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我們偌大的城市,鋼鐵與石頭打造出來的堅固建築,把這些城市連在一起的公路與鐵路網,以及塑造環境的宏偉景觀與工程。我們的社會散發出一種誘人的永恆感。儘管數位世界毫無重量,但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既扎實又豐富,塑造了我們的日常期望。
去超市採買時,我們會預期超市裡擺滿了新鮮的蔬果,我們預期超市裡冬暖夏涼。即使動盪不斷,我們認為21世紀的供應鏈與供應能力就像古老的市政廳一樣穩健。我們生命中所有最極端的部分看起來都平淡無奇,所以多數情況下,我們繼續過日子,彷彿日子會無限期地延續下去。我們周圍的多數人都是這樣,包括我們的領導人。
然而,沒有什麼是永恆的。縱觀歷史,社會崩解比比皆是:從古代的美索不達米亞到羅馬,從馬雅人到復活節島,一次又一次的崩解,不單只是因為文明無法持久,而是因為不可持續性似乎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特質。文明崩解不是一種反常現象,而是一種常態。一項研究探索了約60個文明,結果顯示,這些文明平均約持續400年。沒有新的技術,這些社會的發展——可用能源、糧食、社會複雜性方面——嚴重受限,因此最終分崩離析。
時至今日,除了一點,什麼都沒變:數百年來,持續的技術發展似乎讓社會擺脫了崩解的必然性。然而,如果我們因此認為這個趨勢已經停止了,那可就錯了。雖然21世紀的文明與馬雅文明大不相同,但維持龐大的基礎設施、養活大量的人口、因應有限能源與文明能力的壓力並未神奇地消失,那些壓力只是暫時被推遲了。
假設有一個世界可以阻止上述那些動機,也許現在是暫停技術發展的時候了?當然不可能。
現代文明的運作只能靠持續的技術進步來推動。我們整個社會體系的基礎建立在長期經濟成長的概念上,而長期經濟成長有賴新技術的發展與傳播。無論是期望以更少的成本換取更多的消費,還是希望在不加稅的情況下享用更多公共服務,或是奢望我們可以持續破壞環境、同時無限期地追求更好的生活,這些協議——可以說是大協議本身——都需要技術。
前面提過,新技術的發展是因應地球重大挑戰的關鍵。沒有新技術的話,這些挑戰根本無法克服。維持現有生活方式所付出的人力、物力代價很大,不容忽視。雖然我們現有的技術在許多方面都很強大,但幾乎沒有跡象顯示,這些技術可以持久地推廣到世界各地,並以已開發國家視為理所當然的水準,來支援全球八十幾億人口。儘管有些人可能不認同,以下論點還是值得重申:如果沒有把新技術融入我們的解決方案中,想要解決氣候變遷等問題,或維持不斷提高的生活與醫療水準,或改善教育與機會,是不可能的。
下個世紀,全球人口將開始下降,有些國家的人口會急遽減少。隨著勞工與退休人士的比例發生變化、勞力減少,經濟將無法以目前的水準運作。換句話說,沒有新技術,就不可能維持生活水準。
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日本、德國、義大利、俄羅斯、南韓等國現在正逐漸接近勞動年齡人口危機。也許更令人驚訝的是,到了2050年代,印度、印尼、墨西哥、土耳其等國也將陷入類似的情況。中國是未來幾十年科技史上的主角,但上海社科院預測,到了本世紀末,中國人口可能只有6億,是近一世紀以來人口成長的驚人逆轉。中國是總生育率全球最低的國家之一,僅與南韓、台灣等鄰國相差無幾。事實是,若沒有新技術,中國完全無法持續發展。
這不僅與人口數字有關,也與專業、稅基、投資水準有關。退休人士會從系統中提領資金,而不是長期投資。也就是說,「二戰後的治理模式不是直接破產,而是變成社會自我毀滅的契約。」人口趨勢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會改變,世代序列(generational cohort)的規模維持不變。這種緩慢、持續不斷的衰退已經停不下來了,就像一座持續逼近的冰山,無法迴避——除非找到替代那些勞力的方法。
