 年表示「機器將在二十年內勝任人類能做的任何工作」(Simon,1967);日本 1980 年的第五代電腦以十年為期限,目標是「進行對話」。
這一歷史經驗促使當前大多數科學家對 10-20 年這樣大膽的 AGI 預測敬而遠之。然而,隨著生成式AI的興起,這種情況也開始發生了變化(Cem Dilmegani,2024)。
瞭解為什麼在大多數專家看來,實現 AGI 是不可避免的
實現 AGI 似乎是一個大膽的預測,但如果考慮到這些事實,它似乎是一個相當合理的目標:
樂觀誠如特斯拉的執行長馬斯克,他曾多次公開表示,最快可能在2026年實現超越人類的AI,屆時人類社會將面臨巨大的變革和挑戰。而保守派如未來學家庫茲韋爾,則將「奇點」時間點推遲到2045年。他認為,儘管AI科技正在高速發展,但要實現真正的AGI仍需時日。儘管眾說紛紜,但大多數專家的共識是:以目前AI發展的驚人速度,「奇點」將在本世紀內到來。這意味著我們這一代人很可能會親眼目睹人類智慧被超越的歷史時刻。屆時,人類社會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我們將與AI共處,甚至被AI所「統治」。
從認知心理學看AI :人腦VS機器,智慧差異的背後
認知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智慧是多面向與多層次的。我們雖然擅長於類比、聯想與創造等高階認知能力,但在記憶力和計算速度上卻遠不如機器。隨著AI在圍棋、視覺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狹義領域的表現持續超越人類,AGI的實現似乎指日可待。然而,智慧的複雜性也意味著,未來的超級AI與人類智慧很可能是全然不同的存在,而非單純的「比人類更聰明」。它們可能擁有我們難以想像的思考方式和行為邏輯,這也是人類對AI恐懼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們無法預測一個遠超人類智慧的存在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命運,這種未知帶來了深深的不安(Friedenberg,2010)。
(相關報導:
風評:大法官不是國會立法導師,是不是總統意志護衛隊?
|
更多文章
)
恐怖谷理論:當AI變得太像人類
日本機器人學家森昌彥提出的「恐怖谷理論」(Uncanny Valley),或許能幫助我們理解人類對AI崛起的複雜心理(Mori,1970)。該理論指出,當機器人的擬人程度提高到某個臨界點時,人類反而會產生強烈的不適和厭惡感。這種現象被稱為「恐怖谷效應」。對照AI的發展,我們或許正步入一個「認知恐怖谷」—AI變得愈發有智慧,愈發接近、甚至超越人類,卻也愈發讓人感到陌生和恐懼。在AI「奇點」到來之際,人機關係能否順利跨越這道鴻溝,將是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我們需要審慎地探索人機共生的可能性,而非單純地排斥或敵視AI。只有建立健康的人機關係,人類才能在AI時代安然立足(Ullrich,2023)。
AI浪潮中的社會震盪:失控的機器與失序的人心
從社會學的角度審視,AI的崛起勢必引發一系列社會變革和衝突。隨著AI在越來越多領域取代人力,失業率可能暴增,大量勞動者將面臨失業和貧困的威脅。同時,AI科技很可能加劇社會財富分配的不均,導致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社會階層日益固化。在人人自危的氛圍下,犯罪率上升、社會秩序動盪都並非天方夜譚。更糟糕的是,如果屆時AGI真的出現異常,譬如出現偏離人類價值觀的行為,整個人類社會恐怕將面臨群龍無首、雪上加霜的局面。到時候,我們應該如何應對一個失控的超級智慧?人類文明還能延續嗎?這些問題都亟需我們未雨綢繆,及早準備。
曙光:原住民智慧啟示錄?
值得玩味的是,在AI浪潮席捲全球之際,原住民族群的獨特認知方式,或許能為人類文明指引一線生機。根據人類學和認知心理學研究發現,其不同於主流社會的抽象思維模式,原住民的宇宙觀思維更強調身體力行、與自然共處(Kim與Matsumoto,2001)。他們重視人與萬物的和諧共生,崇尚簡樸智慧,保持對世界的敬畏之心。面對AI科技帶來的諸多失序,或許我們應該重新審視主流文明的發展方向,去除對科技的迷信和狂熱,或是加入原住民認知方式的大型語言模型訓練,學習原住民智慧,重拾人類與萬物合一的樸素情懷。唯有找回生命的真實本質,直面科技的局限,人類才能在AI時代保有尊嚴,重建秩序。以開放和謙卑的心態,重新審視人工智慧可能帶來的挑戰與機遇。我們需要加強跨領域合作,制定全面且務實的AI治理框架(Iku-Silan等,2023),在鼓勵創新的同時,也要設置必要的防護機制,確保AI系統的安全、可控與符合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