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躍式經濟發展和創新,營商環境得到改善
已開發國家所說的跳躍式發展和創新,在非洲是大勢所趨。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非洲存在不確定性,但有許多國家與已開發國家的差距正在縮小。
有別於已開發國家和亞洲國家,大部分的非洲國家並未經歷過工業化,就直接跳到了當前階段。因此,這些國家正在試著跳過產業發展的中間階段,利用技術實現「跳躍式」發展。這是為了透過跳躍式經濟發展克服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但也因為非洲缺乏基礎設施,與基礎設施完善的已開發國家相比,非洲有比較好的條件能跳過原本會經歷的階段,實現跳躍式發展。
非洲的通訊就從2G發展成4G或5G,直接跳過有線電話,進入了行動時代。十年前,肯亞就是在行動支付領域領先的國家,現在肯亞總人口的四分之三都在使用行動支付服務。另外,美國有矽谷,而在肯亞,人們稱奈洛比這個城市為「草原矽谷」(Silicon Savannah)。
非洲正在積極接受新技術,實現跳過中間階段的跳躍式發展,而這正在引領非洲經濟「創新」。例如,盧安達由於缺乏交通基礎設施而難以配送醫藥品,當地政府決定與美國初創企業攜手合作,其用來運送血液的無人機甚至在2018年被《時代》雜誌評選為最佳發明。這是無人機配送服務首次在全球被商業化。
資通訊技術(ICT)領域也是近幾年成長幅度最大、在非洲最受矚目的領域。非洲各國正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技術領域加大政策支援、預算和投資,並探索創新的方法來跳過第二次、第三次工業革命,直接開展第四次工業革命。
資通訊技術的創新在非洲的主要產業農業表現得尤為突出。總公司設於奈及利亞的Zenvus公司正在基於數據,提供農戶能確認農作物狀態的相關資訊,並幫助農戶收集土壤數據,以追蹤灌溉和肥料狀態,Zenvus公司也正在推動這種智慧型解決方案的商業化。尚比亞則是開發了一款會利用AI技術提供農作物疾病和各地天氣資訊的App,這個App會利用AI辨識果實的狀態、確認農作物有無疾病,並提供天氣資訊。烏干達的咖啡生產商則在咖啡物流系統中引進了區塊鏈,只要掃QR Code,就能確認咖啡豆從生產到運輸的所有紀錄,為消費者提供透明的數據。
全球市場已經看出了這一點,創投公司對非洲的關注度正在提高。2014年,非洲的外國直接投資額(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以416億美元,超過了海外援助額406億美元。
非洲「鑑價」高,必須認可非洲的潛力
鑑價是由專家進行調查與評估後認定的價格,除了考慮財產當前的狀況,也會將未來的稀少性和潛力納入評估。出價則是買家願意付出的價格。鑑價與出價有時並不一致。非洲就屬於出價遠不及鑑價的狀況。這是因為買家在決定價格時未正確理解非洲的價值,並且帶有偏見或只考慮當前狀況。也就是說,對於非洲的潛力,一般人與專家認可的價值有所差異。
非洲有潛力這點無庸置疑。會強調非洲的潛力,是為了避免在營商時過於關注非洲當前的現實情況。當前的現實情況固然重要,但我們應該要盡可能預測不久後的未來,並在考慮到潛力的情況下投資未來。如果只想著現在的非洲有多貧窮,那營商可以說已經失敗了一半。
非洲資源豐富這早已是人盡皆知的事。但會在非洲爭奪主導權,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非洲是資源寶庫。在獲取非洲資源方面,戰略重要性正在上升。韓國近幾年尤為重視車用尿素溶液等商品的供應鏈多元化,而非洲是解決方案之一。