資源緊繃也是必然的。回想一下,為潔淨技術取得材料極其複雜又脆弱,更遑論其他產業。舉例來說,到了2030年,鋰、鈷、石墨的需求預計將增加500%。目前,電池是潔淨經濟的最大希望,但現有的儲存容量嚴重不足,在許多用途上不足以維持長時間的能源消耗。為了彌補迅速耗盡的資源,或解決許多原料供應鏈的各種失靈,我們需要替代方案。這需要在材料科學等領域取得新的技術與科學突破。
考慮到人口成長與資源稀缺帶來的限制,光是維持現況可能就得把全球生產力提高兩、三倍。然而,對全球多數人來說,維持現狀是不可接受的,例如,有些地區的兒童死亡率是已開發國家的12倍。當然,以目前的消費與發展水準繼續下去,不僅會造成人口與資源壓力,也會加劇氣候危機。
這不止是餐廳勞力短缺及電池昂貴的問題,這代表現代生活的每個不穩定面向都將瓦解,並產生無數不可預測的後果,這些後果將與許多已經無法控制的問題交織在一起。我們的生活方式大多是由不斷的技術進步而來,這點常常被低估。歷史上的先例(切記,對每個過往的文明來說,那是常態)就是鮮明的警告。停滯不前的最好結局是經濟逐漸下滑,但更有可能的結局是演變成迅速惡化的災難性崩解。有些人可能會說,這是第三種選擇,使原本的兩難困境變成三難困境。我覺得那不可能發生。首先,這是目前看來最不可能的選擇。再者,萬一真的發生了,也不過是把兩難困境換成一種新的形式。暫停技術不是解方,而是通往另一種反烏托邦、另一種災難的途徑。
阻止即將到來的浪潮即使可行,這個概念也令人不安。維持生活水準需要技術,更遑論提高生活水準。防止文明崩解需要技術。拒絕技術進步的代價攸關我們的生死存亡。然而,從這一點開始,每一條潛在的前進路線都充滿了重大的風險與不利因素。
作者介紹
現任微軟執行副總裁兼新部門「Microsoft AI」執行長,DeepMind共同創辦人。
從倫敦街頭到科技世界的巔峰,本書作者穆斯塔法.蘇萊曼的人生軌跡,正如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一般,充滿突破與轉變。十九歲那年,他放棄大學學業,協助創立穆斯林青年熱線,為倫敦的穆斯林社區提供一項創新的心理健康支持服務。這份對於運用科技改變社會的熱情,成為他日後創業旅程的先聲。
蘇萊曼的名字,與DeepMind這家人工智慧先驅公司緊密相連。作為共同創辦人,他不僅見證公司從一個小型創業公司成長為全球AI研究的佼佼者,更是在公司被Google收購之後,推動AI技術的廣泛應用。DeepMind創造一個以人類的方式學習如何玩電子遊戲的類神經網路,並在2014年開始開發AI圍棋軟體AlphaGo,短短不到兩年時間便擊敗世界棋王李世乭。這項里程碑對全球科技生態產生深遠影響,人工智慧的春天再度來臨。
2022年,蘇萊曼與LinkedIn共同創辦人霍夫曼(Reid Hoffman)共同創立Inflection AI,繼續他的願景:重新定義人類與電腦的關係。他領導下的團隊推出個人AI「Pi」,這項技術不僅以其世界級的個性和同理心吸引數百萬用戶,也開創生產力應用的新範疇。
《時代》雜誌將蘇萊曼評為全球AI百大影響力人物之一,證明他在推動AI發展與倫理討論上的重要地位。《時代》這麼描述:「打從二十年前,蘇萊曼就開始討論世界未來的模樣,他們的願景和堅持,最終將DeepMind推至該領域的頂端。」
2024年3月,蘇萊曼接任微軟新部門「Microsoft AI」執行長,負責消費端AI業務。
英國作家兼出版人,著有《內容機器》(The Content Machine)、《策展》(Curation)、《人類新疆界》(Human Frontiers)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