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婷觀點:改革派總統上台「變天」? 伊朗仍要繼續兩場沒有終點的戰爭

伊朗總統裴澤斯基安以過半的票數勝出,擊敗保守派候選人。(美聯社)

當地時間7月6日,伊朗總統大選結果出爐,由改革派的馬蘇德·裴澤斯基安(Masoud Pezeshkian)以54.76%得票率勝出,擊敗立場強硬的候選人、最高領袖哈米尼(Ali Khamenei)心腹賽義德·賈利利(Saeed Jalili)。

這一結果雖有些出乎意料,卻不是完全不能想像。一開始,在最高領袖哈米尼支持保守派的背景下,裴澤斯基安原本是憲法監護委員會勉強開綠燈的「陪跑員」,功用僅是增加大選投票率、避免2021年的48.48%場景重演。沒想到保守派陣營發生分裂,有多達5位候選人參選,其中穆罕默德·巴格爾·卡利巴夫(Mohammad Bagher Ghalibaf)與賈利利更是彼此搶票,導致第一輪初選無人過半,民眾也同樣意興闌珊,投票率還創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史上新低:39.93%。

進入第二輪決選後,由於卡利巴夫等人呼籲保守派集中選票支持賈利利,後者勝率當然上升不少,問題是裴澤斯基安同樣獲得前總統哈塔米(Mohammad Khatami)、魯哈尼(Hassan Rouhani)、前外長扎里夫(Mohammad Javad Zarif)等改革派要員支持,局面於是進入保守派與改革派的不確定決戰。

而從選前兩份權威民調來看,裴澤斯基安其實已具領先態勢:根據7月3日的伊朗學生通訊社(Iranian Students News Agency)民調,裴澤斯基安(49.5%)領先賈利利(43.9%)約5.6%;7月4日的伊斯蘭協商會議(Islamic Consultative Assembly)民調同樣顯示,裴澤斯基安(53.7%)領先賈利利(44.2%)約9.5%。在這樣的趨勢下,裴澤斯基安的勝出其實有跡可循。

只是從伊朗近20年政情變化來看,改革派此次勝選雖有歷史意義,卻也有其現實局限:在保守派掌政、美伊關係惡化的基礎上,「投給改革派」似乎僅供民眾發洩不滿,而不能真正改變伊朗政局走向。

從「綠色革命」到「艾米尼示威」

要觀察伊朗近20年政情流變,可從2009年、2019年、2022年的三場大型示威切入。當然,這三場示威都不能排除西方煽動「顏色革命」的背景,但如果伊朗內部毫無分歧,外界策動其實也無處施力,因此從國家與社會互動的視角來說,這三場示威仍有觀察價值,且能為保守派與改革派的長期博弈、伊朗的民意流轉提供分析框架。

首先是2009年的「綠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又名綠色運動、波斯之春)。

這一事件的導火線是該年的總統大選,時任總統馬哈茂德·艾馬丹加(Mahmoud Ahmadinejad)以63.14%得票率擊敗對手米爾-侯賽因·墨沙維(Mir-Hossein Mousavi),但出身改革派的後者指控大選舞弊,結果引爆全國規模的大型示威,衝突一直持續到2011年,幾乎要與2010年爆發的「阿拉伯之春」合流。 (相關報導: BURBERRY傳裁員!市值蒸發1/3、股價跌到歷年新低,數百名員工將失業 更多文章

平心而論,選舉是否舞弊眾說紛紜,但能召喚民眾大量上街,關鍵還是改革派的高強度政治動員,包括前總統哈塔米、前議長邁赫迪·卡魯比(Mehdi Karroubi)的公開號召,以及大量伊朗藝文界、運動界、宗教界、甚至部分伊斯蘭革命衛隊要員的集體響應。而被動員的示威者不僅使用「綠色」作為代表色、高舉標語「我的票在哪裡」(رأی من کجاست؟),甚至奉已去世的霍梅尼(Ruhollah Khomeini)前接班人蒙塔澤里(Hussein-Ali Montazeri)為精神領袖。顯然,這場衝突不僅有政治對峙的基礎,還被建構出了歷史縱深,最終也超出了對艾馬丹加的質疑,無可避免走向對哈米尼的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