非洲很有可能成為取代中國和東南亞的生產基地,並成為巨大的消費市場。雖然非洲因為內戰和衝突頻發而讓人覺得它沒有希望,但它其實是經濟成長速度最快的一個地區。根據2018年CNN的一篇報導,全球成長速度最快的5個國家為衣索比亞(近十年平均值:10%)、盧安達(2018年預期值:7.2%)、塞內加爾(2017年:7.0%)、坦尚尼亞(2018年:6.8%)以及迦納(2017年:6.4%)。2018年,衣索比亞經濟成長率達到了8.2%,成長速度排名全球第二,僅次於迦納(8.3%)。若看整個非洲大陸,象牙海岸、吉布地、塞內加爾、坦尚尼亞都實現了約7%的高經濟成長率。高經濟成長率不僅會造就有購買力的中產階級,還會促進都市化發展。此外,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消費品市場也創下了超過10%的年均增長率。
非洲國家也正在努力使本國產業多元化。非洲雖然擁有豐富的資源,但相關製造業的發展速度依舊緩慢。自然資源是過去推動非洲市場發展的主要動力。但為了提高自然資源的附加價值,非洲政府近幾年正在扶植製造業,並強調必須創造工作機會、實現工業化。援助機構也紛紛表示,今後將提供「技術援助」以支援非洲國家的工業化發展,而不再只是提供「單純的援助」。非洲的產業原本以第一級產業為主,但隨著其產業朝製造業、服務業、資通訊技術開發、農業現代化等多個領域多元發展,製造業也出現了變化。
此外,隨著貿易規模擴大,過去以歐洲、美國、中國為中心的貿易結構正在變得多元化。非洲與巴西、印度、中東國家的貿易額占比從30年前的1%擴大到了20%以上,而貿易夥伴也正在擴大到日本、印度、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
2021年,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開始運作。該貿易區為全球規模最大、由54個非洲聯盟成員國簽署協議,其目標是創建涵蓋約13億人口、GDP約3.4兆美元的單一大陸市場。非洲國家之間的區域經濟整合有望加速,吸引的外資規模也有望進一步擴大。
這也就是為什麼企業和政府必須制定進軍非洲的戰略。為此,與具有高度成長潛力的非洲新興國家共同建設基礎設施極為重要。
非洲資源豐富,究竟是祝福還是詛咒?
非洲大陸不僅面積大,歷史也相當悠久。據說非洲97%的土地有三億多年的歷史。因為歷經漫長歲月,非洲大陸地質結構堅硬,不常發生火山活動、地震和海嘯,並蘊藏著大量的礦產資源。
非洲蘊藏原油、天然氣、錳、鉑、鑽石等多種礦產。其石油儲量占全球的10%,天然氣占8%,鉑、鈾等全球主要礦產資源占30%以上。
此外,全球46%的鉻、48%的鑽石和鉑、29%的黃金也產自非洲。非洲還擁有豐富的天然氣資源,莫三比克近海就正在開發天然氣田。由於還有各種資源尚未被探勘,開發潛力巨大。
非洲的各種資源為製造商提供了能夠降低生產單價的機會。但資源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帶來「機會」,也能帶來「威脅」。如果能有效利用豐富的資源,那將非常有利於經濟成長。這就是所謂的「資源祝福」(Resource Blessing)。但是,如果國家未能有效分配資源和累積的財富,而且未能促使相關產業發展的話,那資源的附加價值當然就會非常地有限。
非洲雖然能以自然資源為基礎帶動經濟成長,但如果相關產業無法共同發展,產業競爭力就會下滑,經濟成長就會面臨顯著的侷限性。也就是說,資源越豐富,反而可能會導致經濟成長速度放緩、國民的生活品質和民主化程度下降。這就是所謂的「資源詛咒」(Resource Curse)。
作者介紹:李洪均(이홍균)
韓國首爾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畢業後,在美國獲得MBA學位,隨後在韓國建國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專攻韓國企業海外行銷。
任職於支援中小企業往海外擴張的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15年間作為外派人員被派往美國、中國、巴基斯坦、非洲,依據各地區商業狀況直接提供中小企業需要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