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大地關鍵詞,光怪陸離漲新知。本集介紹「二次元」這個名堂在中國大陸的發展史,以及它最大的吸引力兼缺陷之所在──它是一種「靈魂按摩」,一種對於現實的「輕反抗」,可以輕鬆參與、輕鬆過把癮的反抗。
「二次元」,台灣以前比較習慣的說法是「ACG」,就是日本出產的,或者日式風格的動畫anime、漫畫comic、遊戲game的合稱,這來源其實只是90年代一個BBS的討論板名;約定俗成以後,也有人再加上一個「N」,就是小說novel。但當然,並不是所有日式A、C、G、N都能算在「二次元」這個集合裡。例如你說《小叮噹》《七龍珠》這種國民級作品算不算「二次元」?它無疑算是ACG,但又不太算「二次元」,它太紅了。《島耕作》系列之類商業題材或《聖堂教父》那種黑道加政治題材的作品呢?也不算,太現實了。
那麼什麼才比較會被認為是「二次元」?有什麼代表作品?
一個籠統的關鍵字是「宅」,otaku,沉浸其中鑽得很深的,或者堅持自己愛好,不管這與主流社會價值觀有何出入的。
在這個概念之下,它也如同各種形式的藝術,可以分出「嚴肅」的一面和「爽」的一面。「嚴肅」,serious,可以是想認真探討什麼議題,或者探索各種新的可能,或者與傳統對話;我們也可以換個詞用「硬核」,hardcore或者就用「硬」來形容。「爽」的一面,就是面向市場,做群眾喜聞樂見的東西,當然除了「爽」以外,也可以是溫馨、搞笑等等,再換個概括性比較大的詞,大概就是「軟」。
在1997年以前,「二次元」的公式大概是:「少年遇到了少女,然後拯救世界」,反過來也可以;其他種性別、性向組合也可以,背景則現實或奇幻都可以。而在1997年,出現了一部劃時代的、對往後「二次元」這個概念產生了重大影響的代表作:《新世紀福音戰士》,簡稱《EVA》。它為這個公式再加了一條:「關注青少年的自我認同問題」,而這關注,絕對不能是自上而下的說教,而是要「感同身受」,和那些人、那些問題站在一起的;這裡所說的「青少年」,也不限於青少年,它也可以包括不想長大的成年人、在大人世界裡太苦悶的成年人,或者有興趣用青少年的殼來探討當下日本人精神困境、或整個現代文明困境的成年人。
例如《EVA》的劇情,乍看之下也是少年接到使命,要去駕駛大機器人,對抗滅世級的怪物來保衛人類,也遇到幾個少女隊友;但它和以往老套不一樣的地方,就是這少年很憂鬱,和父親關係很僵,偏偏父親就是指揮官。然後反派也不是單純的壞蛋,而是些扯上了一堆宗教和哲學概念的莫名其妙的東西。總之每個人都有一些心理問題,但事情偏偏就找到他們頭上來了。論者認為,這樣的角色和劇情,恰好對應了19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特別是1995年阪神大地震和奧姆真理教在東京地鐵放沙林毒氣這兩項大型天災人禍之後,日本人的迷茫心態。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漢光40號實兵演習—強化臺灣國防與應對挑戰的重要里程碑
|
更多文章
)
附帶一提,這《新世紀福音戰士》2001年在中國大陸電視台首播的時候,中文片名改成了一個不知所云的《天鷹戰士》,去除了宗教意味,內容也大幅刪減,修改成了好像以往那些老套的、給小孩看的戰鬥、熱血就完事兒了的機器人動畫,這反映當時那邊的同仁還沒有意識到這已經是個很不一樣的東西了,它很複雜。
