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選舉遠在明年十一月,但從二○一七年底開始,已有人宣布參加民主黨初選。最早參選的兩個人──馬里蘭州眾議員達蘭利(John Delaney)和紐約的華裔商人(台灣移民第二代)安德魯.楊(Andrew Yang)都只算是志在參與。一八年期中選舉後,有意參加初選的人進入衝刺階段。
四年前兩陣營纏鬥讓民主黨敗選
今年初,陸續有麻薩諸塞州參議員沃倫(Elizabeth Warren)、紐約州參議員基利布蘭特(Kirsten Gillibrand,通曉中文,有中文名陸天娜)、加州參議員哈利斯(Kamala Harris)、明尼蘇達參議員克羅布查(Amy Klobuchar)、新澤西州參議員布克(Cory Booker)等有實力的人宣布參選。
上次初選敗給希拉蕊(Hilary Clinton)的維蒙特州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二月初宣布再次參選,大大推升了初選的熱度。曾在德克薩斯州參議員競選挑戰克魯斯(Ted Cruz)憾敗的奧洛克(Beto O'Rourke)也宣布參選,至今已是十六人混戰。有意參選但尚未宣布的重量級政客還有前副總統拜登(Joe Biden)。
這幾年間民主黨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包括陣營分裂加劇、勢力消長與整體左移,這些都將深刻影響這次初選。
四年前,民主黨已明顯地分裂為「建制派」與「進步派」兩陣營,前者是主流,後者還不足以撼動。當時桑德斯儼然半路殺出的黑馬,獲得不少的聲量,推廣了進步派的理念。代表建制派的希拉蕊一開始就是大熱門,到了競選中期,在選舉票數上已是必勝之勢。只是桑德斯堅持不認輸,繼續推動理念,才與希拉蕊激烈纏鬥到最後一刻。
希拉蕊一直被桑德斯陣營指責「腐敗、競選不公」。被困在倫敦厄瓜多爾大使館中的維基解密創始人阿桑奇(Julian Assange),盜取和公開了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的電子郵件,揭露委員會種種「偏頗希拉蕊」的行為,引發軒然大波。希拉蕊和建制派不得不在全國大會上讓步,承諾推行黨內改革。桑德斯與希拉蕊纏鬥是民主黨在一六年大選落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爭年輕選票,黨內進步派勢力大增
桑德斯不諱言自己是社會主義者,但在競選中尚避忌打著當時顯得激進的社會主義旗號,而改用進步派。「進步主義」(Progressivism)認為社會的發展是有方向的,而且必須推動社會向這個「更好」的方向發展。在美國歷史上,這個名詞在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時期就被做為社會改革的口號。現在的進步派提倡的願景和老羅斯福時期的有不少類似,但具體內容上已「進步」很多。
進步主義再出江湖與民主黨主打的自由主義(liberalism)被汙名化有關。汙名化來自兩個方向:一方面是右翼,特別是極右翼對自由派的攻擊;另一方面是左翼覺得自由派已淪為建制派,不能代表進步的方向。由於進步主義對爭取年輕選民非常重要,即便希拉蕊在初選時也標榜自己是「進步主義者」。 (相關報導: 2020美國總統大選》民主黨逾20人爭提名參選 彭博、希拉蕊放棄問鼎白宮 | 更多文章 )
希拉蕊大選失敗後,很多民主黨人認為如果桑德斯出戰川普(Donald Trump),民主黨就會贏。這種假設當然沒有可驗證性,但讓進步主義者在黨內急速擴展勢力。於是建制派的委員會主席被換下,民主黨初選的「超級代表」(superdelegate)名額被大幅縮小,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籌款所得的資金被大量用在支持年輕的進步派身上。超級代表毋須經過選舉即自動當選,包括歷任正副總統、國會議員、 州長與全國委員會成員等。