而其實,廣東是可以看到香港電視台的,廣東人可以看到先前香港播的版本,而那時網路也已經開始普及,於是對這些日系作品感興趣的第一代網民便得以組成一些社區,自發去搜尋、分享各種亞文化的相關資訊與背景知識,包括《EVA》背後的日本社會心理和「宅文化」的源流,如此而能得到一種「我比那些只看得到報紙和電視的都懂」的優越感,這就是大陸最早的一批「老宅」或者「老二次元」了,雖然當時「二次元」這個叫法還沒在大陸傳開。這些老手,也有一些會在《大眾軟件》或《遊戲機實用技術》之類的實體雜誌上寫文章,擴散這些知識,然後也就把人帶入坑。
《EVA》算是比較著力去言之有物、著力去探討人性的比較「硬」的類別,與它類似的還有對科幻影劇多有啟發的《阿基拉》、《攻殼機動隊》等等,更早的就是1970年代的《機動戰士鋼彈》,大陸翻譯叫「高達」,這個系列的由來非常有意思,我們下集再談。這裡先繼續講比較「軟」的類別。這就要講到2000年代日系動漫遊戲所流行的關鍵詞「萌」。
「萌」,各種可愛的、柔軟的,讓人萌生愛意、保護欲或佔有欲的形象、行為與「要素」。這時期一部代表作是2006年的輕小說改編動畫《涼宮春日的憂鬱》,女主角涼宮春日是個異想天開但真有可能心想事成的高中生,對平庸的世界很不耐煩,嚮往科幻,然後男主角阿虛是個很虛、很平淡的普通人,但就要和未來人、外星人一起陪涼宮春日作各種異想天開的社團活動,把她哄開心了,宇宙就能保持和平,不會毀滅,而男主角阿虛和能代入他的觀眾,也就可以在這種「陪伴」中感到一種幸福。
《涼宮春日的憂鬱》比起同一時期的作品,它一個特性是非常「鮮明」:它賣肉、賣萌、搞笑都比較直接,不怕突兀,甚至台詞裡就直接跟你講「萌要素」,它預設的讀者和觀眾,就是已經看過很多同類作品,對各種套路都很熟悉的。什麼是「萌要素」?比如說有人覺得雙馬尾這種髮型可愛,有人覺得「傲嬌」這種性格可愛,這些就都可以列為「萌要素」,然後業界,和民間海量的業餘同人作者,就可以把這些要素排列組合、推陳出新,不斷推出新作。
2004年日本ACG文化研究學者東浩紀就發明了一個理論叫「資料庫化的消費」,大陸翻譯叫「數據庫化的消費」,概念是:很多愛好者不再是追著故事或著名作者去消費,而是盯著「要素」,循著各種標籤和關鍵詞去找作品來消費。後來大陸同好就有直接把「萌」當「喜歡」的同義詞來用的說法,例如說「我萌雙馬尾」、「我不萌傲嬌」。
上面只舉了《EVA》和《涼宮春日》兩個例子,這當然不能涵蓋所有類型,但也可以約略用來解釋「ACGN/二次元」這個概念,其不同於廣義的動畫/漫畫/遊戲/小說的精神內核。這精神內核是怎樣呢?下面就請各位聽好了,我這不只是轉述別人的說法,我是真在裡面玩過很多年,修正過很多次自己的想法,才有以下的心得體會,請大家參考:
「二次元」是屬於青少年,以及不想長大的、懷念少年時的成人的童話,是一種對於主流社會、主流文化的「輕反抗」,就是可以輕鬆參與、輕鬆體驗、輕鬆觀賞的反抗。「二次元」裡的一大宗叫「輕小說」,「輕小說」最廣泛的定義就是「可以輕鬆閱讀的小說」。那什麼是「輕鬆」呢?具體來說是成長、冒險、戀愛,各種矛盾的發展和解決,都要是相對輕鬆的,讓人看著舒服,不要有太多負擔。這便是「二次元」的吸引力,也是它與生俱來的缺陷。
這又怎麼說呢?這裡,我可以借用香港人文學者陳雲先生提過的一個觀念:嚴肅的文藝作品,給予人靈魂的震撼;庸俗的娛樂作品,則只給人靈魂的按摩。整個「二次元」所要從事的,就是「靈魂按摩」,就是以「靈魂按摩」來供給所謂的「情緒價值」。某些創作者也會有一點雄心,想要更嚴肅一點,去用力地給人震撼,但往往因為眼高手低而挨罵;比較成功的,就是稍微用力一點,讓人能以為這是震撼,進而與有榮焉、志得意滿、沾沾自喜地如此宣稱了,但本質上仍然是按摩,其對現實的批判力度和反抗力度,仍然只是輕度,一個安全的、無害的程度。
這「輕反抗」是我在本集第一次提出的詞,各位記好了,你們見證了當代思想文化史上微不足道的一頁。我大概就是在去年到今年發明了「輕左派」這個概念,這是「輕小說」給我的靈感。左派不通常一個個都一副嚴肅認真、苦大仇深的樣子嗎?但有多少人是真的認真,有多少人只是覺得那樣很酷,裝成那樣,像成語「附庸風雅」來「附庸左派」呢?這是我大學時期發明的一個詞,那時候很流行學生運動、社會運動嘛,你就算自己不搞,也喜歡在個人板上轉貼各種相關文章,像是來自《破報》那種,這樣來附和一些土地啦、性別啦、語言、族群、勞動之類的議題,彷彿這樣就能盡到文藝青年或知識份子的天職了;你跟不上的話,或許還要有些罪惡感。我也曾經有一點是這樣的。
那真叫你上街去運動呢?可能太危險、太累了,又或者單純就是我其實並不那麼在乎這個。要當真正的左派,去真正的反抗,那多辛苦啊,而且也不太可能有結果。還是「附庸風雅」一下就好,「輕反抗」。就好比現在人吃東西怕胖,就有店家推出了「輕食」這個讓人可以哄一哄自己的概念;然而你是不會看到文青自己講出「輕左派」和「輕反抗」這種詞的,因為這就會暴露自己的無心與無能,只是喜歡體驗那種感覺。所以2010年代有人造了「假掰」這個詞來諷刺社運文青以及「覺醒青年」,是「假仙」的加強版,對比大陸用語可以說「裝逼」。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漢光40號實兵演習—強化臺灣國防與應對挑戰的重要里程碑
|
更多文章
)
「二次元」就比較不那麼「假掰」,不那麼「裝逼」──有些還是人會想裝一點的,但畢竟這個文化是從娛樂之中衍生出來,大家總會有一個默契,就是:我來這邊,就是要暫且脫離現實,找一些比現實美好、輕鬆的東西的。而如果我能把這興趣發展成事業,活出有別於主流商業社會的活法,那就更美妙了。大陸有句流行語,大概是這樣說的:「我惹不起你,還躲不起嗎?」這句話大概也就可以拿來解讀「二次元」的文化基因。這個圈子的同好一般並不怕承認這個圈子的逃避傾向,或者說正因它提供了無數個避秦的桃花源,才能在那麼多大人不知不覺間,就發展了這麼多受眾,成長到了這麼大的規模。
它原本也是日本在1980年代提出的概念,用來概括那些日式平面風格的商業美術,也就是動畫、漫畫和電子遊戲。2008年,中國大陸有一本叫《二次元狂熱》的雜誌創刊,刊名就沿用了這個說法。其內容,就是這些日式ACG報導與評論,最大賣點是每期附光碟,裡面都是各種同人音樂、漫畫、圖片、短片之類的,沒錯,這不折不扣就是盜版,反正那些日本社團不知道,或者沒精力來中國打官司。
中國大陸最早模仿日本彈幕影音平台Niconico的網站「AcFun」,簡稱「A站」,也是創建在2007年。然後從Mikufans改名叫Bilibili的「B站」後來居上,是創建在2009年。然後,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能接觸到這個文化的、新入坑的年輕人愈來愈多,「二次元」這個概念也漸漸開始得到資本的注目,從而不可免地,上演了古今中外亞文化在進入主流社會時都要上演的各種衝突,呈現出無數耐人尋味的面相。
*作者為台灣大學歷史系學士,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碩士,香港浸會大學人文與創作系博士,畫過漫畫,會寫歌詞;2013年創辦同人社團「恆萃工坊」,出版《易經紙牌》、《東方文化學刊》、《金光布袋戲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